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劉長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這首詞運用舒緩的韻律,淡筆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達出詞人的悲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後四句以抒情為主,托物寓意。全詞將詞人惆悵又孤獨的心情含蓄地貫注於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筆致清婉,其畫面之生動、傳情之深遠,耐人尋味,顯示出詞人高超的詩歌藝術造詣。

原文

劉長卿〔唐代〕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譯文

一個晴朗的日子,斜陽低掛在天邊,一葉孤舟載着友人離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悵!鳥兒在平曠的原野上遠近地飛翔,好似人隨流水各奔東西。

願白雲將自己的思念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願那一輪明月載着我的愁思隨着溪水帶到友人的身邊。友人貶謫去的苦恨讓人難以言狀,就如那江邊繁茂的春草一樣雜亂而無際。

賞析

  上片是回憶之語,再現當時送別梁耿的情景。在一個晴朗的傍晚,夕陽低垂,斜暉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卻要在此時遠去了。「晴川」歷歷可見,但見那一葉孤舟載着濃重的離愁徐徐離去,他們從此天各一方,這怎不使人萬分惆悵!「攜」,離開。開頭兩句點明送別時間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別的沉重心情。第二句與第三、四句之間,有一段目送孤舟的過程的跳躍,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這中間沒有寫如何佇立岸邊久久凝望,沒有類似「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展現,而實際上正是目隨孤舟,漸望漸遠,才把平野吸入眼底。這時只見野地平闊,春草綿延,暮歸的飛鳥在曠野上忽遠忽近地飛旋。鳥兒歸飛,既是所見,亦是觸物起興,引起送別傷情——鳥兒尚能自由飛翔,傍晚聚歸,而人卻在這薄暮中隨着流水漂移而各分東西了。這其中透露着對友人飄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謫的痛楚。在送別之際,極目望高鳥,那無限怨悵真難以抑制;回憶那送別情景,又是多麼蒼茫悲愴!

  下片寫別後情景,抒發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謫的遺恨。「白雲」「明月」兩句寫思情的綿長悠遠,自己常望着雲和月懷想梁耿。「千里萬里」狀關山之阻隔難越,「前溪後溪」狀自己所處之境地——苕溪有東苕溪與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見的只是飄浮在萬里長空的白雲,而友人在何方呢?白雲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帶給天邊的友人呢?皎潔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該同樣照着隨流水遠去的友人。謝莊《月賦》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懷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遠方。對月望雲,雲和月在這裡都是切切思情的寄託物。最後兩句抒寫自己與友人被貶謫的悲恨,進一步點露別情之深長是由於兩人有共同的命運。「長沙謫去」,用西漢賈誼因遭權貴中傷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一事(賈誼因此被後人稱為「賈長沙」),表達了鬱結於心頭的悵恨。這「恨」既為梁耿被謫而發,亦交織着作者自己遭貶的痛苦。對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於這被謫的共同遭遇,謫中的別恨愈見深沉,令人心碎。在這次友人聚於苕溪的宴集上,獨不見梁耿,此「恨」更長。這因謫而加濃的思情可視為貫穿此詞的感情主線,這句也可視為點明離別的感情內容的「詞眼」所在。這種關於送別的回憶及別後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兒女別離之意、親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謫客之別情。謫中之別,愈見悲恨相續。末句用江邊澤畔春草萋萋的形象,來暗示這種分別的遺恨的深長。《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後人就常以春草綿綿來象徵別離的不斷思今。想念遠謫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銷魂。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以後,當時劉長卿因受到鄂岳觀察使吳仲孺的誣陷,由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行經苕溪。從題目看,此詩是寄給梁耿的;從內容看,梁耿當時也在貶所。康駢《劇談錄》卷下:「大曆中,江南人盛為此曲。隨州刺史劉長卿左遷睦州司馬,祖筵之內,吹之為曲,長卿遂撰其詞,意頗自得,蓋亦不知其本事。」

簡析

  這首詞運用舒緩的韻律,淡筆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達出詞人的悲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後四句以抒情為主,托物寓意。全詞將詞人惆悵又孤獨的心情含蓄地貫注於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筆致清婉,其畫面之生動、傳情之深遠,耐人尋味,顯示出詞人高超的詩歌藝術造詣。

劉長卿

劉長(zhǎng )卿(約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玄宗天寶八載(749年)登進士第,釋褐任陳留浚儀縣尉。安史之亂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載(756年)被採訪使李希言任為長洲縣尉。至德二載(757年)冬被謗陷獄,十二月遇赦,攝海鹽令。因冤情未雪,被貶南巴尉。約大曆三年(768年),前後任鄂岳轉運判官。大曆九年(774年),因拒絕觀察使吳仲孺截留財賦,反被誣為貪贓,罷官後居義興,後貶任睦州長史。建中元年(780年),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兩年後因李希烈叛亂,棄官避地淮南、吳越,幾年後去世。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