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黃鶴樓(周岑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觀黃鶴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觀黃鶴樓》中國當代作家周岑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觀黃鶴樓

當淮南飄落第一場雪的時候,我帶着複習教材和長輩的散文集《飛雪千年》來到了黃鶴樓。如果不是為了這次考試,估計我是不會選擇在冬季去武漢的。顧不上旅途的疲憊,考試結束後就直奔黃鶴樓。值得欣慰的是,這個季節的黃鶴樓遊人不算多,我可以靜心地去品味這壺泡了千年的極品名茶。

當我站在黃鶴樓前,「氣吞雲夢」四個大字馬上會給人一股豪壯無比的感覺。步入景區,一棟古色古香的閣樓出現在眼前,不用說,這就是黃鶴樓了。我舉目望去,黃鶴樓氣宇軒昂,蔚為壯觀,比李天王的玲瓏塔還雄偉,高高的塔尖直聳入雲,飛檐凌空,雄偉恢宏,氣勢非凡,仿佛一根擎天柱,矗立在蛇山之顛。從外觀上看,黃鶴樓素來是人們所嚮往的勝景,久已慕名的我這次可以如願以償了。來到了雄踞武昌蛇山之麓的黃鶴樓,真正體味到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味來。每當我讀到唐人崔顥的黃鶴樓這首名詩,就會想起遊覽黃鶴樓的情景來。

我所知道的是,黃鶴樓歷史悠久,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當時是一座用於軍事摻望和指揮用的崗樓,後來逐漸演變成文人墨客登高吟詩作畫之處。歷史上的黃鶴樓命運坎坷,歷經滄桑,屢建屢毀,最後一樓焚於清代光緒年間。1985年,經過四年多的精心打造,黃鶴樓得以重現光彩,中外遊客蜂至沓來,絡繹不絕。這座名樓就永遠地被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武漢市的蛇山上,重建後的黃鶴樓,高五十來米,有五層,60個飛檐翹角,壯觀雄偉,富麗堂皇,堪稱「天下江山第一樓」。今天我身臨其境,立即感覺到黃鶴樓儒雅、神往的韻味,尤其讀到唐朝崔顥的黃鶴樓古詩,這種感覺更甚。縱觀歷史,它與岳陽樓、滕王閣並稱三大名樓,惟黃鶴樓的金碧輝煌,氣蓋大江,實是名不虛傳。

登上樓,我細觀黃鶴樓的建築風格,即顯出它的古樸、典雅、凝重的特點。五個樓層,各有不同的特點和鮮明的個性。一樓反映的是神話,大廳的壁畫上有一位跨鶴仙人正向藍天飛去。二樓則呈現歷史。我走進大廳,一篇《黃鶴樓記》映入眼帘,字跡端莊秀美,據說這是留存至今最早的一篇樓記,這裡詳盡記載了黃鶴樓的有關情況。牆上的壁畫《孫權築城》《周瑜設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而三樓的壁畫生動描繪了李白、崔顥、岳飛、劉禹錫等十二位唐宋名家形象。四樓展現的是當地名家的一些書法墨跡。

閣樓里,還有從古至今黃鶴樓樣子的模型,看着這些模型,我不禁稱讚起了古人的智慧,經過無數次翻修,黃鶴樓一次比一次雄偉,令人稱奇。在我兒時時,還曾一度鬧不明白,為何仙人要乘黃鶴去?今天登上黃鶴樓頂層,江城武漢的美景盡收眼底。長江之水碧波蕩漾,浪花翻騰,所向披靡,賽過湖泊,敢比大海,氣勢雄偉,不禁想起「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來,才知仙人乘黃鶴的真正目的了。

黃鶴樓對面是龜山,和蛇山一起把守着長江大橋。長江大橋橫跨長江,駕於兩山之間。龜山右邊是鸚鵡洲,就是崔顥詩中「芳草萋萋鸚鵡洲」的那個鸚鵡洲。而左邊,就是格調幽雅的晴川閣。

當我爬上五樓,已是氣喘吁吁,可遊興正濃。顧不得休息,忙着端起相機對準窗外四周美景貪婪地拍攝起來。舉目遠眺,似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窗外江水滾滾東流,奔騰不息,山色蒼茫,雲霧遊動,炊煙裊裊。西倚長江,與對岸龜山遙江相望,景色宜人,妙不可言,真可謂「天下絕景」也!

