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進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進運動 Westward Movement(西進運動)是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的運動,始於18世紀末,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是,隨着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倖存者被強行趕到西部更為荒涼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處於萌芽狀態的美洲文明被毀滅,印第安人作為人類幾大人種之一,整體上被基本滅絕。 [1] 詳見美國大屠殺。 美國獨立後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西進過程中,大批移民出於不同的原因遷移西部,客觀上緩和了資產階級內部矛盾,擴大了國內市場,破壞了自由州與蓄奴州的平衡,為南北戰爭的勝利打下基礎。有的學者在研究西進運動時,對另一方面卻輕描淡寫,那就是對土著印第安人的野蠻屠殺。 西進運動是美國拓寬疆土,吞併土地的一種侵略行為,它開發了如今的美國西部地區,消滅了眾多印第安文明,當時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有一幫先驅者向西部探索,並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一直行進到太平洋,就是墨西哥一帶。後來大量人包括政府和軍隊湧入西部,通過劫掠、誘導、欺騙、屠殺印第安人,開發西部地區。

歷史影響

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實施梯度開發戰略即根據其自身的資源優勢,逐步實行開發的升級與深化。如在第一階段主要是充分利用西部廣袤肥沃的土地資源,通過建立大量的家庭農場、牧場,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把阿巴拉契亞山和五大湖區周圍的荒原開發成糧棉基地和畜牧基地。1850年,美國的糧食種植面積為6280萬畝,產量為3200萬噸,使當時的美國成為世界農業大國和糧棉的出口大國。第二階段,隨着西部金礦的發現和第一次產業革命科技成果的運用,引發了礦業開發的狂潮,建立了一批礦產資源的加工業和製造業企業。經過這一時期的開發,美國的工業重心從東北部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使中西部地區成為重工業中心,最終實現了美國的工業化。1894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生產量等於歐洲各國生產總量的一半。20世紀初,美國工業上的優勢更加突出。1913年,工業產品占世界工業產品總量的1/3,比英、德、法、日四國工業產品的總和還要多。在第三階段,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美國高新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轉換,並最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軟化和高級化。因此,美國在西部開發實施梯度戰略的過程也是美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不斷深化和高級化的過程。

注重開發環境 交通不便是美國西部開發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並通過實施交通業超前發展戰略,為西部開發創立良好環境。在美國西進運動的過程中,政府和人民一開始就致力於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和改良,把西部的開發置於一個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上。政府在土地的使用及產權、資金融通、稅收等提供種種優惠,為交通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並鼓勵私人公司投資交通設施的建設。而且在交通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實行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公路運輸並舉的戰略,全方位的發展全國通向西部的交通網絡。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既是美國西部開發的組成部分,也為整個美國西進運動提供了基本條件,尤其是鐵路的建設,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專業化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許多經濟學家稱19世紀的美國基本上是一部鐵路成功史,全國鐵路網絡的形成,對西部開發和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 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來促進西部開發,是美國在西進運動中的又一成功經驗。由於美國政府在西進運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西部教育的發展,國會通過多部土地法令,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大力促進公共教育的發展,為西部開發提供相適應的工業商業和各種專門技術人才。同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商業運用和產業化,不僅大力運用高新科技來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而且運用風險投資機制,創立高新科技園區,形成了一批新興的產業,調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深化。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從一定角度上講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正是依靠教育與科技的不斷革新和進步,使得美國西部開發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就。

制定政策引導開發 美國在西進運動的過程中,雖然十分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移民政策、基礎設施政策、科技教育發展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區域經濟管理政策、資金融通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對西部經濟發展進行調控,引導西部開發的方向。總之,美國政府對西部開發事務的介入,不僅涉及到有關政策的制定和特屬政府部門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對西部開發資金的投入和收入所得的再分配。 北美獨立革命的勝利、美國近代工業化的起始和發展、美國的領土開拓和持續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美國近代工業化的完成,無不得益於外來移民。其中大批廉價勞動力和熟練技術人員以及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移民的不斷西移,對於美國經濟區域化和居民社會結構的分布,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1790年時美國94%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1860年該山脈以西的人口比例已達49%。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提供了移民。19世紀最後20年美國西部新墾區的土地面積,超過了英、法、德國面積的總和,移民則是新墾地的主力軍。 隨着移民向西部開發的推進,領土開拓迅速越過落基山脈到達太平洋沿岸的整個西部地區,以美墨戰爭為中心環節,美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地跨兩大洋的夙願。美墨戰爭使美國取得了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成為橫貫北美大陸最佳位置的兩大洋國家,並且極大地削弱了鄰國墨西哥,奪取了墨西哥55%的土地,改變了北美的政治版圖。培植了「美國式的自由、平等和競爭」,造就了美國人勇敢與冒險的精神,鍛煉了美國人樂觀進取的性格,強化了美國的個人主義思想,催生了實用主義哲學觀。西進運動中培育出的許多精神至今還深刻地影響着美國社會。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為調動廣大人民參加反對南方叛亂戰爭的積極性,林肯總統簽署了《宅地法》。該法是美國西部開發中最具民主色彩的土地政策,它使大批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大大促進西部的開發。西進運動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國家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築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

