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襄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襄城縣位於「中原之中、伏牛之首、汝河之濱」,是河南省版圖的幾何中心,總面積920平方公里,轄10鎮6鄉,448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90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5.11%。境內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瑤、壯等18個少數民族。2021年,全縣人民克難攻堅、砥礪奮進,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85億元、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7億元、增長9.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2.7億元、增長1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經濟發展快速回升、穩定向好。[1]

襄城概況

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氾邑」、「氾城」;公元前540年,東周春秋時期楚靈王在氾之西北築新城,東周帝王周襄王避難曾居氾,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設襄城縣,屬潁川郡;自唐貞觀元年(627年)改屬許州,後歷代相沿;1949年7月隸屬許昌行政區,1986年改屬平頂山市,1997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又劃歸許昌市管轄。

襄城縣旅遊資源豐富。俗語所言「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說的就是姜莊鄉廟坡村東頭兒的龍王廟(此地有四個巨石鎮廟)。境內古蹟名勝遍布,《史記》里「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的記載在今天首山腳下乾明寺內確有印記,可為稽考;奇秀幽古的紫雲山風景區轄「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且因明代戶部尚書李敏在此設立的紫雲書院而更加地稱名於世;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規模龐大,巍巍壯觀;聲名遠播的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香客如潮,商賈雲集;「內城外廓」風格的古城建築內矗立着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牆和瓮城建築,倘若身臨其境,則使人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呈帶狀分布的汝河遊覽區風景秀麗,如入畫中。如今,襄城旅遊業已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廟、一寺、一古城」的五大景區格局,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襄城境內,北汝河、潁河等16條河流縱橫交錯,貫穿全境,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煤、石油等礦藏儲量大而品質高。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煙、蔬菜、瓜果,種類繁多,尤以煙葉種植歷史久遠,聞名全國,有「金襄」之稱。毛澤東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蒞臨視察,讚譽、勉勵有加,「煙葉王國」之美名譽滿神州。

襄城縣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自古扼南北道路要衝,通東西舟楫之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南距煤城平項山20公里,北距古都許昌40公里,東距內陸特區城市漯河45公里,境內鐵路縱橫交錯,四通發達。漯寶、平禹鐵路貫穿境內,東接京廣,北通隴海,西連焦枝。G311線、S329線、豫20線、S103線等國道、省道呈米字形交匯縣城,許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縣鄉、村公路全部開通,交通便利,信息通達,投資8.2億元的首山一礦、投資5.6億元的襄城火電廠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全縣出現了熱氣騰騰發展經濟的大好局面,形成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濃厚氛圍。

而今,襄城縣改革開放和招商引資的步伐在不斷加大,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區位交通的明顯優勢,獨特優惠的投資環境,使襄城這塊熱土正煥發出空前的活力。在這片充滿希望,蘊育商機的土地上,熱情好客的襄城人正敞開胸懷,廣納中外有識之士,共圖大計,共謀大業,同創更加美好更加輝煌的明天。[2]

襄城歷史

襄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獵農耕,襄城周朝春秋時名「汜」,鄭地。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居於汜,公元前540年,襄城屬楚,楚靈王在汜之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戰國時期,襄城居秦、楚、韓、魏之間,隸屬迭更。迨秦統一,設襄城縣,並在城潁設潁陽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潁川郡。王莽新政時,改襄城為「相城」。東漢恢復襄城原名。三國時屬魏。西晉仍置襄城郡。東晉咸康二年(336年)廢襄城郡,還並潁川。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陽山以南至滍水設高陽縣,隸屬漢廣郡。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廣州治所遷襄城。北周改襄城郡為汝州。大業三年(607年)廢汝州,襄城仍屬潁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於襄城,領汝墳、期城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汝州及汝墳、期城二縣,汝墳原襄境歸襄城縣,屬許州。開元四年(716年)屬仙州(治今葉縣)。開元十六年(738年)廢仙州,還屬許州,是年,又改屬汝州(治今臨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屬許州。天寶七年(748年)屬臨汝郡。乾元初改屬汝州。大曆四年(769年),又以葉、襄置仙州,次年州廢,仍隸汝州。五代時,後梁屬許州,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屬汝州。北宋仍屬汝州,隸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屬京西路。元豐六年(1083年)屬京西北路。金初屬汝州,隸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屬許州昌武軍,隸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屬許州,隸汴梁路。明屬許州,隸開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十二年又升為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復許州為直隸州,縣均屬之。

民國3年(1914年),襄城縣屬河南開封道。民國14年(1925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區(治許昌)。1947年12月12日,襄城縣解放,次年1月,隸屬豫陝鄂邊區,旋劃歸豫西第五行政區。1949年7月,隸屬河南省許昌行政區。1986年2月18日,劃為平頂山市轄縣。1997年8月,又劃歸許昌市管轄。[3]