我身居景中,果然感到很有氣勢,遠處長江橫亘眼前,長江大橋飛架南北,對面龜山上的東湖電視塔高聳入雲,遠處一條漢江把漢陽、漢口分成兩塊,而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武昌,所以稱為武漢三鎮,這個時候再讀崔顥的黃鶴樓,才真正體會了詩中意境。

「對江樓閣參天立,全楚山河縮地來。」這是黃鶴樓上,遊客們津津樂道的楹聯。真是太妙了!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兀然而立,夾江相峙,山川靈氣吐納,大江氣象動盪,江上舟輯如織;檐角高翹,輕巧飛揚,氣勢恢宏,金碧輝煌,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此。令我更加感到,黃鶴樓不論是飛檐流閣還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巧奪天工,非常壯觀,的確是天下少有啊!這就是天下絕景,「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

黃鶴樓雖因武力而建,卻因文學而聞名遐邇。三國時,吳王孫皓建造黃鶴樓,是為了三楚地區的防務,西拒劉蜀,北抗曹魏,進而逐鹿中原,以成就他千古霸業。直到唐初,黃鶴樓在歷史上的角色,一直是江邊防務的一個軍事場所,直到崔顥的到來。崔顥讓黃鶴樓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一個唐代詩人,算的上初唐文學的開創者之一。他擅長七律,一曲《黃鶴樓》就要讓天不怕地不怕的狂野詩仙李太白驚嘆不已。黃鶴樓主樓二樓的大廳里,開篇就是《黃鶴樓》詩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透過迴廊四下而望,夕陽下的武漢三鎮,像是籠罩了一層薄薄的輕紗,萬里長江西來東去,驚濤掠岸,煙波浩瀚,再讀詩文,崔顥筆下的景,一下子竟然清晰起來。崔顥心中的情,竟然是那樣的熟悉,他寫出的不僅是那個年代的心情,也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心情。崔顥一曲,絕唱千古。文學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沒有時空的限制,不會因為世事變遷而褪色。崔顥的黃鶴樓,是一個清新而又惆悵的夢。從此,黃鶴樓成為中國文學中的一個糾結點,一定程度上,它成了中國古代仕人的某種寄託和安慰。

崔顥之後,又過了很多年,李白來了。李白一生四處漂泊,所到之處,或低吟淺唱,或慷慨悲歌,留下了不少佳句。但是,如果稍微對李白的詩有所涉獵,你會發現,李白是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多寫幾句的。詩仙神蹤飄忽不定,大半是揮毫之後,把酒一飲,就飄然而去。

然而,黃鶴樓卻大不一樣,前前後後,老夫子留下的詩,竟然有五首之多。黃鶴樓,是李白活動最頻繁的地方,足見他對這裡的喜愛。李白第一次來黃鶴樓,就被晴川閣,鸚鵡洲的景致所吸引。雖然說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詩人還是不改狂放不羈的豪氣,該說的還是得說,該寫的還是要寫。於是,我們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看到了他與友人的情誼: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我們在《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看見了他的悲愁: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們在《望黃鶴樓》中,看到了他的飄逸: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岩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詩仙的風骨就在於此:坦然豪爽,從不扭扭捏捏,這股豪情,後世文人,能出其右者,我看只有蘇軾一人。可惜,蘇軾在黃鶴樓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即使曾留下,也無詩詞文獻可考。不過這不遺憾,沒有東坡,黃鶴樓一樣的風采依舊。我曾經想過,要是當年貶謫黃州的東坡先生能夠跨過長江,駕一葉輕舟,逆流而上,當黃鶴樓與先生遭遇,他會不會寫出像《念奴嬌·赤壁懷古》那樣雄奇俊健的詩文呢?答案是肯定的,他能,而且會像他的前輩們一樣瀟灑。黃鶴樓,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所在,只要你稍微在檐角一站,你的思想或者意念,都會不由自主地彈唱成美妙的音符。它存在了千年,歷經風雨,雖然數次被毀,數次修複數次重建,作為中國文人的一個思想寄託,它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