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當年的西進拓荒精神,美國政府特地在聖路易斯市密西西比河畔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西進紀念碑

西進之門,是聖路易斯最負盛名的建築物,是美國三大地標之一。這個西進運動紀念碑的建造時間,要追溯到1947年,著名設計師伊洛·沙里文在競標獲勝後,花了16年時間,於1963年才開始動工建造,兩年多之後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工程。拱門全身不鏽鋼鋼製,呈圓弧形,高度和跨度都恰好為630英尺(約190米,據說當年是分別從兩腳開始往上建,建到最頂端的時候發現兩邊對接不上了,大家想了若干種方法,最後拱門終於被焊接上並穩固地屹立至今。

歷史評價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和領土擴張的背景下,以大規模人口遷移為基礎,以交通運輸業為先導,以農牧業為主要產業指向,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美國西進運動的結果,完成了美國東西部地區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促成了美國近代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知識革命,培育了美國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別是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所體現出的不畏艱苦、不怕犧牲、意氣風發、不斷尋找新的土地、新的財富的牛仔精神、邊疆精神,後來成為美國人一往無前、豪邁樂觀、勇於開拓、探索不止的整個民族的精神。總之,美國通過西進運動,在二百多年中開發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在這些土地上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農業、畜牧業、工業,這對使美國成長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強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說,沒有西進運動,也就沒有今天的美國。

歷史背景

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向西移民的活動就開始了。南部的奴隸主、北部的土地投機商和工業資本家、高利貸者和老百姓,都希望在西部獲得土地。 英國政府為了把殖民地人民限制在能夠控制的地方,於1763年頒布了禁止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公告令。而美國獨立戰爭粉碎了這一規定。 1783年英美議定的和平解決方案中,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開放給了美國。 1830年5月,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把印第安人遷到密西西比河以西。這之後,派軍隊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殖民事業在這一地區迅速發展。「舊西南部」(包括今肯塔基田納西亞拉巴馬密蘇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的土地,主要被種植園奴隸主占有,成為棉花的主要產地。「舊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諸州)的殖民開發,是由於1785年通過的土地條例(按低價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准州地區條例》而迅速開展的。 獨立革命開始時這裡只不過有幾千名法國人,1810年移民已有27萬多,1860年增加到693萬人,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萬。這裡是盛產穀物和養育業發達的地區。 1803年,美國乘法皇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稱為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為83萬平方英里)。 1810年和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 1846年,又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 1846年和1853年,美墨戰爭爆發,勝利後購買了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總計約95萬平方英里。 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國土面積達303萬平方英里(約785萬平方公里),比宣布獨立時的版圖增加7倍多。 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在1840年以前還極稀少,40年代移民開始多起來,特別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對西部的開發是一大推動。1850年以後,這個地區的移民和經濟發展,在美國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1]

此外,美國還繼續向西擴張到與它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沙俄購買了阿拉斯加,其面積等於美國原來的13州的2倍;1894年,美國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王國,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後,又兼併了夏威夷群島。

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吸引來外國移民的洪流。外國移民在1790~1860年有500多萬,1861~1913年達2700萬。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人口,1790年時只占全國總人口的3%,19世紀時已增長到占49%。國外來的移民,對西部的開發,對美國整個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移民使美國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能夠以巨大的力量和規模開發其豐富的工業資源,以至很快就摧毀了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 美國政府從開始正式建軍那天起後,命令軍隊立即向西開進。美國陸軍第一團從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為它的基本任務。美國聯邦正規軍隊和民兵從事的這種殘暴的屠殺和征剿,

