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人生的吟唱或詠嘆(姜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詩意人生的吟唱或詠嘆》是中國當代作家姜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意人生的吟唱或詠嘆
——肖照越詩集《順着山樑走》淺析
春天是生長詩歌的季節。
仿佛在一夜之間,季風用無形的手把陝南的晚春塗滿了蔥蘢、明媚和律動的生命,讓人們對這方山水心懷感恩。而這些可人的景致與戰爭、瘟疫無情地攪拌在一起,讓這個後疫情時代徒生寂寞、茫然和無奈。因了人類的放縱和無序,地球已不再有分明的四季,春天尚在萌芽,夏天已經翩然。進入四月,氣溫漸升,鳥語花香,遍地盛裝。而比天氣更讓人暖心的是,詩友肖照越的首部詩集《順着山樑走》出版了。
與照越先生結緣久矣。他老家在安康白河,我居旬陽,唇齒相依,貌似近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都是安康的業餘文學愛好者,因相互欣賞而彼此有了記憶。可直到2012年我客居安康後,才與他得以謀面。在市建行任工會領導的照越,博攬群書,知識淵博,為人豁達仗義,熱情厚道,低調謙和,兼備江湖俠義與儒雅之氣於一身,既有秦人的陽剛,又具楚人的陰柔。讓人相見恨晚。
最早了解照越,是他出神入化的散文。其作品錦秀、達練、耐品,頗具書卷氣韻。他前些年斬獲第五屆全國金融文學獎的散文《八達嶺讀秋》,意境優美,暗喻新穎,關照古今,文藏深意,就是一篇詩化的散文。可是,讓我驚訝的是照越的詩歌同樣寫得風生水起,着實讓人刮目相看。
照越這部詩集《順着山樑走》,共分為大地行吟、故土蒼茫、凡塵碎語和心湖微瀾四部分,精選了詩人各個時期特別是近十年創作的詩歌213首,可以看出詩人的用心和主張。縱觀全篇,他的詩中,高蹈的靈魂,詩意的人生交相輝映,充滿了豐潤人生的巧思、吟唱和詠嘆。
現在,讓我們打開這本書,一起走進照越先生的精神世界。
讀照越的詩,就像跟隨一個智者的生命軌跡在感悟生活,其間有對山川河流的精緻描繪,對故園鄉土的無盡懷想,對自然人文的深刻感悟,對天下蒼生的悲憫情懷,對世俗生活的體驗感悟。詩中遼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敘事無不印證着詩人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文人情懷和對故土、對親人的感懷之情,而這些正是讀者解讀詩集《順着山樑走》的關鍵詞。
對大地的行吟與抒懷
照越的行吟詩歌,縱橫捭闔,氣場浩大。他駕着想象的馬車一路奔跑,給詞語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有着凌空的詩意。「白鹿原本是一手好牌/卻常常被三十公里開外的白鹿倉截和//原上深冬的風/像利刃割臉/據說在《白鹿原》有戶籍的望族/如今都改了胃口/只有原上的酸棗樹和芭茅草/還以土為食/閉口不談身世」(《白鹿原》),與常規詩作中簡單的描摹,性情的坦露不同,詩中充滿了隱忍和創造,意象疏密有致,詩句充滿活力而有生氣。且讀完一首詩後,讓人再次進入詩歌的意境繼續聯想,產生二次創作的思想碰撞。因此,照越的詩歌是不能用單一的風格和固定的詩路來定格的,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手法各異,但主題又很統一。隨着經驗的累積,他的後期詩作愈加成熟和老辣,在不緊不慢地敘述中,展現細膩的才華和卓越的敘述能力。
照越一邊行走,一邊思考,把高蹈的思想融入祖國的大好河山,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一座走婚橋/皮膚黝黑/小高山的牙齒/已然關不住風聲//湖畔,藍色的霧正搖動/一支格桑花的長裙子/晨風喚醒太陽/湖水滿面紅暈/幾隻早起的水鳥/擦洗湖面」(《瀘沽湖》)意境優美,比喻妥帖。這樣美妙的詩句在他的詩歌中比比皆是,仿佛信手拈來,有若神助。「瓷器的碎裂聲/不絕於耳/江姐一轉身/歷史就走遠了/留下深深淺淺的傷痛/在十字路口/曲曲折折地徘徊」(《瓷器口》)。這些追古撫今,與時空對話的詩句,如四月霏霏細雨,撩撥着讀者的情緒,讓人心潮起伏,浮想聯翩。
從照越的詩歌中可以看出,詩人的內心是落寞的。但是其自內而外涌動的巨大氣場,又讓他的內心無比豐富。他在俗世之中,也許清貧,但是在詩歌的王國里,卻高貴無比而又富甲天下。他善於用哲理來襯托詩意,質樸的人情、複雜的人性、異地的風景、遙遠的邊城,還有自然山水賜予他詩歌的靈性,這一切,讓照越的行吟詩歌變得立體、豐滿、多姿而又有韻味。
