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血寒 |
病證名。亦稱血分寒。即血分有寒。症見肢體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女子月事後期而痛,脈細而緩,法當溫之。
基本信息
病證名。亦稱血分寒。即血分有寒。症見肢體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女子月事後期而痛,脈細而緩,法當溫之。
症狀及解決
痛經總會給女性帶來許多煩惱,嚴重的會直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的下腹不適,但並不妨礙工作和生活者,不應稱為痛經。
按照產生的原因,痛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找不到生殖系統明顯病變的,稱為原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一般在初潮開始就會發生,多為子宮收縮和局部缺血導致神經精神性疼痛,或因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頸口狹窄。子宮位置不正,內分泌失調所致。後幾種痛經多發生在月經開始後三個月內,可能會持續整個生育期,但是很多女性在妊娠分娩後,痛經會得到明顯減輕,甚至消失。另一種是由明確的疾病引起的痛經,稱為繼發性痛經。出現痛經的時間是在正常行經一段時間(多為三年)後,才開始發生。生殖器炎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等生殖器官疾病均可引起繼發性痛經。 痛經很常見,大多數情況下症狀都很輕微,不需要特殊治療。雖然痛經本身不會危及生命,但許多時候它可能是某種較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如果你有痛經的情況,應儘早到醫院看醫生,以確定引起痛經的原因。若屬繼發性痛經,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因發育不良、體質虛弱引起,則應對全身情況進行治療;因宮頸狹窄引起,可行宮頸擴張手術;因內分泌失調造成,應進行調整。
治痛經家用簡妙方:
- (1)在醫生指導下,口服一些解熱鎮痛藥物如散利痛、奈普生片等進行止痛;口服顛茄片或阿托品等藥物以解除痙攣性疼痛。
- (2)取大當歸一支,切片用水煎服。
- (3)取艾葉」克,加紅糖用水煎服。
- (4)取炒五靈脂10克、蒲黃6克、丹參30克,水煎服。
- (5)取乾絲瓜:條,加水:碗煎服。
- (6)取食鹽250克,將鹽炒熱,用布包好溫熨小腹,待不燙皮肉時,包紮在小腹部上。
- (7)取丹參9克,研為細未,調酒服。
- (8)取苦參30克,研為細未,調醋吞服。
- (9)取生薑15克,紅糖50克,煎水服。
- (10)取黃花(金色)60克,羊肉或瘦肉6O克,米酒250毫升,加適量水燉,吃湯及肉。每日:劑,連服數日。 (11)取小植炭30克,紅糖30克,水煎服。每日:劑,分之次服,連服1一2劑。
患痛經後應注意:
(1)儘早到醫院檢查,尤其有出汗、肢冷、面色青紫等伴隨症狀的劇烈疼痛時,以查明是原發性痛經還是繼發性痛經,做到心中有數。痛經嚴重時,最好能臥床休息半天、一天,這樣可大大減輕腹痛。
- (2)月經前後和行經期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同時,不宜過分勞累。
- (3)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 (4)注意外陰清潔,每天用水洗一次,勤換墊紙
- (5)注意精神調養,解除心理障礙,使精神快樂,氣機暢達痛經較為普遍。凡在經前、經期、經後發生腹痛及其他不適,以致於影響工作及生活者為痛經。
疼痛多在經期第1~2天,也有在經前1~2天開始腹痛的,疼痛在經期加重。多為陣發性下腹部絞痛、墜痛、脹痛,並可放射至腰骶部、內側及陰道、肛門;膜樣痛經病人當要排出大塊脫落的子宮內膜時疼痛會劇烈,一旦排出後疼痛迅速減輕;疼痛劇烈者可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甚至虛脫。還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狀,如噁心、腹瀉、嘔吐,也可有膀胱、直腸剌激症狀如尿頻、尿急、肛門墜脹感等,還可有頭痛、眩暈、乏力或神經過敏等不適。 到目前為止,由於各人的痛覺閾值不同,耐受程度很大,且缺乏準確測量疼痛程度的客觀定量方法,國內外對痛經發病率的報道差別很大。
1980年我國月經生理常數協作組調查71746名婦女中,33.2%有痛經。其中原發痛經36.1%,繼發痛經31.7%,不明原因32.2%。重度痛經影響生活與工作者13.6%。1982年Andersch和Milsom報道瑞典19歲城市女青年中,72%有痛經,其中15%需服止痛藥。1985年有報道美國青春期後女性中50%左右有不同程度的痛經,10%因痛經每月需休息1~3天。由此可見,痛經在婦女疾患中,可謂為較普遍發生的疾病。近年國外報道女性在19歲以前痛經發生率明顯增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