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經·十畝之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畝之間兮①,十畝桑園寬又寬啊

原文

  十畝之間兮①,十畝桑園寬又寬啊,

  桑者閒閒兮②,採桑人歇工以後多悠閒啊,

  行與子還兮③! 咱們一起把家還啊!


  十畝之外兮,走出桑園到外邊啊,

  桑者泄泄兮④,採桑人說說笑笑走得歡啊,

  行與子逝兮⑤! 咱們一起往家奔啊!

注釋

①十畝:指桑園,說桑園十畝,表示面積寬廣 ②閒閒:悠閒。③行:行將,即要。一說「行」後讀斷,作動詞,招呼行走,亦通。④泄(yi)泄:和樂的樣子。⑤逝:往。

賞析

《十畝之間》一詩,古人或以為是賢者歸隱之作,如朱熹《詩集傳》說什麼「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於朝,而思與其友歸於農圃,故其詞如此」。清代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不同意此說,而認為「類刺淫之詩」,理由是「古稱採桑皆歸人,無稱男子者。若為君子思隱,則何為及於婦人耶?」又說:「古西北地多植桑,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桑中』也。」稍後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故作折衷之論,說此詩寫的是偕其婦歸隱,「蓋隱者必挈眷偕往,不必定招朋類也。」我們從這篇小詩本身來看,既看不出什麼賢者不仕而歸隱的含意,也不見什麼男女之私的內容,只不過是一首採桑人的歌唱。余冠英先生說:「這是採桑者勞動將結束時呼伴同歸的歌唱。古時西北地方種桑很普遍,和今時不同。」(《詩經選》)是符合詩之本事、本意的。

《詩經》中的民歌是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作品,許多作品就產生於他們從事勞動的過程之中。通常是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傾吐着他們的各種感情。本詩所寫的則是一群採桑女,在一天的緊張勞動之後,行將收工的情景,表達了一種勞動後所特有的輕鬆愉快之情。

全詩短小,僅兩章六句。第一章描寫在一片寬廣的桑園樹林裡,採桑女的勞動就要結束了,這時有的安閒地歇下來,有的輕鬆愉快地走動着,她們相互招呼着,相約結伴同行,一路歸去。第二章,緊接前章寫一群採桑女已行至園外,這時她們三五成群走在歸家的路上,一邊走一邊說說笑笑,氣氛輕鬆融洽,不久她們的身影就消逝在暮靄中了。

這首小詩,重章疊句,兩章只換了幾個字,但六句詩每句之後都用了語氣詞「兮」字,因而很自然地便拖長了語調,表現出一種舒緩而輕鬆的氣氛,正好與詩歌的內容相適應。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詩經》民歌的節奏和韻律,不僅優美、自然,像古人所說的「動乎天機,不費雕刻」(陳第《讀詩拙言》),同時它本身也是產生於生活,與生活內容相緊密結合的。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將《十畝之間》與同樣寫勞動情景的《周南·芣苢》詩相比較來看。《芣苢》一詩寫的是一群婦女採摘車前子的勞動過程,它通過勞動者一系列採摘動作的變化和收穫迅速加多的情景,表現出飽滿的勞動熱情和勞動時無限歡快的情緒。該詩還以不斷重複出現的「采采芣苢」句構成全詩的主旋律,節奏明快而緊湊,成功地渲染了當時緊張的勞動氣氛,以及勞動者邊勞動邊歌唱的愉快情緒。《十畝之間》一詩,雖然也洋溢着 一群勞動者的歡樂感情,但它表現的是勞動後的輕鬆情景,因而節奏舒緩,聲調悠長,從而表現出來的情調就迥然不同了。像《詩經》中的這類小詩,初看起來,篇章結構平實無奇,語言簡單樸拙,而我們只要依照它的節奏,反覆吟詠,細加體味,它就會形象昭然,情景畢出,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量。這也正是深深紮根於生活土壤的民歌所具有的特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