對故土的謳歌與讚美
照越是一個多產、質高的詩人。他創作時認真、嚴謹的態度令人希噓。特別是他的懷鄉詩歌真實、飽滿的情感讓人動容。「遠處的漢江/像一道孤煙/在天邊升起/崖下瘋長的樓群/已齊山腰深/幾滴斷魂的動詞/逃出杜牧雨中的酒家/去追趕那些出遠門的人/而在漫山返青的追思里/我看到/那裊裊之影/像聲喚/又像旌幡/獵獵招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都是異鄉人。照越詩歌最觸及人心的就是從一個異鄉人、一個遊子的角度去抒寫故土,追憶曾經。作為土生土長的秦巴漢子,其筆下那些對故土的描寫,精緻、動人,無不吸引着讀者深思、遐想。
首先,故土親情是詩人筆下最樸素的記憶,是詩人的胎記。照越詩中對於故園親情的描寫溫暖、形象而憂傷。「目光放回原處/那河依然年輕/而這個春天的芳華/不再屬於我(《那條河》),「您一生挺拔/一輩子唯一的彎腰/是在奶奶靈前」(《在父親墓前》),「故鄉是一碗酸辣麵/自從喝了漢沔之水/便有了秦地涼皮的性格//往往在夜間/柔軟如蛇/一夢醒來/便把歲月摔打成鞭子/又長又筋道/抽在身上/很疼(《故鄉的性格》),「母親髮絲枯槁/雙目渾濁/雙耳寂靜/幾粒返青的鳥鳴似乎與她無關」(《到母親身邊去》),這些新穎、精當的比喻將故鄉的風景、人物生動的聯繫在一起並繪入一幅風俗畫中,讓讀者讀來,有種猶如置身其間的感覺。詩人將視野着眼於鄉土最樸實的存在,其筆下的故鄉被描繪的形象且栩栩如生,從而讓讀者在品讀這些詩作時,腦海中總會不停的浮現出行走在家鄉的小路上,四野莊稼茂盛,村舍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的情景,這些靜謐和諧的景致無不惹人艷羨,引人留戀。
其次,故園景色是詩人詩歌中最常見的物象,是其詩歌創作的不竭源泉。在《順着山樑走》中這樣的抒寫隨處可見。「自從走進我的心裡/血液就有了奔騰的衝動//草篷間/有河水遠行的足音/雲端處/太陽把餞行的盤纏和盤托出」(《 厚子河》);故鄉山水是寂寞、憂傷的存在,那麼遼闊,那麼神奇,是遊子永遠的牽掛。「父親再次回到田野/操持他的農事/他不懂水文、氣象/卻把長長的溝渠/不經意引上了臉龐(《一片田野開闊於父親的臉龐》),在這裡,讀者既可以看到土地孕育生命的最原始的本質,也可以略窺隨着社會進步,人與故土之間既剝離又牽絆的關係,詩人通過對故土的描繪與書寫,既展示了秦巴大地美麗淳樸的自然風貌,又寫盡了一位異鄉人對故園的依戀、讚美與厚愛,詩中這份純厚的鄉土情懷,是《順着山樑走》的詩眼,也是詩中最動人的部分。
照越的詩歌,沒有晦澀的詞句,沒有饒舌的無謂表達,不裝神弄鬼,也不人云亦云,讀完他的詩,然後冥想一會,自有畫面感在腦海中浮現。詩人懷鄉思鄉的真情,以及對個體的命運的慨嘆躍然紙上。
對蒼生的悲憫與關愛
《順着山樑走》集詩人幾十年詩歌創作經驗之大成,詩中對世俗人生的所見、所感、所悟也深入人心,尤其是對平凡生命的同情關愛與悲憫,觸及人心,引人深思。
詩中對漂泊他鄉之人的關愛惹人動容。《夜路》中那個孤獨的異鄉人,「早年出走的釘子/已安身於蒼穹/一根火柴走上夜空/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像傷口/又像省略號」,《表弟姚大發》中那個表弟,「表弟在外混了二十年/卻始終沒能掙到比他的名字/更響亮的東西」,以及《陽春》中再次遠行的農民工,「年過了/節也過了/被一片雪花捂住的暖意/質地成色都在/凍瘡漸好/開花的陽春/只要不戳我的痛處/就行」。詩中對於漂泊者感同身受的敘述,訴盡了人世現狀,道盡了人情冷暖,牽腸掛肚,悲憫之心,令人嘆息。
詩中對平凡生命的同情讓人動情。詩人凡所見者皆可入詩,無論是打工者老曹「一隻過路的寒鳥/此刻正被大雪壓住嗓音//早上出門/又遇到佝僂着腰身的農民工兄弟老曹/問:工傷解決否?/「哈慫!莫實話」/罵完/那問號似的身軀/慢慢向工地挪去(《鳥之鳴被一場雪覆蓋》),地鐵上的見聞「老曹緊緊盯住車門上方/不斷變換的站名/以防那些惶恐的文字走失」(《 地鐵上的農民工》),還是「從一棵烏桕樹/若隱若現的不安中/我聽出了密林深處的破碎」(《一棵進城的樹》),詩人對這些散落在世俗中卑微的生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歌頌。因此可見,詩人對那些平凡樸實的生命有着深沉的感悟能力,使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人間之愛雖瑣細,但卻溫暖而深厚。在《順着山樑走》中,處處充滿了對平凡生命的關懷、共情與讚美,這些無不顯示着詩人廣博的胸懷和無盡善念。所以照越的詩歌溫情而樸素,厚重與平凡,這也是其詩歌最真實的標籤。