地理地貌

地勢:襄城縣處於伏牛山脈東段,縣境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淺山區,以馬棚山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為丘陵地帶,海拔90——128米;中東部為平原,海拔80——90米;東部低洼,海拔64米。全縣地勢呈西高東低,由西北王洛鄉房村至東南姜莊鄉河北五村,坡降為1:1600。

山脈:襄城縣諸山系伏牛山余脈,構造為侵蝕低山區。有大小山頭9座,面積80.4平方公里。分布在縣境西南部的紫雲、湛北、山頭店3個鄉鎮。山脈走向大體有東西、東南——西北及少量的南北3種類型。山體物質主要由長石石英砂岩、粉砂、頁岩及暗紫紅色砂岩、紅黃色黃土狀亞砂亞土夾礫石透明體和古土壤層組成。其中紫雲山,長、高為諸山之最。令武山、首山等一般為北陡南緩。山體多為疏林、草地。山間系「山谷平原」和傾平高地,宜種煙草,其質最優。境內有首山、紫雲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陽山)、焦贊山(原名仙翁山)、龜山(原名靈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

崗丘:襄城縣有海拔81——128米的崗丘7個。包括八士崗、百寧崗、風陽崗、麥嶺崗、胡崗、堯城崗、靈樹崗。面積共44.8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0%。多呈壟崗,部分平崗。土質為黃土亞砂土及紅褐色亞砧土含礓砂,系全國最適宜植煙區之一。

平原:襄城縣地處伏牛山東麓傾斜平原。全縣總土地面積134.55萬畝,平原面積約101.58萬畝,占總面積的75.5%。

河流水源

襄城縣屬淮河流域,境內有大小河流16條,遍及全縣16個鄉(鎮),多為西北——東南流向,總長299.5公里,包括北汝河、潁河、馬黃河、葦子河、新范河、高陽河、上綱河、柳葉江、南北涅河、馬拉河、運糧河、柳河、湛河、小泥河、文化河。其南部為沙汝河水系,東部屬潁河水系。北汝河、潁河兩條主幹河流,自西部、西北部入境,流經11個鄉(鎮),總長69.9公里,承接境外3個地區12個縣的經流水;境內支流有14條季節性排澇河道,系西北——東南、南北及西南——東北流向,分布在全縣16個鄉(鎮)。

地表水:襄城縣地表水相當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不大。地表經流與自然降水相一致,多雨季節強度大而集中,形成經流流失。山崗平原和自流區常年經流量合計為1.42億立方米,水庫僅能控制359萬立方米。所產生的經流,多隨河道排出境外。

過境水量年均達11億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達9.47億立方米。白龜山水庫常年可供水(北汝河南岸)0.226億立方米,設計澆地4.3萬畝。

地下水:地下水系全縣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由於自然降水時空分布,地貌、土質岩性、埋深等條件不同,形成了差異明顯的不同淺層水富水區:埋深15——30米、富水性0.1——2噸/時米的山丘弱富水區占全縣面積的25%;埋深1——5米、富水性為10——30噸/時米的中原中等富水區占全縣面積的48.4%;兩者過渡地帶埋深5——10米,富水性為5——10噸/時米的中原中等富水區占全縣面積的26.6%。

水質:全縣所有井、河、坑水均可用於灌溉,且符合生活飲用。縣域西南部山區,有兩處天然優質礦泉水,一 在紫雲鎮紫雲山蔣溝村;二在湛北鄉仙翁山侯樓村,均屬低鈉重碳酸型水,富含游離二氧化碳、氟、銅、鋅、硒等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土地礦藏

土地資源:全縣總土地面積1345500畝,其中耕地82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61.56%。

土壤:襄城縣地處黃淮平原西緣,土壤為黃洪沖積形成。據1982年土址普查,全縣共有3大土類、6個亞類、24個土種,淨土地總面積為111.58萬畝,三大土類包括褐土類、潮土類、砂礓黑土類。其中褐土類面積最大,為全縣地帶性土壤。

煤炭:縣境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區。遠景儲量約為20億噸左右,保有儲量為14.1億噸,約占平項山煤田總儲量的17.2%。煤炭儲量大,質量好,分布集中。

石油:據河南省地質隊勘探,豫東低凹地帶含油層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襄城縣麥嶺鎮處該地區西部,含油層較厚。

礓石:襄城縣礓石資源豐富,總儲量約1.17億立方米,多分布在崗丘地區,礓石是一種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

紅石:襄城縣紅石質優量大,總儲量約37億立方米,以色紅、無毒、細膩、堅韌而久負盛名。

氣候環境

特徵:襄城縣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一般冬季受大陸性氣團控制,夏季受海洋性氣團控制,春秋為二者交替過渡季節。春節時間短,乾旱多風,氣溫回升較快;夏季時間長,溫度高,雨水集中,時空分布不勻;秋季時間短,晝夜溫差大,降水量逐漸減少;冬季時間長,多風,寒冷少雨雪。

