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江鎮位於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處在東經108°5′---108°22′,北緯26°20′---26°34′之間。

鎮人民政府駐地"西江千戶苗寨"西江村距縣城37公里,距州府凱里39公里,海拔833米。全鎮面積為187.8平方公里。

2016年10月14日,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11月,西江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1]

地理位置

西江鎮地處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東北部與台江縣排羊鄉相鄰,東部與本縣方祥鄉接壤,南部與本縣丹江鎮相連,西部與凱里市三棵樹鎮毗鄰。

鎮人民政府駐地"西江千戶苗寨"西江村,距州府凱里39公里,距省城貴陽137公里。

區域劃分

西江鎮轄21個行政村,另轄1個居民委員會,共62個自然寨,222個村民小組,6376戶。

自然資源

西江鎮坐落在河谷地帶的緩坡上,四周中群山環抱,重巒迭嶂、梯田依山勢而上,連接雲天。東北部緊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最高海拔雷公坪坡頂2041米,最低海拔連城河口760米。

境內山巒起伏,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溪流較多,發源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的12條溪流匯集成五條幹流而流出鎮外。

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利用水資源建小水電站8座,裝機1695千瓦。就千戶苗寨為例,境內河流長度為16.8公里,流域面積為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108°5′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為1.84立方米/秒。目前探明的礦點有:開覺和白水河硅礦各1個,主要含砷、鉛、鋅等。

開覺礦點可供開採50年以上。其他自然資源有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頗為豐富,境內森林覆蓋率85.15%,有植物杉樹、松樹、楓香樹、板栗樹、青槓樹、樟樹、茶子樹、映山紅等居多。還有桂皮、木姜、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幾百種樹種和藥材、果樹、茶樹等。

歷史沿革

西江鎮於1992年4月撤區並鄉建鎮時,由原來的黃里鄉、白蓮鄉、大溝鄉和西江鎮三鄉一鎮合併而成,轄24個行政村,58個自然寨,222個村民小組及1個居委會,全鎮共有5759戶,總人口24147人,其中農業人口23583人,占總人口的97.66%,非農業人口564人,占總人口的2.34%;男12711人,占總人口的52%,女11436人,占人口總數的47.3%,男女比例接近1:1;全鎮共有5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21585人,占總人口的89.4%,侗族53人,水族2人,彝族5人,壯族2人,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

經濟發展

近年來,西江鎮按照"穩中求快、快中求好、趕超跨越"的總體要求,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鎮、文化興鎮、旅遊強鎮、農業富鎮"戰略,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以創新舉措破解發展難題,紮實苦幹,奮力拚搏,全鎮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

2012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完成3.6億元,較2011年同期增長2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億元,同期增長保持在3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50元,同比增長13.1%;全鎮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11.1‰和2.9‰,計劃生育率控制在95.74%。

接待旅遊人數突破25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1億元。開產茶園面積6624畝,茶青下樹263噸,總收入652萬元。

旅遊資源

西江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使其名聲響應國內外。其中"千戶苗寨"西江村是全鎮乃至全縣目前最大的行政村,被稱為國家級露天博物館,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全村共有農戶1432戶,人口5515人,苗族人口占99.5%。

隨着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旅遊產業的發展得到迅猛發展,先後舉辦中國雷山苗年、"游天下西江、品雷公山茶"品茗會、上海世博西江公眾論壇等活動,西江千戶苗寨知名度和影響力逐年提高,通過節日搭台和旅遊文化唱戲等方式,西江千戶苗寨知名度和影響力逐年提高,先後獲得了"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最佳民俗文化獎"及"最佳景觀村落"等榮譽稱號,獲得了"多彩貴州"十大品牌和百強品牌殊榮。西江村被評選列入"中國特色村"之一,隨着西江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西江客源市場不斷增大,客源地由9個擴大到32個省市;遊客結構逐步優化,省內遊客比例由82%下降為52%,省外遊客由15%上升至40%,入境遊客由3%上升到8%;簽約旅行社達59家,旅遊團隊共4429個。

旅遊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全鎮共有農家樂接待戶123戶,民族商品店498戶,直接從事旅遊服務行業的人員達1500餘人。2012年前來西江鎮觀光旅遊的的遊客突破250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3.1億元,較上年增長了2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100元。

