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熱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血熱證,中醫病證名。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以出血、瘡癤與實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1]又稱血分的熱證。
目錄
臨床表現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色鮮紅,質地黏稠,女子月經先期量多,或局部瘡癤紅腫熱痛,心煩口渴,身熱,舌紅降,脈滑數。
病因病機
多因外感溫熱之邪;或其他邪氣化熱;或情志過極,氣鬱化火;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等致火熱內熾,迫及血分。
辨證要點
出血、瘡癤等與實熱症狀共見。[2]
治法
清熱涼血。
常用腧穴
常見病
月經先期。
常見證型
陽盛血熱證
臨床表現:經來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紅,質黏稠;或伴心煩,面紅口乾,小便短黃,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調經。
方劑:清經散(《傅青主女科》)。
常用中藥: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黃、青蒿、黃柏、茯苓。
陰虛血熱證
臨床表現:經來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或伴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調經。
方劑:兩地湯(《傅青主女科》)。
常用中藥:生地黃、地骨皮、玄參、麥冬、阿膠、白芍。
肝鬱血熱證
臨床表現:月經提前,量或多或少,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經行不暢,或有塊;或少腹脹痛,或胸悶脅脹,或乳房脹痛,或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清熱,涼血調經。
方劑: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
常用中藥: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白朮、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預防調護
1.節飲食。不宜過食肥甘厚膩、生冷寒涼、辛烈香燥之品,以免損傷脾胃,或生熱灼血。
2.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郁怒,損傷肝脾,或七情過極,五志化火,沖任蘊熱,而引起月經先期。
3.適勞逸。經期不宜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以免損傷脾氣,致統攝無權而引起本病。
4.節房事和節制生育。
轉歸預後
本病治療得當,多易痊癒,若伴經量過多、經期延長,可發展為崩漏,使病情反覆難愈,故應積極治療。
參考文獻
- ↑ 血熱的症狀有哪些_中醫巢內網
- ↑ 氣血辨證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