日照輻射量:襄城縣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281.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2%,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1.49千卡/平方厘米。農作物生長季節的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及日照均比較充裕,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

氣溫: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積溫5463.8℃。日平均氣溫7月份最高27.6℃,1月份最低0.8℃。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3℃,極端最高氣溫42.3℃。

風:襄城縣的風向隨季節變化非常明顯,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多為偏南風,全年以西南風最多。年平均風速2.4米/秒。夏初常出現乾熱風,以5月24日至29日出現頻率最高。

行政區劃

襄城縣現轄16個鄉(鎮)其中8個鄉、8個鎮(1個回族鎮)、另有被列為河南省重點產業集聚區的襄城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全縣共436個行政村(居委會)。

分別為:

8個鄉:湛北鄉、山頭店鄉、茨溝鄉、丁營鄉、姜莊鄉、范湖鄉、雙廟鄉、汾陳鄉。

8個鎮:城關鎮、潁橋回族鎮麥嶺鎮潁陽鎮王洛鎮紫雲鎮庫莊鎮十里舖鎮

1個管委會:襄城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

襄城經濟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44.4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4.2%,高出預期目標1.2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3億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長28.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6.6億元,比2006年翻了兩番多,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0%提升到60%;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5.7億元,比2006年增加65.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9億元,比2006年增加42.8億元。在全省縣域經濟排序中,整體實力由2007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7位。

先後獲得「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蔬菜重點區域規劃基地縣」、「全國煙草整體推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首個生豬產業群建設試點縣、河南省林業生態縣等榮譽相繼花落襄城。

農業經濟

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穩定態勢:襄城縣是農業大縣,農民占全縣人口的90%。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高度重視,強化農業投入,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培植優勢產業,使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1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452元。全年糧食總產量4.74億公斤,單產405公斤;煙葉種植面積10萬畝,總產量1622.8萬公斤;蔬菜種植面積30萬畝,總產量8.5億公斤,實現產值9億元;植樹造林650萬株,新建完善農田林網面積20萬畝,退耕還林2.5萬畝。

提升蔬菜檔次,擴大生產規模:襄城縣是該市的蔬菜生產大縣,為了做大蔬菜產業,他們按照「縣有區域、鄉有特色」的思路,設立了「一園、五區、一長廊」的建設模式。「一園」即無公害蔬菜高科技核心示範園,確保每年引進新品種30——50個,試驗推廣新成果6——10項,組培育苗1億株。「五區」即設立五個功能示範區,總面積2萬畝,包括無公害蔬菜示範區、設施栽培示範區、模式化栽培示範區、白靈菇生產示範區和蓮魚共養示範區;「一長廊」即311國道潁陽至二環路段兩側的蔬菜種植帶,面積1萬畝。目前,全縣蔬菜總產值已達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菜農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較1992年增長6倍多。

糧食麵積逐步調減,品質結構逐步改善:近幾年,該縣在糧食麵積上總的指導思想是:壓縮面積,提高單產,穩定總產,改裝品質。重點抓了優質專用小麥,優質高澱粉加工用紅薯及鮮食型商品紅薯,脫毒紅薯,優質蛋白、飼糧兼用型玉米,高油、高蛋白優質大豆等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通過努力,全縣糧食生產初步實現了面積調減,穩定總產,品質改善。2003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17萬畝,較1998年減少了5萬畝,糧食總產預計實現4.6億公斤,較1998年增加2億公斤。今年全縣發展優質專用小麥20萬畝,優質高澱粉脫毒紅薯種植面積15萬餘畝,玉米優質化率達100%,大豆優質化率達80%。今年全縣56萬畝小麥,單產達408公斤,較去年平均單產增加22公斤/畝,總產2.2億公斤,較去年夏糧總產增加1.5億公斤,其中,全縣優質用小麥播種面積發展到20萬畝。秋糧生產實現總產2.4億公斤。

林業工作取得突破,林果面積進一步增加:全縣共植樹600餘萬株,通道綠化154公里,退耕還林3.7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1.6萬畝。其中發展經濟林果5000多畝,使全縣林果面積達到了4.6萬畝。今年造林數量是我縣前10年造林綠化數量之和,實現了襄城造林的歷史性突破。

煙葉面積保持穩定,規範化種植水平明顯提高:今年全縣種植純作煙葉5.6萬畝,在王洛、汾陳、潁陽、雙廟、十里舖等重點煙區推廣小苗膜下移栽新技術,應用面積達5.6萬畝,效果良好。

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大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3年,全縣新增養殖專業村16個,新增養殖專業戶1600戶,肉類產量達6.4萬噸,禽蛋產量達3.2萬噸,牧業總產量預計達6.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