這一次,我懷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帶上我的美酒,打算要去跟黃鶴樓賠個罪。因為,我知道了我所崇敬的一個英雄,岳飛,他也曾經去過黃鶴樓,而且,還留下了詩文。而我卻曾經誤解了黃鶴樓,我一直以為,它只是一個騷人墨客表表志向寫寫風月發發牢騷的地方,知道岳飛在黃鶴樓的活動後,我對黃鶴樓的感情一下子神聖了起來。岳飛在黃鶴樓留下一首詞,是在駐守鄂州時所作。將軍在擊敗金軍多次進攻後,南宋朝廷卻把他調往鄂州,脫離了抗金一線陣地,對於一個急於為國家收復失地,急於救百姓於水火中的有志軍人來說,這是很苦悶的。於是,黃鶴樓成了岳飛在營務閒暇時消遣苦悶的地方。那是個烽煙瀰漫的黃昏,詩人登上了黃鶴樓。他北向而望,嘆故國破敗,神州陸沉;悲統治者荒淫無度,無所作為;憐百姓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一曲《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於是就橫空出世: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蓮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戧,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請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黃鶴樓上,這首詞只是摘錄了後面幾句,但能在岳飛廣場看到將軍的銅像,我的心裡還是充滿了喜悅。將軍神情嚴肅,北向而望,望他的故國,望他的江山。「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我感受得到他要收復失地,力挽狂瀾的決心,我也體會得到他生不逢時,難遇明君的苦悶。然而,那決心之火在熊熊燃燒,那裡邊有武將的血性,亦有文臣的忠貞,那是武將的風骨,亦是文臣的志氣。然而,阻擋岳飛收復失地光復舊山河的,不是金人的鐵騎,而是權奸,是昏君。十二金牌的傷心往事,一代忠良遺恨風波亭。好在,黃鶴樓見證了忠良的錚錚誓言和灼灼品格,歷史記住了遺憾也記住了亮節高風。某種程度上來說,黃鶴樓亦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史,閱讀黃鶴樓,你不僅看到了江南的煙水氣文人的古風情,更看到了歷史的鐵馬兵戈和朝代更替。

岳飛之後,陸游,楊慎,張居正,曾國藩,張之洞……或是風骨卓然的文士,或是經緯天地的政客,黃鶴樓都曾聽過他們的述說,他們的慷慨悲歌,抑或是仰天長嘯。黃鶴樓銘記了他們的鶴響鴻影,黃鶴樓於是成就了本身的厚重永恆。

多年後,秀麗的蛇山腳下,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一群熱血青年扯起了推翻滿清政府的大旗,大清國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黃鶴樓親眼目睹。起義的舊址,湖北軍政府所在地—紅樓與蛇山頂上的黃鶴樓遙相呼應,豐富了遊人們的想象空間,理所當然成了武漢三鎮必然的標誌。之後,黃鶴樓歷經戰火,默默的陪同中華民族走過了那戰火紛紛的年代,走到了今天,重遷了家園,像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一樣,依然堅定的守護着它的江山,它的祖國,面色不改。黃鶴樓,就是中華民族爛漫厚重的歷史縮影,就是中華民族奮進不息的壯麗史詩!

一步步走下石梯,心潮澎湃。又想起了毛澤東的那首《黃鶴樓》:莽莽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之何處?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這是每一個從黃鶴樓頂走下,迎着長煙落日,沐浴颯爽江風的遊人的心情。

倚欄憑懷,我置身於浮雲古意之中,眼觀現代化的城廓秀色,古人觥籌詩箋之氣與今日人類文明之息一併涌人心肺,竟有些恍然。放眼回望,夕陽餘暉,如金粉紅脂,抹盡山河,一掃昔日古人吟詩賦詞後的聲聲嘆息,天地間仿佛湧進千古風雲、浩浩江河的滄桑。

一首詩,激活了一棟樓閣。一闕詞,打開了一個時空。[1]

作者簡介

周岑岑,安徽淮南人,八零末女作家。系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