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9日) |
虞世南
虞世南 |
---|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越州餘姚(今慈谿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原有詩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國時期,張壽鏞輯成 《虞秘監集》 4卷,收入 《四明叢書》。虞世南的書法代表作品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誌》等。
中文名 | 虞世南 | 逝世日期 | 638年7月11日 |
民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558年 |
職業 | 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詩人 | 國籍 | 中國 |
出生地 | 浙江餘姚 | 諡號 | 文懿 |
別名(字) | 虞文懿、虞永興、虞秘監,字伯施 | 代表作品 | 《孔子廟堂碑》《蟬》 |
主要成就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編修《北堂書鈔》 | 所處時代 | 南北朝→隋朝→唐朝 |
目錄
目錄
1詞條概要
2人物生平
篤志勤學 遵守禮法 二虞入京 剛烈敢諫 深受追思
3主要成就
文學 書法 思想 藏書
4人物評價
5軼事典故
以身請代 君臣相夢 博聞強記 伯牙子期 身兼五絕
6後世地位
7史料記載
8家族成員
父祖 兄弟姐妹 子女
9後世紀念
1詞條概要編輯
虞世南,中國唐代書法家,詩人。633年授銀青光祿大夫;634年勸阻唐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
2人物生平編輯
篤志勤學
虞世南像 虞世南像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於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遵守禮法
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親虞荔去世,當時虞世南還年幼,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承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中派使者到他們家裡去扶助衛護他們。
到了守喪期滿除服,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陳寶應捕獲,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陳寶應戰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脫去布衣食肉。
二虞入京
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陽王友。開皇九年(589年),陳朝滅亡後,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當時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聽到他們的名聲,楊廣與秦王楊俊徵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藉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
大業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同年,因母親去世而守喪。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變後,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斬,虞世南又被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
剛烈敢諫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武德五年(622年),與裴矩撰《凶吉書儀》。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後,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允,升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被授為秘書少監。
貞觀五年(631年),參與編撰《群書政要》。
虞世南 虞世南 貞觀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進呈《聖德論》一文,太宗賜手書詔令給虞世南稱:「你的評價太高了。朕怎麼敢與上古帝王相比,只是與近代相比略強些。然而你只是剛剛看見開頭,未知其終結。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終,那麼你的高論可傳之後世;如若不然,恐怕只會成為後世的笑柄!」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基轉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閒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麼不能治理。」
貞觀八年(634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同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藉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並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後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
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駕崩,虞世南一再勸阻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着積極的作用。
深受追思
虞世南題跋像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優詔允許,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太宗聞訊後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
3主要成就編輯 文學
虞世南頭像
虞世南文章婉縟,與徐陵相似。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餘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容則比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書法
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云:「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述書賦》云:「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宋黃庭堅有詩讚其代表作《孔子廟堂碑》:「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唐李嗣真《書後品》評其書為「上下品」。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思想
虞世南從儒學為規,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進談論,共觀經史,每論及歷代為政得失,必有規綱,多有補益。強調學習經史,認為自古聖賢。「勸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則「沒世而無聞」。崇尚孔子「節用而愛人」的思想主張薄葬。認為古時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榮其親,然而高墳原壠,珍寶奇物,實所為累。聖人深思遠慮,安於薄葬,是為長久之計。虞世南為一代儒臣;對擴大儒學影響起一定作用。
藏書
虞世南書法
虞世南秘書監任職時,充分利用國家藏書,主編《北堂書鈔》160卷。北堂是秘書省的後堂,故名。全書分19部,下分852類,19部內容極為廣泛,包括帝王、後紀、禮儀、衣冠、儀飾、服飾等部,其中匯集了大量的儒學資料,起着傳授知識,臨文備查的作用,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又奉敕參撰《群書治要》50卷,輯錄經史譜子有關治國興衰政跡之文,始上古,終晉代,凡采經書12種,10卷;史書8種,20卷;子書,四書7種,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譚,仲長統等人政論,亦賴此書得其梗概。個人收藏書畫作品甚多,亦有圖籍存於家。收藏品鈐有「世南」等印章。
著有《兔園集》10卷,另有詩文集10卷行於世。原有詩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詩》編其詩1卷,《全唐文》收錄有其詩文及奏疏。民國張壽鏞輯成 《虞秘監集》4卷,收入 《四明叢書》。
4人物評價編輯 虞世南半身像 虞世南半身像 封德彝:世基(虞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請代;善心(許善心)之死,敬宗(許敬宗)舞蹈以求生。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③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④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⑤虞世南學綜古今,行篤終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⑥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
褚亮:篤行揚聲,雕文絕世。網羅百世,並包六藝。
裴行儉: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余與虞世南耳。
