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逐漸地忘記了曾經對他最重要的一切,迷失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父親健康時,岸見一郎忙於工作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可隨着父親的確診,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心理學家岸見一郎逐漸體會了其中的種種不易,既然不能迴避,他便決定勇敢、快樂地去面對,讓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與智慧,讓彼此變得和樂自在。

本書着眼於在不易的照護中,如何為照護者減輕負擔。在來自阿德勒的啟發中,我們也將一起思考:

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如何改善與父母的關係?

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陪伴、接納父母?

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言行並恰當地應對,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中?

當你轉換思維後,與父母間的相處就會變得輕鬆。

岸見一郎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家中有患病長者需要照顧的家庭提供了心理疏導和建設,鼓勵無論是否與父母關係親近,都可以重新構建良性的家庭關係,坦然面對父母年老、生病,甚至會離我們而去的現實,擁有彼此尊敬、信賴的家庭。

作者簡介

(日)岸見一郎

心理學家,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

曾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讀博士,專攻西洋哲學史。

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

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原文摘錄

與親生父母的關係不同於其他人的關係,是伴隨子女到最後的,不可迴避的一種關係。 照護時不逞強,不畏懼求助他人。 照護會影響家庭關係,但未必會導致家庭關係惡化。 守護父母的確不易,但只想着不易,無益於克服現狀。既然不能迴避,那麼我們只有勇敢面對,而不是以一種悲愴的心情面對。守護父母的此時此刻正是我們實實在在的人生。不要覺得,我們只有結束這樣的照護生活,才能開始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書評

在姥姥生命最後的6年時光里,阿爾茲海默症一天比一天嚴重。而且因為身體的衰老,連翻身都很困難,在媽媽和舅舅的照護下,每天晚上都要起夜十幾次,偶爾還會出現幻覺(不分白天黑夜)。

有一次冬天大半夜裡,屋外北風怒號,姥姥非要穿戴整齊的出門,怎樣勸解都不行。她本來衰弱的身體,那晚卻像被注入了什麼力量,特別執拗暴躁。媽媽因為照顧姥姥,體力透支,血壓升高,再加上精神上的壓力,氣惱得厲聲說了姥姥幾句。

姥姥瞬間驚醒一般停了下來,就像是一個闖了禍的小孩子,委屈又沮喪。而媽媽一下子蹲在地上失聲痛哭:"媽媽!你怎麼變成這樣了啊媽媽!"淚眼模糊的視線中,是姥姥茫然無措的臉。

媽媽後來說,當時她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風雨交加的黑暗荒野中,大聲疾呼母親,卻久久沒有回應,在那一刻,就像失去了母親一樣痛心。

這件事一直深深印刻在我心裡,當我看到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時,我想,如果當年媽媽和舅舅能看到的這本書的話,在照護姥姥的6年裡,心理上和身體上應該都會輕鬆些吧。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是潛心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通過自己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親身經歷,為有患病長者需要照顧的家庭,提供的心理疏導和建設。

01 人一老就容易懷疑自己的價值,我們需要恰當理解父母的言行

要理解父母,先要理解衰老。

有的老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會特別失落;有的老人,因為身體衰老或者健康原因,不能再為家裡做貢獻,會不由得懷疑自己的價值。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很多老人會通過發牢騷、寵溺孫輩、甚至製造麻煩,來引起子女的關注,獲得家庭地位。

如果老人自己可以肯定自己的價值,或者子女給予他們關懷和信心,他們就不會迂迴曲折地製造麻煩。明白這一點,是幫助父母的關鍵。

我記得我的姥姥到晚年的時候,每到大家庭聚會的日子,她會偶爾故意製造一點小不愉快。不過大家都不會介意,而且會心照不宣地一起鬨她開心。那時我不理解,只聽媽媽和舅舅們悄悄議論說:"媽媽也成老小孩兒啦。"

後來,這位老小孩兒患上阿爾茲海默症,雖然有認知障礙,但是卻非常有自己的執念。

比如關於上廁所。姥姥家是平房,從屋裡到院子西南角的廁所,是有一段距離的。對於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而言,去上一趟廁所,是需要花費一番力氣的。

舅舅給姥姥準備了一個移動馬桶,但是自尊心極強的姥姥堅決不用。我能理解舅舅,肯定是擔心姥姥摔倒出危險,不得不限制姥姥的行為,哪怕是一些姥姥現在還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平日裡也時常提醒姥姥注意安全,卻總被姥姥不耐煩打斷:別囉嗦啦!我自己知道!舅舅真的是又擔心又苦惱又無奈。

作者岸見一郎在照護父親時,也有類似的情況。作者總會因為勸阻父親出去散步,而與父親發生不快。畢竟,照護老人和照顧孩子不同。對於孩子,有些事情今天不會,但是明天就會了。所以對於孩子跌倒、磕碰,父母總能從容對待。而日漸衰老的父母正相反,他們今天會做的事明天可能就不會做了,所以子女不敢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父母,而是直接限制父母的行為,畢竟讓父母做沒有把握的事可能有危險。而且在客觀上,如果父母摔倒骨折了,子女的照護任務就更加重了。

