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敬之》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敬之敬之①! 警惕呀,警惕呀!
天維顯思②。老天他很高明啦
命不易哉③! 命真不易保有呀!
無曰高高在上。莫說老天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④,萬事萬物由他在升降,
日監在茲⑤。天天都在這裡來觀望。
維予小子,我這幼稚的小子,
不聰敬止⑥。聽着更是要警惕。
日就月將⑦,日子久,月兒長,
學有緝熙於光明⑧。學問積累得多來發光芒。
佛時仔肩⑨,重大的責任我來擔當,
示我顯德行⑩。你們要告訴我光明的德行。[1]
(採用金啟華譯詩)
詩經《敬之》原文及賞析
[注釋] ①敬:警戒。②天:天道。顯:明顯。思:語助詞。③命:天命。不易:不改變。④陟降:升降,或指賞罰、獎懲。士:指群臣。⑤日:每天,時刻。監:察看。茲:此,指人世。兩句意為:升降、賞罰施於群臣,上帝時時在此監視。⑥不:語助詞。聰:本義為「聽覺靈敏」,引申義為「耳有所聞。」止:語助詞。⑦日就月將:謂每天每月都有進步。就,久;將,長。即日久月長,日積月累之意。⑧緝熙:積漸廣大,即深廣的意思。一說為「奮發前進」之意。⑨佛(bi):通「弼」,輔助。時:是。仔肩:責任。⑩示:告訴,指示。顯:光明。此句是成王對群臣的 希望之詞。
[賞析] 《敬之》與《訪落》作於同時,詩旨近似,但又似中有異。《訪落》側重諮詢群臣,敬祖皇考;《敬之》側重自我規戒,敬天勉己。詩一章,十二句,前後直貫一氣呵成。可是先哲經師對此則存異說。(一)「群臣進戒」說。這以《詩序》為代表 《詩序》雲:「群臣進戒成王也。」後儒多因循之。(二)「雙方問答」說。它以《鄭箋》為代表。《鄭箋》雲:「王既承其戒,答之以謙曰:『維予小子。』」以一詩斷作兩方問答之詞。姚際恆亦說:「此群臣答《訪落》之意而成王又答之也。」(三)調和折衷說。即協調上述二說之異。這以朱熹為代表。《詩集傳》以為此詩的前半「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後半乃「自為答之之言」。從詩的內容析之,《詩序》只說得上半截文意;從作者目之,《詩序》以為是群臣所為。所以吳闓生駁之曰:「《閔予》以下四詩,皆作成王語氣,此《序》以為『群臣進戒嗣王』,乃臆說也。彼但見篇首『敬之敬之』,遂以為群臣戒詞,獨不思『維予小子』,非群臣所得言乎?」對於《鄭箋》雙方問答之說,吳闓生亦駁之曰:「《鄭箋》乃曰群臣進戒,故王承之以謙,以一詩斷作兩方問答之詞,全《詩》中並無此例,皆由曲徇《序》說之誤也。」(《詩義會通》)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剖析了《詩序》、《詩集傳》及姚氏各說之後說:「此詩乃一呼一應,如自問自答之意;並非兩人語也。」明確肯定此詩為完整的統一體。這是我們理解、鑑賞此詩的基礎。
從《敬之》的詩意和結構考察,它可劃分前後兩大部分。自開篇至「日監在茲」為第一部分,旨在敬天自箴;自「維予小子」至結末為第二部分,旨在規戒自勉。前後兩部分有內在的聯繫,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各有側重,互為補充。敬天,是為了樹立權威,既自箴,亦箴人;自戒,是為了作出榜樣,既自勉,亦勵人。它從另 一角度、另一側面補充塑造了一位嚴於責己、勤奮好學的幼主形象。「敬之敬之」,詩歌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以復疊句式、急促的節奏,給自己敲起警鐘,提醒自己要敬天以約束自己。因為天道甚明,不可輕視。它居高臨下,時刻監視着人間,凡是獎懲賞罰升黜,它都明察秋毫,所以不可掉以輕心,嚴格要求自己,檢查督促自己,使自己的所作所為既不悖列祖列宗,又合乎天命天意。為天樹立權威,也為自己樹立權威。
與謙虛謹慎相輔而行的是勤奮好學,這是成王內在美德的另一表現。「維予小子」不離口,他時時刻刻想到自己年幼無知,而要擔當治國重任,就必須具備踏踏實實地刻苦學習的精神和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認識到要開啟智慧的大門,就應掌握豐富的廣博的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要靠日積月累的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意志。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是堅信自己力量的表現。
詩工發端,起手突兀。引人注目、不同凡響的開頭,是古代詩人們汲汲追求的目標之一。沈德潛說:「起手貴突兀。」(《說詩晬語》)謝榛也有類似的說法:「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四溟詩話》)說的都是開頭要引人注目,使人迫不及待地讀下去。此詩開篇即以「敬之敬之」,大似劈空而來,突兀而起,「意甚警切」,融進詩人強烈的感情色彩,使人驚訝、警覺、醒悟,頗具吸引人的力量。在語言的錘鍊上,詩人甚為用勤,不僅有些詩句如「高高在上」,迄今已為成語,而且有的還成為人們的座右銘。「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被後世學人舉子奉為不二法門。詩在句法上以四言為主,但又根據內容需要間有六言和七言的,顯得整齊而不呆板,參差而有變化。此詩與一般無韻的頌詩不同,既講究用韻,還採用轉韻,賦予其抑揚頓挫的音樂美。[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