高效農業示範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含量明顯提高:一是原有園區規模不斷擴大。以十里舖、庫莊、山頭店三個鄉鎮為主的蔬菜中小拱棚示範園區,新增面積5000畝,總面積已擴增到5萬畝,以茨溝、麥嶺、丁營、山頭店為主的優質紅提葡萄、凱特杏、優質桃等林果示範園區,面積擴增到15萬畝。以十里舖、雙廟、庫莊、山頭店、茨溝為主的瘦肉型豬、長毛兔養殖示範園區達到10個,總規模達5萬頭(只)以上,帶動養殖戶4000多戶;以雙廟、姜莊、潁陽為主的肉牛養殖示範園區達到5個,養殖總規模達2000多頭。二是新建園區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區域布局更加合理。位於雙廟鄉占地910畝,總投資413萬元的無公害蔬菜核心示範園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並全面投入運營;十里舖鎮的1萬畝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已通過省廳認證。庫莊、山頭店各1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已完成農藥殘留鑒測和基地環境鑒測等工作,近日有望通過省廳認證。位於311國道潁陽至庫莊段兩側各500米蔬菜產業經濟帶,目前也進展順利,已建無公害蔬菜示範園區3000畝,新建高標準日光溫室45座。位於引汝灌渠兩側各50米的萬畝經濟林果帶建設已全面完成。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科技示範園區35個,總面積28萬畝,初步形成東糧棉、北糧煙、南林果,西部城郊糧菜瓜,沿河、沿路產業帶、畜牧養殖蓋全縣的發展格局。

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產業鏈條逐步拉長:全縣新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0多家,丁營三粉加工廠投資300多萬元,日加工鮮菜30萬斤;汾陳鄉三粉加工廠投資300多萬元,遠行效益良好;誠信保鮮公司投資70萬元,建恆溫庫一座。全縣已發展群發實業、首山科貿、襄城麵粉等農業龍頭企業21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2家,縣級18家,帶動農戶13萬戶。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全縣已建成群發蔬菜批發市場、常莊農貿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10個,各類集貿市場50多家。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到400多人。在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成立了煙草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等7個研究所,並成立了蔬菜、林果、食用菌、煙草、畜牧養殖等不同類型的專業協會11家,吸納會員6000多名,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科技棚架和實際效益不佳問題。

工業經濟

近幾年來,襄城縣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強力招商引資,大上項目,上大項目,為全縣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確立了區域經濟的專業化發展方向。

我縣有國有集體企業27家,現已改制7家,分別是東方水泥廠、淋水大壩水泥廠、力波電化學有限公司、飛達電器公司、鑄鋼廠、電力設備廠、摩托車缸體廠,改制後的企業以兩個水泥廠為代表,已煥發出勃勃生機,生產規模由原來的20萬噸擴大到30萬噸,年可實現產值6000萬元,利稅800萬元。下余的20家中,有12家企業正在改制,另外8家正在籌備中。如縣麵粉廠,一方面要把國有資產從企業中退出,另一方面還要盤活存量資產,調整產品結構,在企業內部大搞「三項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體系」。按照「三高一 快」(即:起點高、標準高、要求高、落實快)的原則,確立各部門年度目標,通過上下的共同努力,2003年實現產值11473萬元,同比增長69.6%;實現利潤108萬元,同比增長12%。2003年全縣國有集體企業共實現產值9726萬元,同比增長25%。

我縣非公有制企業有7000多家,且布局漸趨合理,行業已顯特點。一是以許昌電能計量設備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潁橋回族鎮機械廠等70多家企業的發展。其產品種類近百種,遠銷全國各地,年產值可達5000多萬元,以集團化模式運營,滾動發展,逐步形成了機電生產加工行業;二是以水泥、陶瓷為龍頭,涵蓋建築、裝飾等相關企業300多家,形成了建築建材行業;三是以群發實業公司為龍頭,集產、銷、儲藏、加工為一體,帶動了庫莊鄉、十里舖鎮等鄉(鎮)的蔬菜種植,已形成了10萬畝蔬菜種植基地,年銷售額達3億元;四是以小麥「三粉」加工為主,涵蓋全縣80多家企業,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業;五是以香德亞麻紡織有限公司為龍頭,包括分布在潁陽鎮、回族鎮、雙廟鄉等30多個企業所形成的紡織行業;六是以許昌地龍生物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和永明寶石廠為龍頭,包括30多家企業的化工行業。這些行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增強了農民的經濟意識。2003年全縣鄉鎮企業共實現產值53984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6%,實現利稅總額69375萬元,增長24.7%。

