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翰林張四學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贈翰林張四學士》 | |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贈翰林張四學士》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翰林張四學士
作品別名;贈翰林張四學士垍
創作年代;唐朝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贈翰林張四學士》[1]
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
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
賦詩拾翠殿,佐酒望雲亭。
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
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
無復隨高鳳,空餘泣聚螢。
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
倘憶山陽會,悲歌在一聽。
作品譯文
張翰林位高氣盛逼迫華蓋,文章功力如鯨突破滄海。
你是天上降下的張公子,來到宮中的漢客星。
你陪皇上與公主在金宮翠殿賦詩,水榭雲亭佐酒。
給皇上兼草紫誥,言辭邃密如寫在黃麻紙的六經文。
皇上賜予你赤金腰帶,贈送你的荔枝青青。
我為自己無緣追隨你這隻高空飛翔的鳳凰而遺憾,我還是認真聚螢光苦讀書。
我這輩子就像春草一樣隨意生長,像漂流的萍藻獨自垂老天涯。
還記得我們見面時的情景嗎?悲歌一曲,望你提攜提攜。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