從1803年(正規軍正式開始投入戰鬥是1811年)一直持續到1892年,差不多進行了整整一個世紀。其它詳見美國大屠殺。 在北美殖民史上,「印第安屠殺」一詞被經常用於形容被被歐洲人大規模殺害的印第安人。理論上說,「屠殺」一詞應被用於對非戰鬥平民或戰俘的殺戮上。但在實踐中,這一詞的使用比較隨意,有時候被用於形容一場壓倒性的軍事失敗。因此很多時候「屠殺」與「戰鬥」容易混淆。 要確定有多少人在這些屠殺中被殺害非常困難。在《野蠻的邊界:從Jamestown殖民地到「傷膝」的美國-印第安戰爭中的暴行》一書中,業餘歷史學家William M. Osborn試圖記錄下美國邊界最終成型前的每一場暴行,從第一次接觸(1511年)到邊界的形成(1890年),大約7193人死於白人手中。 但是其他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現在最可靠的數字是有21586名雙方人員在1850—1890年間死亡、受傷和被俘。另有學者認為有45000名印第安人在這段時期被殺,這一數字包括了雙方被殺害的婦女和兒童。其他的數據則從5000~50萬不等。但有一點不用質疑的是雙方在戰爭中的野蠻暴行——美國人發動的摧毀式的軍事行動。 1779年,喬治·華盛頓指示John Sullivan少將攻打Iroquois人民時說:「(假如)將廢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點附近,那麼整個國家將不僅僅是泛濫成災,而是被摧毀了。」在屠殺滅絕印第安人過程中,華盛頓還指示他的將軍說:「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毀前不要聽取任何和平的建議。」在1783年,華盛頓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較中他的這種反印第安人情緒暴露無疑:「兩者都是掠食的野獸,僅僅在形狀上不同。」華盛頓的滅絕政策在他的部隊一次又一次屠殺了印第安人以後得以實施。軍士們從Iroquois人的死屍上剝皮,「從臀部往下剝皮,這樣可以可以製作出高的或可以並腿而長的長統靴來。」在那場襲擊後倖存的印第安人將美國第一總統改名為「城鎮摧毀者」。大部分Senca人的城鎮都在5年時間內被滅絕。 曾積極參加和推動這種「殘酷地驅逐印第安人的行動」的「當時美國許多傑出的民主領袖」之一,就是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賦人權說的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美國1803年從拿破崙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即從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麓之間的廣大地區)以後,隨着疆土大步向西推進而大規模驅逐和屠殺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傑斐遜的總統任內開始的。

1807年,托馬斯·傑斐遜指示他的戰爭部門,說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國人去獲取他們的土地,那麼,對印第安人的反抗就要用短柄斧頭反擊,」傑斐遜繼續道,「如果我們約束自己不去舉槍迎向這些部落,那麼在這些部落滅絕之前我們將不會安靜地躺下,或者被驅趕出密西西比河以外。」傑斐遜繼續道:「在戰爭中,他們也會殺死我們中的某些人,但我們會殺死他們全部!」美國人必須「追求滅絕印第安人或者將他們驅趕到我們不去的地方。」 1814年,美國詹姆斯·麥迪遜政府參考1703年北美各殖民地議會作出屠殺印第安人的獎勵規定,重新頒布。法令規定規定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不論男女老少甚至嬰兒)的頭蓋皮,美國政府將會發給獎金50~100美元(殺死12歲以下印第安人嬰幼兒和殺死女印第安人獎50美元,殺死12歲以上青壯年印第安人男子獎100美元)。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特別是1864年後(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人根據林肯頒布的《宅地法》屠殺印第安人的活動達到高潮,許多印第安人村莊在一夜之間變成鬼域。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國聯邦正規軍採取分進合擊等戰術,集中發起了1000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到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滅絕印第安人的作戰任務。 1862年,林肯總統下令絞死了38個明尼蘇達曼卡托地區的達可它人蘇語部落的38個酋長。這些被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們部落的神職人員和政治領袖。這些酋長之中沒有人犯過他們被美國政府所控告的罪行,林肯總統有意製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冤殺死刑。[2]

美國內戰英雄,曾對美國叛亂的南方各州實行「三光政策」的聯邦軍威廉·謝爾曼將軍對此發表意見說:「如果我們今年多殺一點,那麼明年要殺的人就少了一點——反正他們都得殺掉,或將他們作為窮光蛋的品種保留下來。」 美國歷史學家在有關着作中敘述這段歷史時寫道:「美國向西、向南、向北叄個方面勐烈推進時,不僅排擠了阻止它前進的國家,並且殘暴地粉碎了這些土地上原來的主人——印第安人——的反抗。這種殘酷地驅逐印第安人的行動是美國歷史上最可恥的污點之一,而當時美國許多傑出的民主領袖也曾積極參加這種行動。」 如此長期軍事征剿、屠殺的結果是什麼呢? 據美國一些誠實、嚴謹的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據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當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在現在美國境內居住的印地安人總人口在3000萬至1億之間。到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被迫分散聚在美國全國各窮鄉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總人口還剩下了多少呢?據美國官方統計,還不到80萬人。而國土面積小得多的墨西哥還有1000多萬。 美國政府對本國貧困落後的弱勢族群進行種族滅絕,使美國政府一舉甩掉了本應承擔的沉重的包袱和責任,又能無償地徵用他們的多達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產和無以計數的自然資源,從而使美國毫無負擔地發展經濟。 令人很遺憾的歷史事實是:處於萌芽狀態的美洲文明被毀滅,印第安人作為人類幾大人種之一,整體上被基本滅絕。