在一次次煩悶苦惱之後,作者逐漸明白:父親之所以想要散步,是因為他無法消除理想(身體健康)和現實之間(貧血、心臟病、阿爾茲海默症)的差距,但是會努力做想做的事。如果父親提出想要出門走走時,他能二話不說就同意,彼此都會心情愉悅。而且作者發現父親自己也會量力而行,不用作者囑咐提醒。如果體力不支卻堅持要繼續時,再勸阻父親也不遲。重要的是,父親要出門走走的時候,不要掃他的興。


作者愈發感到:他應該豐富父親的生活,激發父親僅存的生命力。當父母本身擁有這種能力時,作為照護者應該幫助他們實現。

02 退出權力之爭,避免對父母動怒

照護年邁患病體弱的父母,本身已經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了。一旦父母做出一些令人擔心的有潛在危險的行為,子女或許剛開始時能溫和地勸說,但看到父母很快又故態復萌、或者暴躁偏執時,就難以冷靜了。在心力憔悴的情急之下,會忍不住呵斥父母,而父母並不服從,從而雙方陷入權力爭奪戰。

這情形就像教育孩子一樣:父母在對孩子好言好語依然無效時,會情緒激動地大聲訓斥,以促使孩子去做某事。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大多會被孩子排斥、難以奏效。即使表面順從了,孩子會不斷尋找反抗機會。

子女年幼時一路被管教過來,現在想反過來管教父母。但是作者認為,無論多麼艱難,子女不要呵斥父母。

首先,不是父母衰老無力了,子女就可以對他們行使權力,用粗暴的口吻制止他們的危險行為。而且,這種做法看似立竿見影,其實副作用極大。

當子女用威迫的方式去修正父母的做法、去制止父母的某些行為時,會破壞親子關係。父母或許會忘記當時發生的事情,但是會記得自己被威迫對待時的情緒。子女自己也會在事後為自己粗暴態度內疚,內心難以平靜。作者自己每次呵斥父親之後,總會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很長時間難以緩解。回想起爭執的一幕,常常覺得,得不償失。

但是必須承認,克制自己,不要衝動,一開始很不容易。

但無論如何,子女只能耐心地一遍遍地告訴父母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是危險的。如果父母總是反覆地做些困擾的事,子女應該思考自己的傳達方法是否有改善的餘地。回想我們小時候,父母一遍遍不厭其煩教我們說話做事,教我們注意安全避免危險,現在考驗我們耐心的時候到了。這或許就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吧。

作者岸見一郎的父親總是爬到桌子上去關空調,作者總是堅決制止,必要時會大聲制止。但他總是提醒自己:制止時不可帶有發怒的情緒。帶有怒氣的制止體現的不是堅決的態度,而是威迫的態度。

當岸見一郎好好地跟父親說明時,父親當下總會說"明白了",他不會去懷疑父親是否在不懂裝懂。在他看來,單純接收言語信息就好,如果之後再發生什麼事情,到時再考慮。有一次父親對岸見一郎說"你說不可以的事,我是不會做的。"說明岸見一郎的做法是恰當有效的。


所以,子女所說的固然是正確的,但過於執着於對錯的話,就會和老人形成權力之爭。這時需要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以此結束權力之爭。

03 改變想法,享受守護過程

作者在書中寫道:櫻花開了,帶父母去看看,不要老想着"我是帶父母去玩的",而要想"我自己想看櫻花,便和父母一起去欣賞櫻花"。我們讓父母和自己一起去賞花,父母只是順便享受了而已。

這樣想的話,即便父母后來忘記了賞花的事,自己也不會覺得辛苦和不滿了。不能這樣想的人,好比說"每周都得帶妻兒出去玩"的丈夫一樣。身為丈夫、父親,不是想着"我得帶妻兒去哪兒玩",而是想着"我們一起去哪兒玩"的話,他就可享受其中的樂趣。對待父母也是如此。

如此心理上的改變,可以減輕照護父母時的心理負擔,另外,子女也要放下回報父母的想法。

因為陪伴和照護,本身也不是子女用來回報父母的手段,即使子女採用完美無瑕的陪伴照護方式,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享受守護父母的過程就好。

04 寫在最後

作家賈平凹《寫給母親》一文中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健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如果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那麼,照護年邁失能的父母,同樣是子女的一場修行。其中各有艱辛,但不同的是:前者通向未來,後者走向餘生。

正如第一次做父母時候的緊張惶恐一樣,我們剛開始照顧蒼老衰弱的父母時,也會煩惱無措。

岸見一郎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着眼於在不易的照護中,如何為照護者減輕負擔。在來自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啟發中,引導我們一起思考: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如何改善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陪伴、接納父母?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言行並恰當地應對,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中?

希望我們在辛苦守護風燭殘年的父母的時候,可以轉換思維,與父母間的相處變得輕鬆起來,也讓自己的人生智慧豐盈起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