扎紮實實做好企業改革工作,逐步使國有集體資產從競爭性行業中有序退出,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鄉鎮企業,積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鼓勵個體和私營企業承包、租賃、兼併、購置國有或集體企業,建立國有資本退出和民間資本進入的互動機制;狠抓項目建設,儘快完成城南工業聚集區的規劃。保證區域內臥虎山、金牛、美福林三個焦化企業的儘快投產和首山一礦2×5萬千瓦電廠的順利建成,努力使新龍康礦泉飲品有限公司、香德亞麻二期工程等項目投資到位,建成運營;爭取使投資100億元的4×60萬千瓦坑口電廠論證立項。強力實施「創業工程」,各鄉鎮每年都要新上2個固定資產投資在300萬元以上的創稅型非公項目,縣直經濟主管部門要新上1個300萬元以上的創稅型非公項目;強力招商引資,提高項目建設水平和質量。

旅遊景點

襄城八景

襄城景觀豐富,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為經典的襄城八景,綜合了全縣最為有名的八處景色,明戶部尚書、邑人李敏還有襄城八景詩傳世。

汝水虹橋:縣城南門外北汝河上,有古紅石橋一座,36孔,似彩虹凌空。因常年泥沙淤積,橋面近平與河底,唯枯水季節尚能行渡。

綠水紅橋掩映間, 橫空三十六重環,

天移鰲背來滄海, 地擁虹腰跨碧灣。

帝闕九閽通馹驛, 王程萬里走夷蠻,

驅山誰借神龍力, 石甃鞭痕血尚殷。

乾明曉鍾:縣城南首山乾明寺有古鐘一口(今無存),圍可四抱。相傳每至天色破曉,不擊自鳴,聲聞數里。

南山佳氣藹氤氬,蕭寺疏鍾隔岸聞,

一擊喚回滄海日,數聲敲破碧雲天。

音傳小殿星初落,響徹春潮曙未分,

正是幽人殘夢覺,滿窗梅月亂紛紛。

紫雲藏雪:紫雲山南端,槲木蔥鬱,秋冬之交,紅葉漫山,瑞雪乍晴,紅裝素裹,蔚為壯觀;暮春遠眺,碧綠叢中,殘雪猶存,綠葉白雪,相映成趣。 殘雪西山尚未晞,更逢晴日送光輝,

冰崖拔地三千尺,玉柱亭空幾百闈。

郎耀夜深回晝景,清光春曉釀寒威,

何時一借陽和力,沛作甘霖潤百腓。

令武秋風:公元前300年,楚將景缺與秦兵戰於令武山,敗歿葬之山東麓。其墓旁有祠,周圍遍植松柏,每值秋風乍起,古木蕭瑟,如泣如訴,令人悲憤。今景缺墓廟祠尚存。

將軍弓劍閉幽宮,名與山靈共始終,

廟祀尚沾新典禮,轅門誰識舊英雄。

蕭蕭古木西風急,落落遺墟夕照紅,

功德在人還不泯,從教血食到無窮。

龍池晚釣:在縣城北今庫莊鄉郵亭村附近,舊時有泉曰龍池(今無存),岸這楊柳輕拂,池中荷花飄香,夕陽西下,尤宜垂釣。

數尺綸竿數畝池,夕陽影里釣漣漪,

行依綠岸鷗先狎,坐對清波魚未知。

楊柳露濃風力軟,藕花香散月來遲,

殷勤更莫添芳餌,正是金鱗躍子裡。

陽台暮雨:原縣城東門外有陽和樓(今無存),值暮色蒼茫,煙霧繚繞,似細雨濛濛。

楚王台榭壓城闉,地占高明遠布塵,

汝水似環將綠繞,首山如黛學眉顰。

當年夢雨真成妄,此地遺蹤不可詢,

指點荒基倍惆悵,往來多少信疑人。

青冡愁云:縣城西北7.5公里,十里舖鎮寺後李村西南側有古冡,名「青冡」,傳為紀念昭君王嬙出塞和親而設的衣冠冡。冡旁有青冡寺(曾名龍興寺),寺內古柏參天,濃蔭蔽日,香煙縹緲,壯若雲煙,為緬懷昭君,故稱「青冡愁雲」。青冢今無,寺建於元代,後毀於兵火,明代重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尺累累古道旁,明妃此地掩玄堂,

陰迷冢木風霜老,春入林花錦秀香。

怨骨九原應戀闕,芳魂千載定還鄉,

愁雲漠漠縈青草,猶似穹廬夜斷腸。

高橋夜月:縣城西北7.5公里之馬黃河上,原有一古石橋(今無),因附近地勢低下,河床深邃,橋似空懸,故名高橋。近橋處有一深潭(今無),岸邊遍植垂柳。夏秋之交,夜月皎潔,倒映入水,畫圖天成。