屠殺印第安人大事記 1622年3月22日,Jamestown屠殺:Powhatan部落在弗吉尼亞殖民地殺害了347名英國定居者。

1637年5月26日,Mystic屠殺:英國殖民者與Mohegan、Narragansett部落的聯盟軍,襲擊了Mystic河沿岸,今天康涅迪格州內的一個村莊,殺死了500名村民。

1690年2月8日,Schenectady屠殺:法國和Algonquin部落摧毀了紐約的Schenectady,殺害了60名定居者,包括10名婦女和至少12名兒童。

1704年2月29日,Deerfield屠殺:一支由Abenaki, Kanienkehaka, Wyandot和Pocumtuck部落組成的部隊,在法國-加拿大軍事小分隊的帶領下,摧毀了馬薩諸塞的Deerfield,殺害了 56名平民,俘獲數十人。

1757年8月,William Henry城堡屠殺:隨着William Henry城堡的陷落,大約70—180名英國人和俘虜被法國的印第安盟軍殺害。

1763年9月14日,Devil's Hole屠殺:Seneca數次伏擊英國的補給貨車和士兵。

1763年9月,Paxton Boys的殺戮:賓州的定居者殺害了20名和平的Susquehannock部落人員,以報復Pontiac的叛亂。

1764年7月26日,Enoch Brown學校屠殺:4名Delaware部落人員殺害了1名校長,10名小學生和1名懷孕的婦女。

1778年7月3日,懷俄明山谷屠殺:在一場戰鬥後,反對獨立的Iroquoi部落盟軍逮捕並殺害了逃跑的抵抗者,並拷打和虐殺了那些投降的。

1778年8月31日,Stockbridge屠殺:一場美國革命軍參與的戰鬥被反叛分子稱為是大屠殺。

1778年11月11日,切里山谷屠殺:30多名定居者被殺害。

1782年3月8日,Gnadenhütten屠殺:大約100名非戰鬥的特拉華印第安居民,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被賓州的民兵用榔頭敲擊頭部而死亡。

1812年8月15日,Fort Dearborn屠殺:美國定居者和士兵在Fort Dearborn遭到伏擊並被殺害(今天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

1813年1月22日,River Raisin屠殺:大約30-60名肯塔基民兵在投降後被殺害。

1813年8月18日,Dilbone屠殺:3名定居者在俄亥俄的Miami郡被殺害。

1813年8月30日,Fort Mims屠殺:阿拉巴馬的民兵在一次戰鬥後殺死了400名平民,剝下了250張頭皮。這一行動導致了Creek戰爭。

1817年春天,Claremore Mound戰鬥:Cherokee部落印第安人摧毀了由Clermont酋長帶領的Osage印第安部落。

1818年4月22日,美軍在第一次Seminole戰爭中襲擊了一個非敵對的村莊,殺害了10—50名男人、女人和兒童。

1832年5月20日,Indian Creek屠殺:印第安人,大多數是Potawatomi部落的,綁架了2名女孩並殺害了15名男人、女人和兒童。

1832年8月1日,Bad Axe戰鬥:大約300名男人、女人和兒童在威斯康新州被白人士兵殺害。

1833年春天,Cutthroat Gap屠殺:Osage印第安部落摧毀了一個Kiowa印第安部落的村莊。

1836年5月19日,Fort Parker屠殺:在德州Limestone郡,6名男子被印第安人殺害。

1838年10月5日,Killough屠殺:印第安人屠殺了一個家庭的18名成員和親戚。

1847年11月29日,Whitman屠殺:傳教士Marcus Whitman博士、Narcissa Whitman女士和另外12人在華盛頓的Walla Walla被Cayuse和Umatilla印第安部落殺害,觸發了Cayuse戰爭。

1850年春天,血島屠殺:美軍部隊殺害了200名Pomo部落的人員,因為有兩名虐待和謀殺Pomo部落人員的定居者被殺害。這一事件導致了一系列針對北加州原住民的殺戮。

1854年8月17日,Kaibai Creek屠殺:42名Winnemem Wintu部落的男人、女人和兒童被白人定居者殺害。

1854年8月20日,Ward 屠殺:20名Alexander Ward黨的成員在西愛達荷州遭Shoshoni印第安部落襲擊,其中的18人被殺害。

1855年8月17日,Grattan屠殺:29名美軍士兵被 Brulé Lakota Sioux印第安部落殺害。

1860年2月26日,Gunther Island屠殺:至少100名Wiyot印第安人,大多數婦女和兒童,被白人定居者殺害。

1862年8-9月,1862達科它之戰:300~800名白人定居者在明尼蘇達州被殺害。

1863年1月29日,Bear River屠殺:Patrick Connor上校帶領的團殺害了至少200名印第安男人、婦女和兒童。

1863年4月19日,Keyesville屠殺:白人定居者殺死了35名Tehachapi部落的男子。

1864年11月29日,沙河屠殺:民兵殺害了至少160名Cheyenne印第安人。

1867年7月2日,Kidder屠殺:Cheyenne和Sioux部落的印第安戰士伏擊並殺害了美軍第2騎兵師的11名士兵和他們的印第安嚮導。

1868年11月27日,Washita屠殺:G.A.Custer上校的第7騎兵團殺死了103名印第安戰士,並俘虜了53名婦女和兒童。

1870年1月23日,Marias屠殺:白人殺害了173名Piegans部落的人員,大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

