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染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負染色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用重金屬鹽(如磷鎢酸鈉、醋酸鈾等)對鋪展在載網上的樣品進行染色,使整個載網都鋪上一層重金屬鹽,而有凸出顆粒的地方則沒有染料沉積。由於電子密度高的重金屬鹽包埋了樣品中低電子密度的背景,增強了背景散射電子的能力以提高反差,這樣,在圖像中背景是黑暗的,而未被包埋的樣品顆粒則透明光亮,這種染色方法稱為負染技術。負染色是只染背景而不染樣品,與光學顯微鏡樣品的染色正好相反。
電子染色的一種方法,背景是高電子密度區,樣品是低電子密度區,在電鏡下形成負的反差,主要用於病毒等生物大分子的觀察方法。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
科技名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參考文獻
-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體的演變:篆書,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