對靈魂的反詰與贖救
江南才子,著名詩人潘維曾說:「為什麼寫詩?這一問題追逐了我許多年,直到剝開洋蔥,讓每一片都攤開。最初是源自一種想表達的欲望,其實可以說是個體生命在尋找社會意義,他在世間的茫茫人海里尋找自己的那張臉;再進一步,美學企圖產生了,也就是說希望用語言鍊金術,拯救出某些人性的純真;最後抵達,每首詩都是一場文化儀式,用來調整靈魂的秩序」。
一方水土的人文歷史浸淫着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色,也是其品格精神的外在表現,必將在詩人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照越廣闊的視野中最聚光的部分也正是對安康乃至陝西人文歷史的深刻感悟。「在故鄉,雪與月色/早已握手言和/我曾發誓,在這個夜晚/不能拖累月亮/和我一起虛度時光/ 那些瘦骨嶙峋的文字/於月白之夜/先後凍死在雪地里」(《一些文字凍死在雪地里》)。照越詩歌的厚重性還體現在既有對地域文化和歷史的觀照,也有對靈魂的反詰與贖救。
讀詩集《順着山樑走》,一方面可以在詩人咨肆汪洋或低吟淺唱的詩意中觸摸、感悟詩人的心路歷程與行走的痕跡,在《眺望南山》中,詩人寫到「滈河繞過一個王朝的內傷/竇太后送進傳說/前朝硝煙/並無雲橫秦嶺的意境/常寧宮一聲嘆息/神禾原,默不作聲//此刻,南山傳來陡峭的風聲/柳青墓前/我獻上幾個初秋的桔子讓先生知道/人間,依然有酸甜」,從歷史的長河中管窺人物的枯榮與江山的代謝;從《世子之梅》中,探知一個帝國與一個人物的宿命,「明世子朱敬珍早已凋謝/他的封號,還開着/像一支紙花/插在歲月的香案上」讀罷令人叫絕。從《山水辭》中,可以觸摸一位詩人玉樹臨風般高蹈的靈魂, 「一塊石頭修煉千年/在我的眼前坐地成佛/教化山水/讓忸怩的曲線/漸次皈依/我懷揣一塊石頭/在悲憫與堅硬之間構築善緣/此時,只希望每一塊凹凸/都生長佛心,渡我/渡眾生」;另一方面,從個人靈魂的反嚼與追問中尋找自贖的喻體,在《沉默》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位詩人的靈魂之光、精神之旅,「一隻螞蟻/懷揣青山與河流/順着藤蔓/爬到一朵喇叭花上/那是它一生的/燦爛之地」。詩中道盡了詩人密結的心路歷程。多少時光過往,多少人生滄桑,讓人無不感慨,深思。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僅僅有美,對詩來說是不夠的。詩應該打動人心,把聽從的靈魂引導到詩的意境中去。」照越是個精細的人,他平時讀書,皆有批註和心得。他對繆斯女神的虔誠無以復加,對詩歌語言文字的苛求常人更是難以企及。當然,這樣對文本的精雕細琢也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即對璞玉的傷害,使其失去原汁原味的成色。而過度研磨的食材則會讓其失去原有的粗糲,使讀者喪失咀嚼的快感。英國詩人齊慈說,「詩的寫成應像樹葉發芽那樣自然。」照越在詩歌中善用短句,但使用過多也會使詩歌語言生硬而失去應有的彈性和張力影響抒情的飽和度,使詩歌陷入同質的旋渦。這些都需要照越在今後的詩歌創作中自覺和警惕。
詩無達詁。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於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照越的詩歌巧妙地把個人體驗和生活的豐富多彩結合在一起,隨着生活的詩意向前。從他詩作創作走向看,一直是呈現出向上的指摘,而無向下的頹喪表達。這也表明了詩人的寫作立場,以及堅定的道德底線和人倫操守。讀兆越的詩,猶如在月光下欣賞一把寶刀,可以感受到詩歌之美帶來的靈魂顫慄。
照越是個優秀的詩人,內心錦繡、才情充沛、低調好學、良善待人,嚴於律己,是一位充滿人文情懷,也懂得感恩並嚮往乾淨方向的詩人。
寫下這些淺薄的文字,以表達我對照越厚重人品由衷的敬意!
彼時,踱出室外,但見月居中天,星光閃爍,四野空晗,萬物生長。我仿佛聽到有天籟聲傳來,由遠及近,經久不息……[1]
作者簡介
姜華,筆名江南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旬陽市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