同時,西江鎮以其獨特的、完全保留了歷代苗族建築古樸風格的吊腳樓和奇麗淳厚的民族風情,與峰巒疊翠的雷公山相輝映,特殊的地理環境,強化了人們相互依存的關係,也造就了西江苗族人民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古道熱腸。牛角酒、老臘肉、板凳舞、蘆笙舞,讓每一位來到西江的都為之迷醉,流連忘返;而"遊方"、"飛歌"、"吃新"、"鬥牛"等習俗,則滲透着苗族人民對生命的歡悅和膜拜。西江苗族男女老少個能歌善舞,是有名的"歌舞海洋"和"蘆笙故鄉"。

西江這塊苗族聚集地又是節日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凸其中最莊嚴、最講規矩、持續時間最長也是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節,即祭祀祖宗的大典。

過節時,三親六戚紛紛沓來,客人抬着糯米飯、鮮魚、活鴨、滿載殷切情感來一同祭祖慶豐收。其他節日還有一年一度的苗年節、吃新節、爬坡節等,節日頗為豐盛,可謂"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

苗寨概況

千年古鎮千戶苗寨---西江,由平寨、白岩、羊排、東引、烏嘎、水寨、南貴、也嫣八個自然村寨組成。分別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兩岸的高山峻岭之上。

至今,已發展為1000多戶人家,約5000餘人。苗族占到全寨中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千年以來,由於這裡苗族居住相對集中且人口密度較大,所以村寨的生產生活設施、社會公益設施較為齊全,經濟發達社會進步。是西江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場所,也是西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西江有着悠遠的文明史和發展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苗文化的一方厚土。

蘆笙、銀飾、 吊腳樓、刺繡、鮮魚煮酸湯是苗文化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現方式。這裡是蘆笙的故鄉,每年十月苗年"蘆笙節"這裡的男女老少披着接人的盛裝,齊聚蘆笙場踏着蘆曲翩翩起舞。苗族婦女的服飾鮮艷奪目,以銀飾取勝。可謂:戴銀盔、穿銀甲,別銀簪、戴銀環,掛銀培、鑲銀邊,銀光閃爍、銀飾生輝。銀飾工藝精湛馳譽全國。苗族的吊角樓分上下三層,第一層為家畜家禽居所。二層為人的居住之地所。正中間為祭祀場所和客廳,兩邊為人的居住房間。最頂一層為糧倉。

每家杜在堂屋前面六一間別有情調的空間,在檐柱上裝有花曲欄杆,俗稱"美人靠"以供人們休息和遠眺觀景。正是:盛裝銀光閃閃,苗妹花枝招展。蘆笙曲曲委婉,滾燙烈酒滿碗。篝火堆前聚會,山歌唱出心愿。不愛金垠萬貫,就愛眼前醉漢。繡球拋給好漢,花前月下再見.。對月盟下誓願,陪你海枯石爛。

民俗風情

這裡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雲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寨內吊腳樓層層疊 疊順山勢而建,又連綿成片,房前屋後有翠竹點綴。吊腳樓多為三層,基座以青石、卵石壘砌,一層圈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為糧倉。居住層有長廊,圍有木欄,設有長凳,苗家姑娘多在此 挑花刺繡,人稱長廊木凳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連,楓樹成林,楓香撲鼻。西江位於貴州凱里市的東南,從雷山路口折向東北,是凱里周圍規模最大的苗寨,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為"千戶苗寨"。這裡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腳樓,都是用楓木搭成,依山勢向兩邊展開,暗紅色的楓木板壁在夕陽照射下一片金黃。

西江千戶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這裡曾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聚集地。現西江已成為苗族聚集的核心區中國苗族文化的中心。根據西江"子聯父名制"推演,如今在這裡的人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孫。

這裡世代和睦相處,躬耕林泉,歷經風雨滄桑,在生活積澱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在演繹歷史過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築的遠古遺風。

折射出時光悠久、特色濃郁、底蘊深厚的文化光芒。作為世界最大的苗寨,苗都--西江,是苗族歷史文化中民居建築、宗教禮儀、信仰禁忌、飲食着裝、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