1890年12月29日,「傷膝」屠殺:大約300名Sioux部落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被美軍屠殺。

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加速了西部的開發。美國向西部的領土擴張和開發,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它大大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且地處宜耕的氣候帶,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築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 美國獨立以後,廢除了英國政府頒布的禁止移民向西進的敕令,許多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和歐洲的移民紛紛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湧向西部。據統計,阿巴拉契亞以西的人口在1810年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7,10年以後增長為1/4。這些移民當中,既有南部的奴隸主,也有北部的土地投機商;但人數最多的還是一般貧苦的拓荒者——獵人、礦工、牧民和農民,後者是為謀生來到西部的,他們成為西部早期移民的主體。

運動過程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發展的過程。早在美國獨立之前,美利堅民族就開始向北美大陸西部擴張,但直到美國獨立之後,美國的西進運動才變得更加積極和有計劃,而且一直持續。縱觀美國西進運動的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農業開發期 從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一個時期,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的初步開發時期。西部土地對美國獨立之後經濟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沒有西部的開拓就沒有今日的美國。七年英法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了加拿大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廣大的地區;同時,英國宣布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歸英國王室所有,這成為觸發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的因素之一,因為西部土地對北美各階層人民都具有迷人的魅力。資產階級渴求擴大國家版圖,土地投機者企圖從中獲取暴利,廣大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外來移民則把西部土地作為擺脫壓迫、尋求新生活的唯一希望。美國獨立之後,根據1783年巴黎和約,美國領土已擴大到密西西比河東岸。以後隨着北方工業革命的悄然開始,南方「棉花王國」也驟然崛起,新西部不斷開拓。

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以土地問題為核心,以農業開發為主體。主要是因為:在客觀上,當時美國西部存在着一片肥沃富饒、尚未開墾的遼闊的土地,這是美國西進運動的基本前提;在主觀上,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獲得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美國人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看法:新獲得的土地是以北美十三州共同用生命和財富換來的,因此這些土地應歸人民所有,人民有權去開墾、種植和開發。 在這一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為了促進西進運動中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土地政策。首先,美國政府頒布了在西部建州的程序和規定。1784年由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起草了《關於弗吉尼亞讓出的西部土地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土地為美國全體國民所共有;規定從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數達到一定的數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數額)時始可建立同東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雖然法令中關於建立十六州的建議尚未實施,但它規定建州的原則已被確認。1785年,政府又頒布土地法令對土地測量和出售作出具體的規定。西部土地被分為若干鎮,每鎮又分成36區,每區占地640平方公里,其中有4個區歸聯邦政府支配,其中的一個區作為贊助公共教育之用。1787年7月13日,西北土地法在聯邦議會獲得通過,這項法令以1784年土地法令為基礎,具體規定了處理俄亥俄河流域以北土地的辦法,規定了建立新州的程序和原則。美國政府關於在西部土地上建州的各項規定和程序,對西部開發和經濟穩定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美國政府頒布了居民獲得土地的政策。1785年制定《土地條例》,該令確定了國有土地向移民出售的原則。根據該法令的規定,將公有土地分塊拍賣出售,每塊土地最小640英畝(約合388畝),每英畝地價最低1美元,一次付清。1796年的土地法將每英畝土地最低出售價提高為2美元,付清期改為一年以後,分4年付清。後因該規定不能滿足向西遷徙的大量農民對土地的需求,美國政府不斷縮小購買土地的最低限額,由640英畝降低到160英畝,減低國有土地的出售價格。1802~183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多個《救濟法》,以延緩未付土地被沒收的期限,使貧苦農民能夠獲得土地。1832年第七任總統傑克遜時期,政府允許農民占有土地,即那些已經占有未經測量和同意出賣土地的農民,可以最低售價購買他們已經耕種和改良了的土地。並逐步降低公共土地的價格,由每英畝1.25美元降到0.5美元進行拍賣。1862年,第十六任總統林肯政府又頒布了《宅地法》,規定年滿21歲的公民從1863年1月1日起,只要付10美元的費用,就有權取得160英畝或160英畝以下的土地,耕種5年後,土地就歸個人所有。總之,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為農民取得土地和進行農業開發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使美國能夠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

