詒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詒谷》是一首古詩,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古以來,詩歌就伴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從未中斷。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到現在已經三千年了[1]。
“ |
率祖攸言,維言之行。祖言維何,參古乃訂。如何孫子,不是敬聽。 敬聽祖言,是式哲命。曰古哲賢,侯植侯封。遺厥孫子,侯忠侯公。 侯雲則公,侯雲則忠。躬斯國斯,為國之墉。心斯民斯,憂欣之同。 憂欣之同,心天地通。心通天地,是相天地。率祖之行,不出階第。 雖則階第,世是式誨。言式之言,事式之事。是古哲賢,心欽於天。 粵汪先公,婺源逸賢。理行弗忒,軌然式然。於其式家,於其身先。 不懈之身,衛武之年。粵身之脩,無忒之蠲。粵言之詒,聽之寡愆。 粵言維何,皇皇憂國。憂則維何,維職之力。職力維何,身國柱石。 上天步艱,下瘡痍惻。公言之嘉,公心之一。雖不公覯,覯公心畫。 公之孫子,公言是紳。率理始終,紳言是勤。勤職外內,庶慎庶獄。 維既乃心,不苟乃祿。屹屹職率,維日不足。維日休休,容人之技。 維心休休,日遜來裔。景憲於廣,鎮山水滸。赤蒼之懷,是母是父。 廣有鯨鱷,亦有豺虎。職涖之憂,不適寢處。秋霜之肅,冷凜柏台。 令德令譽,治世之才。如彼楩楠,宜梁於宮。如彼寵權,乃展乃忠。 憲是都台,赫赫之風。奸讒是芟,忠賢是崇。冢司是蒞,國脈是壽。 敢曰不惜材,為國之庥。人亦有言,令譽文繡。汪之先公,善詒厥後。 維善之詒,是宜是胄。汪之先公,世德是舊。曰損庵公,曰維孝友。 曰北山公,德尤蘊厚。奕世之積,豈譾淺窺。維是之積,宜是谷詒。 汪之孫子,無念爾祖。古賢心耕,善是爾土。爾穡畝耘,爾谷斯溥。 遏爾畝鹵,浚爾泉源。屏爾畝莠,爾苗乃繁。維汪先公,孫子是眷。 耄耋之治,世世德券。汪之孫子,念茲無眩。受疇助之,頌歌以勸。 |
” |
— [明代]霍韜 |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意象
詩韻猶畫韻,無韻之畫自古不得品位,同樣的,無韻之詩則更是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韻」就是詩與畫的靈魂,無之則詩畫無以留存。而「韻」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即是詩詞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體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語言給予確切的表達和解釋,但它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正是道家這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思維特點,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家、藝術家,去追求一種深遠杳冥的、飄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語言窮盡而又能表現一種高遠意旨的藝術境界。詩人、藝術家藉助比喻、象徵、暗示等種種藝術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許多的空白和斷裂,通過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啟發讀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體味、想象、填補這些空白,去獲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審美享受。這正是文學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見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種人生哲學。到了魏晉六朝時期,劉勰把哲學的命題轉為文學理論命題,「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國古代詩論獨創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離開意境理論,就無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發展史上,許多概念的產生、發展、深化、界定做出歷史與邏輯的闡釋。可以這樣說意境理論是理解古代詩歌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美學的網上紐結,對此問題的深入探討,必將會使我們對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豐富的內涵,有進一步的體會,同時也能使我們對於詩人微妙深奧的詩心,有一個準確的把握[2]。
參考文獻
- ↑ 《詩經》305首,你至少要會背這23首巔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代詩歌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