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藿香薊屬被子植物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藿香薊屬,學名Ageratum L. ,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灌木。葉對生或上部葉互生。頭狀花序小,同型,有多數小花,在莖枝頂端排成緊密傘房狀花序,少有排成疏散圓錐花序的。

  • 中文學名: 藿香薊
  • 拉丁學名: Ageratum L.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科: 菊科
  • 屬: 藿香薊屬
  • 種: 藿香薊
  • 國內分布: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

生長習性

喜溫暖及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宜較肥沃的砂質壤土,也耐瘠薄。遇酷暑生長會受到抑制。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強。花期夏至秋季。

形態特徵

本屬概述: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灌木。葉對生或上部葉互生。頭狀花序小,同型,有多數小花,在莖枝頂端排成緊密傘房狀花序,少有排成疏散圓錐花序的。總苞鍾狀;總苞片2—3層,線形,草質,不等長。花托平或稍突起,無托片或有尾狀托片。花全部管狀,檐部頂端有5齒裂。花葯基部鈍,頂端有附片。花柱分枝伸長,頂端鈍。瘦果有5縱棱。冠毛膜片狀或鱗片狀,5個,急尖或長芒狀漸尖,分離或聯合成短冠狀;或冠毛鱗片10—20個,狹 窄,不等長。 這是一個泛熱帶屬。全世界約計30餘種,主要產於中美洲。我國有兩種。 屬的模式種:藿香薊Agerarum conyzoideS Linn.[1]

所有物種

藿香薊

   种中文名:藿香蓟
   种拉丁名:Ageratum conyzoides Linn.
   种别名 :胜红蓟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國內分布:原產中南美洲。作為雜草已廣泛分布於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地。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區都有分布。我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歸化野生分布的;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河邊或山坡草地、田邊或荒地上。在浙江和河北只見栽培。[2]

海 拔:低海拔-2800

熊耳草

   种中文名:熊耳草
   种拉丁名: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er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國內分布:原產墨西哥及毗鄰地區。引種栽培有150年的歷史。有許多栽培園藝品種。非洲、亞洲(印度、老撾、柬埔寨、越南等)、歐洲都廣有分布。全系栽培或栽培逸生種。我國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江蘇、山東、黑龍江都有栽培或栽培逸生的。

命名來源:[Gard,Dict.Ed : 8. 1768]

用途

園林

藿香薊花朵繁多,色彩淡雅,是理想的花壇材料。也可作花境、林緣、綴花草坪及地被種植。

藥用

藿香薊在非洲、美洲居民中,用該植物全草作清熱解毒用和消炎止血用。在南美洲,當地居民對用該植物全草治婦女非子宮性陰道出血,有極高評價。此種別名很多,廣東稱咸蝦花、白花草、白毛苦、白花臭草,雲南稱重陽草,貴州稱膿泡草、綠升麻,廣西稱臭爐草。雲南保山又叫水丁藥。我國民間用全草治感冒發熱、疔瘡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等。

熊耳草全草藥用,性味微苦、涼,有清熱解毒之效。在美洲(危地馬拉)居民中,用全草以消炎,治咽喉痛。

繁育方法

播種法繁殖,播後兩個月可開花。也可分株、扦插和壓條繁殖。施基肥,株距留寬一些,種在排水、保水好的土壤里。土的表面幹了就澆足夠的水,用含氮量少的緩效性肥料2個月追1次肥,為避免高溫潮濕,7月份修剪至15cm左右,盛夏移放至背陰處,秋天就又會開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