移民政策。1787年的美國土地法令不僅規定了建立新州的一些原則,而且根據該法的第三部分還對公民權利做出規定,特別是根據該法人們可以向西部自由遷徙。因此,美國土地法令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移民向西部湧進的熱潮,俄亥俄公司一馬當先,1787~1788年冬天,他們的先遣隊從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出發,向着日落的方向前進。此後,群眾性的大規模的西進運動便蓬勃發展,移民主要來自北美十三州的新英格蘭、中部州和南部州,僅在1790~1800年的短短的10年內,馬里蘭的13個縣和弗吉尼亞的26個縣的居民全部是外來移民,1810年全國有1/7的人口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方。1820年美國共有人口964萬,其中300萬人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到1840年全國超過1/3的人口居住在那裡生活。此外,國外移民也大量來到美國,為美國西部開發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1820年來到美國的移民只有8385人,但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後,北歐、西歐國家的移民蜂擁進入美國,1850年達310004人,1854年增長到427833人。總之,在1820~1860年間,大約有500萬移民來到美國,為美國的西部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基礎設施開發政策。美國在西進運動中非常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重視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在鐵路修建上美國政府採取了「多修鐵路多得益」的政策。鐵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鐵路,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面積的土地;同時,規定鐵路公司可以根據修築鐵路的長度和地形的不同,從政府那裡獲得不等的貸款。1828年美國才開始修築鐵路,1860年鐵路里程便長達3萬英里,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區。這一時期鐵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動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在公路的建設上,美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政策是鼓勵私人投資。為了解決公路建設資金的不足,收費公路成為美國最早優先發展的事業。從1792~1794年修建第一條公路開始,到1830年修築公路總里程長達6400公里。隨着蒸汽機船的發明與使用,美國政府又加強了對水運的建設。1817~1828年由紐約州資助修築長達350英里的伊爾運河,把東部的哈德遜河和西部的大湖區聯繫在一起,使當時一英里20美分的運價降到1美分。總之,在1815~1840年間,各州投資1.25億美元,建造了3000英里的運河,使美國當時成為世界上運河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美國交通設施的建設和大發展,為當時的西進運動提供了便利。

扶持教育發展的政策。美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特別重視學校教育。根據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區建立的每個州都可為興辦一所公共學院獲得一片土地,當時傑斐遜總統還設計和制定了一項宏大的包括初級、中級學校直至州立大學的教育制度。於是州立大學先後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並且開展免費教育。186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莫里爾法》,決定由政府把至少3萬英畝公地永久贈予每個州的有關院校,當時依阿華州農學院就是接受這種土地贈予建立起來的。在19世紀60年代,根據《莫里爾法》,美國建立了一批農學院和工學院,如著名的伊利諾斯大學、馬塞里工學院、康奈爾大學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為美國西部農業機械化和工業化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1887年《哈奇法》規定每年撥給各州1.5萬美元,為農業試驗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聯邦基金。1907年又將這項經費擴大了一倍,以擴大農業科學研究與推廣;而且,又通過立法把給予各校的津貼增至每年5萬美元。與此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美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在1860年以前,美國共發布了3.6萬項專利,對美國西部的開發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業開發期 從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二個時期,主要是以工業為主的綜合開發時期。美國內戰的結束,特別是經過南方的重建後,南方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大發展,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場主相互妥協,政治上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與此同時,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迅速興起,美國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此,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是以工業為主的綜合開發。美國政府為了更好地促進西進運動,採取了更加優惠和更加開放的政策。

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基礎設施。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採取了更加優惠的補貼措施來吸引私人投資公司建築運河和鐵路。如平原地區每修築一英里補助16000美元,丘陵地區每英里32000美元,山嶽地區每英里48000美元,此外,鐵路公司還可得到沿線兩側寬各十公里的土地所有權。各州為了鼓勵本州內鐵路的興建,往往免徵鐵路公司的稅項,給予有利的建築權特許狀,提供貸款,購買鐵路公司的股票或債券,有的則對鐵路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提供責任擔保。這些優惠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資對基礎設施的投資。19世紀80年代初,歐洲資本家(主要是英國資本家)對美國的經濟事業的投資為20億美元,其中15.35億美元投資在鐵路的修建上。到了1900年,美國營業的鐵路線已從19世紀60年代末的5.3萬英里增長到19萬英里以上,超過了歐洲鐵路線的總里程,幾乎等於全世界的半數。1913年,美國的鐵路總里程又增長了一倍。