建築風格

"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戶民居中絕大多數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

能工巧匠們用智慧的雙手在這苗嶺,深處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宏大磅礴,讓人驚嘆的天上樓閣口每一幢木樓的房基,都用石塊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為穩固起見,房基還分兩級甚至三級。

依山就勢,西江的"吊腳樓"實際為"吊腳半邊樓",在苗語中意為"把平房抬起來的樓"。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齊二樓樓板處栽下,成懸在半空狀。

這些房屋全以榫頭銜接,可歷百年風雨不傾斜,造就這些房屋均為無圖作業,全憑一把尺子,一根墨線,一把銼子,一把斧頭來完成,造型結構全在師傅的記憶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勢而定朝向,一般為坐西朝東,坐南朝北,層頂全蓋以小青瓦。

戶與戶之間有小青石鋪砌的小道連接,整濟衛生、舒適清爽,吊腳木樓櫛比相連,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對偌大的鉚,為山區坡地房屋建築的典範,被建築界贊為"民族建築之瑰寶"。

手工技藝

銀飾、刺繡是苗族婦女不可缺少的飾物。西江的苗族銀飾工匠製作的,銀飾品工藝精巧,造型獨特,飛針走線,把生產生活,人的靈氣,圖騰崇拜融為一體,繡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繡,想象豐富,創作誇張,色彩鮮艷,繡制的珍禽走獸,奇花異草栩栩如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奇葩。

生活習俗

"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這是流傳於雷山的民謠,也是雷山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習俗的體現。而西江這塊苗族聚集地'又是節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凸其中最莊嚴、最講規矩、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節,即祭祀祖宗的大典。

過節時,三親六戚紛至沓來,客人們抬着糯米飯、鮮魚、活鴨、滿載殷切情感來一同祭祖慶豐收。為準備這十三年一遇的節日,家家豬滿圈,糧滿倉,戶戶殺豬過年。西江苗族兒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三當地民歌"西江是個好地方,綠樹蔭蔭繞寨旁,農閒時節更衣裝,蘆笙場上歌舞忙",可見西江歌舞的形式和熱衷程度。

民族服飾

多彩的苗族服飾,其種類稱詛以女式服飾式樣而定稱。各居住區域有別,雷山縣內的雷公山東西向區域多是長裙支系,南部為短裙文系,縣內西北面為中裙支系。縣內服飾式樣區別大,各具風采。都在繼先民遷徒定居後承古而為,延續於唐宋以來,各代加以改制定格,清代初時,均巳定型。

現代,在承古的基礎上加以顯彩藝精完滿而已。 縣內尤以長裙苗族人口居多,服飾堪稱精湛,精繡苗農均以辮繡、纏繡和平繡等繡藝於衣領、衣袖和衣角,穿戴配以銀亞領、銀片、鍛項圈、鍛手鐲和大銀角組成的(一身重達4-6斤,甚至10來斤)盛裝,配以長到腳跟的百褶裙與彩帶,顯得大氣與精美,稱之為雷山式長裙盛裝,享譽於世;便裝基布多為青黛色或綠、藍色,肩圍與袖口配以一條二指寬的繡花彩帶;配以圍腰,腰系一條銀練,挽上S發臀,插上銀簪,帶上耳壞。髮簪上配以一朵或幾朵制繡小花或塑料彩花,也稱之為雷山式長裙苗女便裝。

短裙盛裝精美,被民族學者稱譽為孔雀式服飾:卻也是一種形象之稱。其農用七彩花線精織與繡制結合,花紋精緻,呈幾何條紋,大小銀片、銀泡布滿衣背與衣面,尤以背部銀泡、銀片布滿,有似古軍盔甲,也是紀念先人而為之。用青布褶制的百褶短裙,長短為16公分,兩層疊加。後腰垂吊的彩帶有10一20條之多,各彩帶寬6一7公分,各帶花紋不同,色彩鮮艷,條理分明。頭飾銀花,也戴銀角,一身精品,令人奇異,確似孔雀開屏,翩翩"彩羽"一般。平常便裝,尤以講究大髮簪挽展,配以插式銀簪和碩大耳環(重的每隻達一兩有餘)短裙服飾,真是款款可人。