小橋煙樹晚蒼蒼,一片山光與水光,

澗底有天涵桂魄,人間無物遁豪芒。

清輝晃耀千林雪,寒氣陰森五月霜,

踏碎瓊瑤渾不管,滿身清露濕衣裳。

歷史名勝

百寧崗五嶽廟

許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襄城縣東南20公里。329省道轉縣道溝丁路可直達。南距平頂山市區30公里,北離許昌市區45公里,東距漯河市區40公里。是以道教文化為主、以農業觀光相輔之的旅遊景區。百寧崗五嶽廟初建於漢,規模於晉,歷代修葺,幾經興衰,殿宇巍峨,氣勢磅礴,前有山門,後有三清樓,中有五嶽寶殿,大小殿堂25座,占地50餘畝,院內松柏參天,花木蔽日,清靜幽雅,令人神怡,常住道眾70餘人。有「中州神仙皇京城」之譽。五嶽廟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帝王將相頻頻光顧,才子雅士屢屢留墨,廟內存有王羲之、黃庭堅、鄭板橋手書石刻,顯貴富賈不斷捐建,經久不衰,奧妙在於它敬奉的不僅僅是道教神,還以「一道化三教」、「三教合一」為立廟宗旨,涵蓋儒、釋、道三教的聖、佛、神。故人云:「燒香不燒香,先到百寧崗(五嶽廟)」。其意,到了五嶽廟,諸神都拜到。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古剎大會及每月初一、十五,香客如潮,商家雲集,盛況不凡,吸引着河南、山東、湖北、陝西、河北上萬的遊客來此觀光旅遊。五嶽殿為五嶽廟的主殿堂,供奉有五嶽大帝神像,是百寧崗譽為「中州神仙皇京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紫雲山風景區


紫雲山風景區地處河南省襄城縣境內,311國道,鄭南、許南公路穿境而過,距鄭、汴、洛、宛均百餘公里,平、許、漯15—60公里,與石人山飛少林寺、乾明寺聯為一體。景區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和眾多文物古蹟組成,面積40多平方公里。九山謂紫雲山、令武山、龜山,孟良山、焦贊山、尖山、首山、駱駝嶺、書院山。五湖一條河是紫雲湖、仙翁湖、天女湖、龍泉湖、六王湖、柳河。古蹟有明代御封紫雲書院,黃帝具茨山會大隗處,春秋老君洞,商周姜子牙故里,財神趙公明洞,楚六王冢,令武將軍墓祠,宋焦贊、孟良山寨,明芙蓉洞。明代古蹟除紫雲書院外,明成化、弘治年間戶部尚書李敏,刑部尚書辛自修,工部尚書姚繼可,以及同時代名人、官宦兵部尚書許廓,副使辛訪,御史辛溉,詩豪辛鑣,戶部侍郎王錦,都御史王鑲,監察副使張寧。以及清代學者、著名理學家李來章等人宦跡遍布整個景區。千年道觀有下觀廟,仙翁觀,龜井祥霖觀,令山廟等大型建築群。自然景觀數皇帝御封的大面積槲林最為壯觀,年年秋後紅葉如三月春花,映照半邊天空和四周山峰、湖河裡川。九山映麗日,四面澗水響,一河千年流,五湖碧波漾。如今的紫雲山風景區是中原的旅遊熱點。

乾明寺

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襄城縣城南三里許,坐首山而向汝水,西臨國道,風景秀麗,交通便利。始建於隋初,全盛於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隋朝國師天台宗智者大師是本寺之開山祖師,本寺隋文帝封地三千多畝。有碑文記載,該寺南至首山頂,北到汝河岸,西到關爺廟溝,東到姚莊南北路。主體建築面積一百五十餘畝,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間,連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間。九重殿閣金碧輝煌,綿延三里有餘。山門前有牌坊三道,頭道位於現賈樓村東北,為青石結構,四柱三門,中高邊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闊三丈,額書《佛壇勝地》,前有石獅一對高兩米,後有石塔兩座,高九米圍八米,有林蔭大道十米直通山門。二道位於賈樓東南,高三丈三結構同上,上書《正法久住》,山門外有照壁一座,紅石為基,青磚為體,正現《黃帝采銅圖》,背有《七聖迷山徑》,其雕刻別致、造型精美、線條流暢、人物景觀栩栩如生,被譽為天下第一壁,山門外哼哈二將八尺有餘,莊嚴魁梧使人敬畏,山門上三個大字《乾明寺》為隋煬帝親書,山門內有天王寶殿一座,額書《中州第一禪林》,左右鐘鼓二樓相應而立,高八米闊五米,上懸盈噸自鳴鐘,現留古詩十餘首,《乾明曉鍾》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藍殿、地藏殿對應而立。院中有琉璃寶塔兩座,高九米闊兩米,光芒四射,鮮艷奪目。又青石塔兩座,高五米闊一米半。後有大雄寶殿一座,闊五間進深三丈三,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築,其殿雕樑畫棟、壁畫盈牆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層見梵宮。殿後是九脊八坡歇山頂羅漢殿,其建築獨特為省之僅有,中供釋迦文佛,東西十八羅漢。另外,乾有甘羅、坤有韓信、艮有羅成、巽有周瑜,為中華四大少年護法神,四壁繪有二十四孝圖。殿後五間彌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闊六尺、重千斤彌勒銅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歷代書法名家之墨寶。中院分東西兩個,西院正殿五間,奉西方三聖,為香檀木精雕而成,顯得莊嚴吉祥,讓人一看便恭敬瞻禮、起念參拜。兩廂左有戒堂、右有禪堂。東院方丈閣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弘法傳道之所。後邊走上三十三層台階是千佛閣,高闊五丈有餘,中供千手觀音,乃是千年銀杏就勢精雕而成,詩曰:「法身俊秀天生樹,寶座峻曾地涌蓮。」被人譽為大樹觀音,世所少見。千佛閣後是祖師殿,此殿五間,中供龍樹菩薩和慧思慧文大師,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師和本寺歷代祖師,背後有倒坐觀音一尊。殿後有一片紫竹林約二畝許,四季常青,高風亮節,林邊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涼,沁人心脾。後有南天門,過天門拾階而上,是仙人亭,過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闊二丈,深十餘丈,另有拐洞六個,形狀各異,洞中應有之物皆是紅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詩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藝開日月,林寶擁煙霞。」此洞是慧思祖師早年避難和歷代祖師閉關之所。到山頂便是文峰寶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級,高五十二米的閣樓式建築,真是紅蓮托佛塔,百里可見,為襄城之奇觀。塔後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間,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見底。