採取開放的政策吸引國外優秀勞動力。這一時期移民的重點是放在採取優惠措施吸引國外優秀勞動力上。1878年美國頒布《木材石料法》,准許任何公民和已提出申請加入美國國籍的僑民,按一英畝2.5美元的價格購買160英畝不宜種植而其主要價值在於木材和石料的地段,這對當時美國修建鐵路大規模需求木材和石料而言,增加了對外來移民的吸引力;同時,美國政府專門設立土地管理局和移民局,其宣傳機構活動於歐洲大陸,他們以信貸優先、票價優惠、承諾將予以農業耕作指導及必要的援助來招徠移民。於是北歐、東歐、南歐不少國家出現「美國熱」,數以百計的夢想者不辭勞苦漂洋過海,來到他們神往的美國「西部花園」。因此,這一時期外來移民迅速增加。1861~1880年外來移民500多萬,1881~1890年,外來移民超過860萬;1890~1914年上升到1350萬。在1881~1890年間,新移民占總移民總數的18.3%,1891~1900年上升到52%,1901~1910年更高達71%。移民到達美國以後,少數留在東部城市,多數遷居中西部,在鋼鐵廠、紡織廠、鐵路、牲畜圍場或是礦山尋得工作。總之,1861~1914年,到美國定居的國外移民超過2700萬,他們往往擁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在開發西部、繁榮美國的歷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重視環境保護和科技的運用。隨着西部礦產的開發和農業的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鐵路的擴展以及隨之而來定居者的增加,土地破壞比較嚴重。因此,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對土地政策作出調整,開始注重環境保護,特別是重視水土的保持和植被的保護。1873年美國政府頒布了《育林法》,准許宅地獲得者再分到160英畝樹木較少的土地,條件是必須四年內在其中的40英畝土地上植樹。1877年的《沙荒地法令》規定,凡能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及時支付現金並應允在三年內灌溉土地者,即可獲得640英畝土地。1888年,國會進行了農業灌溉情況的調查,1894年通過了《凱里法》撥給各州一百萬畝的公地從事水利工程建設,並允許私人參與經營灌溉事業,農戶應按政府批准的價格,分期繳納應攤負的費用。1902年,聯邦政府頒布《新墾荒法》,規定在西部17個急需灌溉的州建立工程基金,使水利事業興建所需財源得到增加。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運用科技成果保護自然資源。如在供水方面,生產出風車,並利用風力從井中吸水灌溉。

開始重視東西部工礦業的均衡發展。美國在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中,西部的工礦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世紀50年代,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引起了礦山開發熱。隨着阿巴拉契亞山地區石油和煙煤礦產資源以及蘇必利爾礦山的優良鐵礦資源的發現,大湖平原地區的採礦業迅速發展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又將這一地區建成美國新的石油工業、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基地。1910年,美國西部的工業產值大大超過了農業,工業開發成為西部開發的主體,從而實現了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轉變。1860~1913年,美國西部的紡織業增長了約6倍,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增長了幾十倍。與此同時,中西部小型城市迅速崛起,它們接近廣闊的原料、銷售和勞動力市場,形成了諸如啤酒城、紡織城、金鎮、銀鎮、煤鎮等專業性的小城鎮;而且原有城市也逐漸由商業性城市向以大機器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城市過渡。然而,在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也呈現出極大的不均衡。如在城市化過程中,1890年,全國城市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只有7.7%的人口居住在南部大西洋沿岸諸州地帶。1900年,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10個居民中有6個居住在城市;在中西部,每10個居民中只有3個居住在城市。所以,一直到「二戰」以前,西部經濟仍落後於東部老工業區。

1930年以後,第二十六任總統羅斯福(小羅斯福)實施「新政」,美國政府開始注重東西部工礦業的平衡發展。美國政府加強了對西部的國家投人,建立了專門機構負責統一規劃管理貧困落後地區的發展工作,建設大型水電工程,增加貸款與財政補貼,進行流域綜合治理,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對西部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在西部建立軍工企業,發展新興工業和高技術工業,改變經濟結構,使美國經濟重心逐步西移,東西部經濟發展逐漸趨於平衡。

高新技術時期 從二戰結束到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三個時期,主要是以科技開發為主的深度開發時期。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率先開始了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為重要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國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優勢,以科技開發為主體,運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美國整個經濟的繁榮,有力的支持了美國知識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利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高科技園區。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科技革命發端於斯坦福大學及其周圍地區,60年代成為高新技術的核心,在加州產生了舉世矚目的「硅谷」。為了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創新及成果的運用,美國政府鼓勵充分利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高新科技園區。自60年代在加州的聖何塞市建立硅谷高科技園區以後,美國在西部以至全國建立了十幾個類似的高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對工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對美國西部甚至整個美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僅利用高新技術改造了傳統工業,而且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部門,高分子材料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和激光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的工業在西部崛起,使美國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成為美國西部深度開發獲得成功的典範。

利用區域經濟管理政策,促進西部開發。美國政府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這一時期頒布了許多區域性經濟管理政策,從而對美國西部的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61年頒布了《地區再開發法》,為此在商務部下設立了地區再開發管理局。1965年頒布了《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撥款11億美元用於建設公路、醫療中心和開發當地資源等,並相應地分別成立了經濟開發署和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1977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社區再投資法》,鼓勵銀行和儲蓄貸款機構向其所在地區,特別是低收入者提供貸款,有關監督機構則專門對相關金融機構的執法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同時,在美國產業布局的西移過程中,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支持,並鼓勵企業遷移到西南部的陽光地帶。如在1971~1998年聯邦政府對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贈款中,由17.8億美元增加到91.88億美元,共增加了4.16倍。

