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離散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蓝掉队星)
前往: 導覽搜尋

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BSS),或稱藍掉隊星、吸血鬼恆星,是疏散星團球狀星團中與其他成員有相同的光度,但表面溫度較高的藍色恆星。因此,在星團的赫羅圖中,它們的位置有別於星團的其他成員。藍離散星看似違背了現行恆星演化的標準理論,因為在同時誕生的恆星在赫羅圖上應該很明確的位在同一條曲線上,而由此一位置可以測量出它們原始的質量。因為藍離散星偏離了這條曲線,顯示它們在恆星演化中有不同的經歷。

產生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主流的假說是它們原本是雙星,經由合併才成為藍離散星。兩顆恆星的合併只會創造出一顆質量更大的恆星,這顆恆星的表面溫度會比同年齡的恆星更熱和更亮。如果這種理論是正確的,則藍離散星就不會成為恆星演化理論上的問題,合併後的恆星在核心會有更多的,使它的行為像較年輕的恆星。有證據支持這種看法,在星團內藍離散星的數量明顯的與恆星的密集度有關,越密集處的數量越多,特別是在球狀星團的核心區域。因為在單位體積內的恆星數目越多,碰撞和密接的機會越高,而星團內確實比其他區域更容易發生。

檢驗這種假說的一種方法是研究藍離散星中的脈動變星。在星震學[1]中,合併的恆星在脈動上的特性會與一般的恆星有所不同,或許可以測量出其間的差異。儘管在擁擠的區域中經常能找到小光度振幅的藍離散星,然而,在缺乏明顯的藍掉隊脈動星下,脈動的測量是非常困難的。

藍離散星的自轉迅速,通常都在太陽的75倍以上,質量也是星團中其他成員的2-3倍。最近的研究顯示藍離散星的比附近區域的其他恆星要少,這意味着一顆恆星的變熱和變藍是從軌道上的另一顆恆星攫取物質所導致的;而質量被竊取的恆星會使得原本在深層含有較多碳和氧等重元素的區域被暴露在表面。

相關報道

2011.5.25:在銀河系充滿恆星的古老核球區,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銳眼已經發現了罕見的古怪恆星 ——藍離散星。這是我們首次在我們星系的核球區發現此類天體。藍離散星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看似在演化上遠遠落後於周圍的老年恆星(按通常的演化序列,這樣的藍色恆星早該變成白矮星中子星了)。

本發現是2006年一項為期7天的哈勃巡天項目的副產品——人馬座天窗凌星系外行星搜索(SWEEPS)項目[2]。哈勃凝視離我們2.6萬光年的擁擠的銀河核心區,獲得了18萬顆恆星的光度變化信息 。

視頻

藍離散星 相關視頻

極為詭異的藍離散星
銀河系出現大量藍離散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