在彌勒殿和三聖殿兩側各有大院兩個,每院各有房二百餘間,左叫十方院,右為居士林。十方院之西南有塔林,樹塔三百六十五座,造型各異、錯落有至,應天地之靈氣,顯浮屠之精華,為中華第一塔林。當其盛時,內外銀杏古柏參天,蓊蔚郁蔥;寺內鐘聲悠悠,僧眾濟濟,香客雲集;每逢朔望十七處殿閣同時上殿,可謂梵音嘹亮,萬姓來朝。

在千年歷史中,乾明幾經興廢,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中更是讓人心痛。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襄城縣委縣政府領導對古剎的發展極為重視,從市里要專款新修了柏油馬路,建起了莊嚴古樸的山門。把發展景區建設列入以事日程,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訂了宏偉發展藍圖。並得到了省佛教協會重視,派剛圓法師任寺內主持,弘揚正法。特別是自剛圓法師到任以來,寺院的發展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新建居士住房數間,裝修了三聖殿、彌勒殿,修繕了方丈閣及寮房三十多間,所有原圍牆進行了修整及加高,對寺內道路進行鋪設及修整,拆除和清理了垃圾建築,栽種松柏千餘株,各種花卉兩百多平方米。請回高檔佛像六尊,特製大寶鼎一件,現在整個寺院煥然一新。新一屆縣委領導班子對乾明寺的發展前景更是信心百倍,計劃在寺前至南環路修建一條寬二十五米的商業大道,寺前建一大停車場,擬將寺內所有古建築、塔林、千佛閣、仙人洞、文峰塔等一一進行修復,並將整個首山全部綠化,不久的將來遊人到此會再現七聖迷首山仙竟。並以乾明寺為中心,使我縣的柏擰崗、太公陵、葛仙觀、老君洞、堯王城、公明洞、紫雲書院等所有人文景觀連在一起,由生態旅遊業帶動我縣經濟的全面發展,使歷史名城金襄縣重放異彩,以求更多的人認識她,熟悉她,熱愛她,建設她。

大陳閘

大陳閘系潁汝灌區南水北調系列工程之骨幹工程。閘身總寬140米,東西排列12孔,閘高8米。閘上有公路橋。設計流量3700立方米/秒,控制流域面積5960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500萬立方米。巍巍壯觀、氣勢宏大的建築實體,構成了一道亮麗的景觀,每年有大批遊客前來參觀。

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

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始建於1968年,1993年重修擴建,2008年進行了改造整修。紀念館現占地2000平方米,展廳220平方米,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許昌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門額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耿飈題寫。毛澤東主席全身銅像高5.8米,大理石基座上鐫刻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題寫的「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像」。展廳以毛澤東主席及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的視察情景為中心,展現了襄城煙草生產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對全國煙草生產的貢獻。後院由百塊古今名人書畫石刻組 成的環形碑廊,與展廳、古亭、兩廂配房相互輝映,呈現出清幽、典雅、肅穆的氛圍。

龍王廟

龍王廟位於姜莊鄉廟坡村,歷史悠久,氣勢恢宏,俗語所言「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說的就是姜莊鄉廟坡村東頭兒的龍王廟(此地有四個巨石鎮廟)。