利用市場的力量,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美國政府十分提倡運用「市場力量開發落後地區」。美國西進運動一開始就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實現了美國東部與西部經濟發展的一體化。特別是21世紀,市場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在第四十二任總統克林頓政府期間,始終把發展美國落後地區的任務留給了私人部門。1997年7月,克林頓專門走訪了一些相對落後的地區,宣傳他的旨在引導私人部門向美國最貧窮地區進行投資的「新市場倡議」。該倡議的主要內容包括:籌集約60億美元的股本,以便向社區開發銀行、風險基金和其它開發機構的投資提供25%的減稅;政府為私人投資提供貸款擔保,以鼓勵大中型企業遷移到落後地區;設立「新市場風險資本公司」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等等。白宮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斯珀林說,「新市場倡議」不是慈善計劃,其原則是鼓勵公司在其後院尚未開發的市場上尋求利潤。

運動本質

經濟開發過程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個與工業革命相隨、工農業協調發展的經濟開發過程。廣袤無垠的西部地區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和森林資源,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灣,有適宜的氣候,宜農宜牧。它為美國工業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也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到19世紀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以北發展成為「小麥王國」,密西西比河下游成為「棉花王國」。農業的興盛為美國的經濟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東部工業和城市人口分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糧食。

工業革命相伴 與西進運動密切聯繫、互相促進、同步發展是美國工業革命所獨具的特點。西部開發意味着國內市場的擴大。幾千萬移民陸續來到西部安家創業,衣食住行所需生產勞作之物都須購置,市場容量之大,前所未有。這就推動了東部製造業的發展,也使之不斷西移。國土面積大了,需要改善交通條件,19世紀20~30年代建成的伊利運河和俄亥俄—伊利運河,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和大西洋連成一體。尤其是,從3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全國掀起修築鐵路的熱潮,在幾十年內便建成了橫貫大陸的5條鐵路幹線,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的全國水陸交通體系。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加速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同時,它又是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西部地廣人稀,勞動力較缺乏,平坦廣袤的草原,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生產。

艱苦創業過程 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艱苦創業的過程。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美利堅人民拋棄一切陳規陋習,克服困難,開拓進取,從而培育形成了美利堅民族現實、樂觀、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這是一筆歷久不竭的財富。 在西部新開發領土的建州問題上引起了南北雙方的激烈衝突。按照美國憲法規定,每州擁有兩個參議院席位。新建州是作為自由州還是蓄奴州加入聯邦,這關係到是北方資產階級還是南方種植園主控制參議院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西進運動,南北矛盾還不至於激化到爆發內戰。而內戰勝利結束又為加速西部開發掃清了障礙。

三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 出現在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同時也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的印第安人土地,開放給了美國。之後由於美國政府頒布一系列的土地法令並從法國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廣大地區,移民們感到拓殖活動有了一定的保證,紛紛湧向西部,開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納西等地區,為後來日益擴大的中西部產糧區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 出現在1815年以後,兩股移民朝着兩個方向移動。一股是來自沿海地帶和德國的移民,他們匯合起來,朝向大湖平原區遷徙,逐步開拓了俄亥俄河以北的整個地區,建立了美國穀物生產和牧畜業的基地。另一股是來自東南部的移民,他們進入了瀕臨墨西哥灣介於佐治亞南部與路易斯安那之間的平原地區。在這個地區,起初是一批又一批的小農和小生產者開拓這片肥沃的土地,接着逐漸建立以生產和銷售棉花為主的大種植園,從而擴大了南部奴隸制經濟。

第三次 1830年5月,《印第安人遷移法》(Indian Removal Act)授予聯邦政府權力,將印第安人從密西西比河以東遷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印第安領地」(Indian Territory),領地位於現今俄克拉何馬州內。 移民是伴隨着19世紀中葉美國領土擴張和兼併到來的。當時,美國的領土擴張朝着兩個方向繼續推進:在西南方面,它於1845年兼併得克薩斯;在1848年美墨戰爭中,奪取墨西哥領土的一半;在西北方面,經過與英國長期談判,於1846年取得俄勒岡大片土地。最後,這兩方面的擴張在加利福尼亞匯合,完成對整個大西部的占領。與此同時,由於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激起湧向西部採掘黃金的移民浪潮。後來,一部分淘金人轉而務農或開設店鋪,成為加州的永久定居者;另一部分則從加州前往西北部地區勘查礦藏。在19世紀50~60年代,由於小農大量移入進行糧食生產和落基山脈以西地區被劃分為一些州和准州,開採礦藏的營寨發展成為永久性居住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