雷山中裙居住區,是與凱里市的舟溪與丹寨縣的南皋接壤地,這些地帶均是中裙區域。中裙以裙長到膝蓋而稱之。其衣均繡,寬袖口,繡衣精美兼有長裙服飾之美與短裙服飾之長,銀角小巧,精美不凡。

在雷山縣邊遠與榕江、三都、丹寨三縣交界的達地水族鄉烏達等村,居住着穿戴均為青黛主體色的苗族,人口占全縣人口比例率小,她們的盛裝或便裝均以青黛色布為主,有兼以萆綠或深綠色綢緞製衣,衣短褲長,衣的繡品不多,簡潔別致。頭式習以挽髻,常見插條式與條角銀梳,也別具風格。 百鳥衣服飾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村也蒙組,僅有30多戶苗族人家,這個組的周圍均是水族村寨。她們的女式衣襟,制繡風格獨具,古韻濃郁,全衣制繡,方圈或圓圈中再加彩繡其中。銀角呈"山"字型,都配束白花。她們身穿盛裝,在牛腿琴舞場或蘆笙中以勞作動作而翩翩起舞,更是一番風韻。尤其男式百鳥衣,長衣全繡制。

男女繡製圖案有別,男式圖案粗中有細,女式細膩,男式衣下角束至十來束百鳥毛,鳥羽呈白色,以紀念祖輩而為之。一身白鳥衣,一身斗膽與船梧,且又以展示族人的團結、勤勞善良於一身而示世。

婚姻習俗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雷山苗族的婚姻形式由占俗向新風轉變。

傳統婚姻

這種婚姻是由父母作主的婚姻。當男女青年長大成人後,父母作主給兒子相親,他們認為與某家女兒聯姻恰當,男方家要請媒人上女方家說親,有的很了解男方家情況,認為門當戶對,便欣然同意。有的對男方家不甚了解,住住作出兩種姿態,既不斷然拒絕,也不作出同意的決定,留一定時間考察的餘地,這種情形其實被認為是有意向性的默許,男方家又擇吉日第二次請媒前去說親,女方家父母了解情況清楚後,認為門當戶對,可以聯姻,便欣然同意,然後經雙方父母見面協商財禮錢,決定嫁娶日期等事項。這種婚姻,婚後多數得到幸福美滿。

雞眼婚姻

這是居住在橋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長大成人後,雖經媒說親定,但不算數,還須經吃"雞眼酒"才能不最後決定。

經擇吉日,男方家帶一隻公雞,備一些米酒、糯米飯等禮物,邀叔伯或兄弟等人到女方家,於當晚便殺這隻雞來煮,待熟後把雞擺在桌上,由一位長者來看雞眼,若這隻雞的雙眼睜得鼓鼓的,就認為吉利,這位長者便當即祝福道:"雞眼好兩隻,富貴在兩邊,子孫亦發達,福氣滿兩家,祝賀你們兩親家大吉大利"等語言,然後大家飲酒互相祝賀,這門親事便成了。

偷親

這是苗族男女青年結婚形式之一。他們自由戀愛,苗酒叫"遊方",對唱山歌,多次接觸,情投意合,雙方交換信物,訂下終身,然後商定嫁娶日期,到期男方備些糯米飯、酒肉、魚等食品,並備一定數額的現金,發給女方送親的姑娘們作為"草鞋錢",邀請察上青年五六人去接。姑娘也早作準備,事先轉移衣物、銀飾等物到約定地點,待父母睡覺之後即起程。

到男方家後可以舉行婚禮,殺豬辦酒宴請寨上親朋。之後,請兩名能言善語的兄弟或叔伯,帶一些酒肉,一隻雞去向女方家父母報信,若女方家父母認為這門婚姻匹配,便欣然接待報信的客人。有的認為這門親亭雖然不很般配,但生米已煮成熟飯,結婚已成事實,做錯事是青年人的事,不關來報信者,也照樣接待報信的客人,但口後財禮錢可能要得很高。

