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倭狐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貝氏倭狐猴(學名:Microcebus berthae):體長9-11厘米,尾長12-14厘米,體重30克。這個物種具有非常大的前向眼睛,在視網膜後面具有光反射,其通過眼睛反射光,從而改善並具有很強的夜視功能。上體毛皮呈紅棕色,背部的中線有一條黑色條紋延伸至尾部。下體毛皮是奶油色或淺灰色。頭部有明顯的標記,鼻子上方有一個沉悶的白色斑塊,眼睛周圍有肉桂環。 像其他的倭狐猴一樣,有一條長尾巴,耳朵比較大並裸露無毛。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位於Tsiribihina河南部的島嶼,Menabe地區的西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由於非法採伐木材造成的棲息地遭到破壞以及農業擴張,該物種有滅絕的危險。[1]
形態特徵
貝氏倭狐猴被是2000年發現的一個新物種,這種倭狐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體長9-11厘米,尾長12-14厘米,體重30克。這個物種具有非常大的前向眼睛,在視網膜後面具有光反射,其通過眼睛反射光,從而改善並具有很強的夜視功能。上體毛皮呈紅棕色,背部的中線有一條黑色條紋延伸至尾部。下體毛皮是奶油色或淺灰色。這種物種的頭部有明顯的標記,鼻子上方有一個沉悶的白色斑塊,眼睛周圍有肉桂環。 像其他的倭狐猴一樣,有一條長尾巴,耳朵比較大並裸露。[2]
生活習性
貝氏倭狐猴出沒於潮濕的熱帶雨林,樹棲,群居,通常結對生活在小溪或河邊。以水果和蟲子為主食。白天躲在樹洞中度過。傍晚時分,即便醒了,它們也要等到日落才在樹枝間靈巧地竄來竄去。是一種在夜間活動的孤獨者,通過樹木和低層植被,尋找昆蟲、水果、壁虎和變色龍等小型爬行動物。這個物種的飲食是與眾不同,其主要食物來源是由昆蟲物種蛾蠟蟬(Flatida coccinea)的幼蟲產生的含糖分泌物(或稱「蜜露」)。黎明時分,貝氏倭狐猴隱藏在植物之中,常常是一堆藤蔓,一般是由同一物種的其他個體陪伴。 每年11月發情交配,第二年1月幼仔出生,孕期2個月,每胎2-3仔,2歲性成熟。壽命18-20年。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僅限於馬達加斯加位於Tsiribihina河南部的島嶼,Menabe地區的西南部,其面積81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