李嗣真:虞世南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綺嬌春,鵷鴻戲沼,故當子云之上。
吳兢: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咸以切諫,引居要職。
白居易:國朝以來,有劉德威、張文瓘、唐臨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為秘書監,設官之重,得賢之盛,人到於今稱之。
張懷瓘:伯施隸行草入妙。
賈耽:書之中虞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不同懷素只攻顛,豈類張芝惟創草。形勢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颼颸,闊白如波長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難尋奧。須知孔子廟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寶。
裴敬:以學行、文翰俱稱者,虞秘監。
劉昫:①虞永興之從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陽翟之依薛舉,蓋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大暑不能擇廕而息耳,非不識其飲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燭天下,群賢霧集,人之所奉,方得躍鱗天池,擅價春山,為一代之至寶,則所託之勢異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於隋、唐之際;褚河南父子,箴規獻替,洋溢於貞觀、永徽之間。所謂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②猗與文皇,蕩滌蒼昊。十八文星,連輝炳耀。虞、褚之筆,動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彌新。
宋祁:文本才猷,世南鯁諤,百藥之持論,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辭章,皆治世華采,而淟汩於隋,光明於唐,何哉?蓋天下未嘗無賢,以不用亡;不必多賢,以見用興。
岑宗日:世南潛心羲之,蓋若顏子之亞聖。
司馬光:世南外和柔而內忠直,上嘗稱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虞世南
米芾:虞世南如學休糧道士,神意雖清,而精氣疲睏。
洪邁:夫太宗之夢世南,蓋君臣相與之誠所致。
高棅:虞監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璵之美,綺藻並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聖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准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誇,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後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令》雲「民瘼諒斯求」,《江都應詔》雲「順動悅來蘇」,其視宮體之規,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聖主,何能揚休下後世哉!
豐坊:昔人傳筆訣云:「雙鈎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自鍾、王以來,知此秘者……唐則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鍾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
許學夷: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按《唐書》:「世南文章婉縟,慕徐陵。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門:『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帝曰:『朕試卿耳。』後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靈座焚之。」今觀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艷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客》及魏徵《出關》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褚人獲:學士虞世南文學邁世。
曹樹德:右軍工書窮神化,嫡派相承虞永興。內含剛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釋,置之座隅忘朝昏。如與有道相接對,頓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監擅眾長,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論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蘭亭繭紙空復空,即此已可追其蹤。晚近俗書體尤弱,嫵媚祇成俳優風。臨摹雖工神氣失,枯枝斷梗將無同。書法與世相流轉,識者觀此憂忡忡。
5軼事典故編輯 以身請代
虞世南全身像
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反叛殺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內史侍郎,也將被殺,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號悲泣,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損異常,形銷骨立,時人因而都稱讚他。當時,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殺害,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完全看到了當時的情況,後來對人說:「虞世基被誅殺,虞世南伏地而行請求替兄受死,許善心被處死,許敬宗手舞足蹈用來求生。」時人以此為話柄。
君臣相夢
虞世南逝世幾年後,唐太宗曾在夜裡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並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嘆,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天尊像一座。」
博聞強記
虞世南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它沒有錯一個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着。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後,悲傷哭泣說:「宮裡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伯牙子期
太宗曾作宮體詩,讓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說:「聖作固然工整,但內容卻並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鶩甚至過猶不及,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隨效仿。因此不敢聽從您的命令。」太宗說:「朕不過是在試探你罷了!」又賜他五十匹布帛。虞世南去世後,太宗曾為他做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接着感嘆說:「鍾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篇詩,將拿給誰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詩到虞世南的靈帳邊讀完後焚燒,希望他的神靈能感知。
身兼五絕
李世民曾稱讚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絕:
忠讜(忠誠正直) 友悌(能與兄弟相友愛) 博文(通曉古代文獻) 詞藻(詩賦) 書翰(作書)
6後世地位編輯
虞世南 虞世南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名。
大曆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為第二等。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為功臣上等。
7史料記載編輯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8家族成員編輯
父祖
祖父:虞檢,梁始興王咨議。
生父:虞荔,字山披,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東揚揚州二州大中正,贈侍中,諡號德。
繼父:虞寄,字次安,虞世南叔父,因其無子,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官至中書侍郎。
兄弟姐妹
虞世基,字茂世(一作懋世),官至內史侍郎、金紫光祿大夫。
虞氏,嫁陸某。一子為初唐書法家陸柬之,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另有一子為「草聖」張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
虞秀姚,字思禮。嫁朝議郎行右衛府長史、蘭陵縣開國公蕭鑒(後梁世宗蕭巋之孫)。
9後世紀念編輯
虞世南去世後,慈谿鳴鶴鎮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內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據《慈谿縣誌》記載:虞世南故宅位於鳴鶴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國公袁韶墓約350米,東臨里杜湖,西依青龍山,北鄰白虎山,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