有的得到報信後,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把報信者拒之門外。有的青年男女"遊方"認識後,決定結為伴侶,他們把自己的終身訴諸父母,也取得雙方父母的同意,經協商好財禮錢,訂下嫁娶日期,經雙方父母協商採用"偷親"方式進行,他們認為這樣做既吉利,又省錢。這種方式也叫做"公開的偷親"。

新風古俗

這是新時代常見的婚禮現象。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遊方對歌,建立感情,情投意合,願結為伴侶,雙方都告之父母同意,然而男方家請叔伯,或兄弟,或"命好"的兩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之後按傳統習俗,來一個"三回九轉"方式,把訂親、講財禮錢、嫁娶日期等事項辦妥。

接親時,男方備下酒肉、糯米飯等禮物,邀請兄弟、叔伯等若千人,帶上禮物到女方家,由男方家親自操辦第一席酒飯,宴請女方家父母及親友,然後再由女方家辦酒宴請男方家來接親的客人。

新娘接到家時第一步先給新娘接傘,第二步新娘進門時,先用左腳跨門檻進屋;新娘進屋時,新郎必須避開,以防日後夫妻不和睦。

新娘到家卸裝後,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嫂或姑帶路到水井挑第一挑水,第二件亭待魚煮熟後,與新郎一起在祭台前拈捏點酒肉和飯於地祭詛,儀式畢,大家便用餐。

新娘於當日就跟送親的姐妹們回娘家,過-段時間,男方才親自去接新媳婦回家,並舉行一定儀式,讓新媳婦"端甑飯",這樣,媳婦便成了男方家的正式家庭成員。

風土人情

雷山西江是中國僅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千戶苗寨西江,素有苗都之稱,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呈金字塔形。吊腳樓,即房屋撐柱懸空不落地,因地制宜而建。一般為三層,下層為飼養家畜禽的圈舍,中層為人居住,上層為客房及堆放雜物之用。

中間的堂屋寬敞明亮,欄杆以杉木裝修,屋基多以大表石壘而成,西江吊腳樓高處凌空高聳,雲霧纏繞;低處平坦舒展,綠濤碧波。

秋冬時節,金黃的包穀,火紅的辣椒,潔白的棉球等成串懸掛於樓欄樓柱,既不怕潮霉,又能防邋,天然糧倉,色香盈樓,把錦繡苗鄉裝點得更加絢麗!

西江有遠迎聞名的銀匠村,銀飾製作巧奪天工。這裡姑娘的挑花刺繡,製作精美。每逢苗年或喜慶節日,她們身得盛裝,穿得銀飾,展現出獨特的風采。

雷山1995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縣,西江、郎德上寨、排長蘆笙村、掌坳銅鼓村等民俗村寨以濃郁的苗族風情吸引中外遊客,10多年來接待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遊客60多萬。

特色美食

西江苗寨人民向來好客。節日或平時,客人來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熱情接待。主人雙手捧來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酒,敬給客人喝,以示對客人的歡迎。若遇節日請酒迎客,禮節更加隆重。日常飲食,以酸、辣、甜等食品為主。按季節備有酸菜、糟辣子、醃魚、醃肉、醃筍子、醃蕨菜。

鮮魚煮酸湯,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凍魚款待客人;還喜歡上山採摘野菜,龍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野菜。

旅遊指南

進出交通

路線1:凱雷高速公路(凱里-西江)-從瀘昆高速(原三凱高速段)掛丁二橋前500米匝道駛入凱雷高速,或在凱里城內從高速東站或西站駛入滬昆高速往懷化方向,進入掛丁二橋前500米匝道駛入凱雷高速。時程約15分鐘即可到達西江鎮景區。

路線2:(凱里-西江)從凱里客運站7:00-18:00有直達西江鎮的中巴車,車程約50分鐘,車費為13.5元,車站工作人員會另加一元保險,共14.5元。

路線3:(凱里-雷山-西江)從凱里客運站7:00-19:00有到雷山縣的車,車程50分鐘。從雷山乘中巴車至西江,車程1個小時。(總共車程約1小時50分鐘)

停留住宿

在西江住宿比較方便,鎮上的普通苗家,幾乎家家都提供吃住服務,還有眾多旅社賓館供您入住。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30日,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美麗初心調解室入選2016-2020年全國普法工作先進單位擬推薦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