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藍面神仙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藍面神仙是棘鰈魚科的一種魚,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珊瑚礁海域,雜食性,可餵以動物性,植物性餌料以及人工飼料,適合於水溫26度,海水比重1.022,水量500升以上的水族箱,最大體長可達45厘米。[1]人工環境下,它們可以放養在無脊椎造景缸中。它們分布在印度到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
介紹
該科魚從學科分應和蝶魚科為同種,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在這裡我們只將它們不同於蝶魚的特點提出來,另外部分您可以參考蝶魚科來考察它們。
藍面神仙原產於印度洋及大西洋海域。體呈橢圓形,側扁,尾呈扇形,體長可達30厘米。頭部呈三角形,嘴與面部布滿藍色花紋,下頜為棕黃色,背鰭後部與尾鰭為金黃色,靠尾柄處有1個黑色斑點,腹鰭、臀鰭上有藍色條紋,體表面為銀白色,在每片鱗上均有1個淺黑色圓點,遠看則像一片珍珠般圓網紋。
藍面神仙的幼魚和成魚在體色上有明顯的差異。幼魚時期的藍面神仙,體深藍黑色,全身滿布白色和藍色的豎紋。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體側開始變為淡黃色,鱗片逐漸變為淡藍色,頭部鮮藍色的斑紋逐漸增多,兩眼間漸漸形成一塊黃色的色斑。當藍面神仙長至成魚時,體被藍色白邊大鱗片。胸部、胸鰭和尾鰭變為鮮黃色,背鰭末端具一黑色眼斑。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均帶鮮藍色邊線。嘴部和鰓部為藍色和黃色相間的格狀斑紋,眼圈及兩眼之間有一鮮黃色斑塊。正因為頭部獨特的花紋,所以得名「藍面」,或英文別名Yellowface Angelfish和Yellowmask Angelfish。
基本信息
中文名:藍面神仙
俗名別名:藍面(香港)
英文名:Blueface Angelfish、Yellowface Angelfish、Yellowmask Angelfish
拉丁學名:Euxiphipops xanthometopon
命名者,年份:Bleeker,1853
氣候 帶:熱帶,北緯25度和南緯24度之間。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散卵型。
食性:雜食性。
特徵
藍面神仙的吻和鰓蓋上布滿了細密的格狀藍紋,幼魚背鰭有不明顯的橙色斑點;同種間爭鬥激烈,所以要避免同種混養;成魚很會搶食,容易飼養;可餵食動物性餌料。
習性
神仙魚用啄食的方式來進食,雖然體形較大,但仍以小型動物性,植物性食物為主。雌雄外觀上並無明顯的差別,唯獨在繁殖期,雌魚會因有卵在身而顯得比較臃腫。繁殖方式是雌雄兩魚在水中往上排出卵子和精子,卵子受精後,會在水面上漂浮一段時間,而幼魚在沉到水底前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
幼魚一天要餵食幾次的豐年蝦;成魚需要餵食一些人工繁殖的蟲餌。如果有剛投入魚缸的神仙魚,則最好等魚兒在隔離缸中的進食恢復正常之後,再放入水族箱中。
人工飼養
人工環境下,它們可以放養在無脊椎造景缸中,但如在無脊椎造景缸中放養,數量不要過多,一般在一至二尾之間,同樣最好為水量較大的水族箱,餵以動物性餌料或人工專用飼料。同樣的神仙魚,小一些的比大的好養,另外,神仙魚一開始入缸進食比較困難,但是一旦開口就好養了。水族箱中,海水比重1.022,水溫26度。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馬爾代夫(Maldives)之瓦努阿圖(Vanuatu,西南太平洋島國),北至八重山群島(Yaeyama Islands),以及帕勞群島(Palau)和密克羅尼西亞的Krosae Island一帶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