文廟

位於縣城老城區偏西北(原城關一小),座北朝南,為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為紀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揚儒學而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金初戰亂遭毀,元至大、至治年間曾兩次修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擴建。擴建後規模宏大,形成南北長192米,東西寬118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築群。主體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建有杏壇、聚奎壁(俗稱琉璃影壁)、外泮池。外泮池兩側建有「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兩座牌坊。中部建有欞星門、「杏林春色」、「桂苑秋香」兩座石坊和內泮池、大成殿等。 後部建有明倫堂、尊經閣、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等。另外,還有許許多多輔助建築。後又多毀於戰火。襄城解放後,僅存一個大院和院內大成殿及部分松柏,學宮門前外泮池及聚奎壁。聚奎壁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高9.9米(含基座),長24.45米,厚1.63米,為挑山式、琉璃瓦建築。基座由首山紅石砌成,長26.1米,厚2.35米。壁面由三組彩磚浮雕組成,中間主體畫面為「四龍戲二珠」,東側為「麒麟望月」,西側為「雙鳳朝陽」,下飾雲雷紋、花草紋浮雕。該壁為中華古建築的藝術珍品。大成殿為清代重修,五間寬17.8米,進深12.45米,為九脊八坡歇山式琉璃瓦建築,開建在長19.6米、寬15.4米、高1.5米的磚石台基上,歷經風雨基本完好。襄城文廟為全國十大文廟之一。1988~2000年,縣委縣政府及襄城人民對文廟建築進行了很好的保護,並一直是莘莘學子敬仰和獲取知識的殿堂。其中,1998年投資8萬元,對文廟及奎壁進行了整修,並新修了保護牆,鋪設了地面磚。

白塔寺

白塔寺位於河南省襄城縣的西北方,坐落在歷史悠久、景色秀麗的白塔寺郭村。它始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與少林寺一脈相承,同為中原禪武文化的發祥地。在公元715年,少林寺禪宗大師在位於襄郟禹交匯的「金三角」處,文峰崗下,呂梁江濱,馬黃河畔創建白塔寺。從此,白塔寺與少林寺禪武相連,同生共長,結下不解之緣。

在這裡,白塔寺與歷史名人朱元璋有着一段歷史,朱元璋年輕時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而被迫出家當和尚,與白塔寺素有往來。曾為佛門弟子,大敵當前,朱元璋求助於白塔寺,眾武僧捨身相救,終於殺出了一條血路,使朱元璋脫離險境,虎口逃生。日後,朱元璋得天下,賜白塔寺良田千畝,寺院修繕。此後,白塔寺禪武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白塔寺的景色非常迷人,佛寺白塔櫻花,小橋流水人家。古江老河聖崗,天地神靈絕唱。宋朝以來,白塔寺就是天下著名的佛鄉景區。神秘白塔、高大壯麗的山門、寺內晨鐘暮鼓、武僧坐禪習武、迴廊相通的東西跨院、以托塔天王殿為主的四座大殿,寺後緊連相通的尼姑庵、寺周圍千畝櫻桃園等景點相映生輝,吸引遠近遊客到此觀光,燒香拜佛。

相傳,凡到白塔寺燒幾柱香,聽高僧誦經點化,吃幾顆開光的櫻桃,喝幾口經過勾兌的馬黃河水,再登上白塔頂層環繞一周,便可驅除病魔,消除災難,逢凶化吉,時來運轉,諸願遂成。時至今日,白塔寺香火一直都非常旺盛。

白塔寺的另一大特色是這裡的武術文化,在河南,有兩大佛門武寺:嵩山少林寺、襄城白塔寺。開發白塔寺,武術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同名襄城縣

北魏置。縣城故址在今河南唐河縣城關。屬南襄州西淮郡。隋廢。

襄城美食

王洛豬蹄

王洛紅燒豬蹄是襄城縣一道名吃,它歷史悠久,製作講究,色澤鮮艷,味道純正,而且聞名遐邇。據傳,春秋時期周襄王避難經源(現襄城王洛處),王妃在路旁店鋪生一王子,故賜名此地為王落子店,後又改名王洛。當時,百姓曾以豬蹄燉湯供奉王妃食用,滋補身體。此後,王洛豬蹄盛名,並逐步傳承至今,但製作程序及配料經逐步改善,形成了獨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肴。

王洛紅燒豬蹄成品呈醬紅色,晶瑩發亮,爛而不散,肥而不膩,甜香可口,使人常吃不厭,是增強營養、舒心開胃的良好美食,產品行銷周邊縣市。

烙饃卷豆腐

烙饃卷豆腐是襄縣非常著名的一道名小吃,歷史講究,依靠世家傳承至今,製作講究,關鍵在於鹵湯,真可謂是「一鍋鹵湯不熄火,分家先分湯」,採用鮮美的喬柿園豆腐,味道令人回味,吃過就念念不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