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璽先生詩集序(露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璽先生詩集序》是中國當代作家露白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趙璽先生詩集序
趙璽先生,字國章,號晚晴齋主人,生於1946年,已七十有五。他的面貌,若用「鶴髮童顏」這個成語來形容,最是貼切。他經常戴一頂黑色的禮帽,在我們這個小城裡顯得多少有些別致,這一形象很容易讓人想起西方影視中的某個紳士,以致素不相識的人見了他也會肅然起敬。
確實,先生正是一位敦厚的長者、一位謙謙君子、一位風度與氣節兼具的高士。從2015年至今,我們的交往已有六年了,隨着相識與相稔,我這一概念也越發明確。
先生出身於一個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門第,父親趙金箱,早年任西北軍軍醫,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後轉入教育,直至退休,為人忠厚,品質端正,實乃一方賢達。外公王瑞曾,秀才出身,與長兄王瑞堯、五兄王瑞孟,皆名載《項城縣誌》。義父童濟東,為國軍中將童玉振之子,作為團長曾率部參加中條山抗戰,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此外,先生的家鄉蓮池,那是孔子周遊列國時從陳國去楚國的路上曾經小憩的地方。一方「聖憩」碑,不僅記載了一個緬邈的故事,也給出了以先生為模範的鄉村之所以「古風猶存」一個可能的解釋。但先生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這種足以讓凡夫俗子引以為榮的出身和家世,我們相識多年,他很少提起。
先生擅長經商,足跡遍布魯蘇豫皖,亦從不炫耀。所食,以蔬果為甘;所居,以鄉野為樂,的的一個蘇東坡筆下的方山子。
有人說,處世的最高境界是以赤子之心待人接物。先生於此,更堪稱世范。
他請我們「寒舍一聚」,說是「聊備菲酌」,但每次做的飯菜都非常豐盛。對此,先生解釋說,此待客之道也。
先生秉承歌詩習禮、伏讀精思的家訓,讀書、練字、寫詩、著文,焚膏繼晷,不稍懈怠。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先生著文,不媚俗,不守舊,尊重史實,恪守良知;先生寫詩,有真情,有睿思,有奇句,有妙語。
至此,我只說一下先生寫詩。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每次邀請趙璽先生和吳永方先生一起遊歷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這句話。兩位先生,正是那種登高能賦、睹物識名的飽學之士。我得從游於舞雩之下,亦是此生之福分。尤其是趙璽先生,少負不羈之才,長與鄉曲之譽,風流蘊藉,不減當年,每每登台臨流、倚樹望雲,必「幸甚至哉,歌以言志」,極有古君子之范。2020年4月,我與先生以及吳永方先生、張國立君(已故)一起遊覽泉河,在綠楊夾岸、繁花照水的一處,先生就即興賦詩一首:
一岸依依柳與楊,油菜花開蜂蝶忙。
白雲不隨流水去,欲聽詩人誦華章。
先生此作,不泥格律,未經雕琢,卻透出一種天真的意趣和高雅的韻致。
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像這種隨情涉筆之作,先生集中比比皆是。此處不再一一列舉,讀者自可展卷一觀。
當然,除了體物興懷之作外,先生還有許多記實述事之詠。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這些詩,我覺得比前者更具有意義的是,它們或真實地記錄了歷史,或融入了作者理性的思考。思考是什麼?思考就是一個人通過觀察而得出判斷的過程。若這種思考有了良心的參與,突破一己之局限,以固守社會良知和正義為原則,這種思考便是理性的,便是有價值的。
文以載道,語可通神,說的是文章大家、辭賦聖手,作為普通人,能不隨境流轉,委諸天命,對時代有一個真實的記錄,有一個理性的思考,已是難能可貴,即便他的記錄是片面的、支離的、談不上什麼藝術,即便他的思考也絕非真理。
先生生於亂世,歷經新舊兩個社會,雖非命途多舛,卻也飽經憂患,他的思考是有着現實的基礎的。基於上述觀點,我認為,先生這類詩篇非常值得一讀。我也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中得出正確的判斷。我們且看下面幾首:
放衛星
一九五八年,某大報社出一小報名曰「號外」。內容多是鼓吹糧食產量。誰的產量高,誰就是放了衛星……
你乘衛星太空游,報上畝產三千九。
我放衛星太空外,畝產我報八千六!
「社」「資」論
有人提出: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六零年大饑荒,天災耶?人禍耶?二者兼而有之耶?
兒時飢餓分明記,億萬黎民食樹皮。
溫飽問題未解決, 爭「社」論「資」有何益?
「翻燒餅」
建國後的二十七年,政治運動連綿不斷,今天反左,明天反右。矯枉了,過正;再矯枉,再過正,老百姓戲謔為「翻燒餅」。
其一
心血來潮搞運動,反罷右傾反左傾。
只因爐中火太猛,還未翻身糊了餅。
革命大批判
批右傾、批左傾、批武訓、批梁漱溟、批胡風、批馬寅初、批俞平伯、批劉少奇、批彭德懷、批孔丘、批宋江、批……
今批張三左,明批李四右。
上揪一小撮,下掃一大溜。
像這類作品,語言雖然近乎打油,但卻是一個時代真實的記錄,文字本身就有着不同尋常的價值。當然,這是對一個時代的回顧和思考。對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祖國的繁榮,先生則歌之謳之,亦寫下不少詩章,讀者從中可以全面地認識先生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先生欲將詩章結集出版,囑我作序,只我才疏識淺,有負先生高看,語無倫次,意多支離,聊以塞責而已。
露白
庚子歲杪於潁水之畔 [1]
作者簡介
露白,原名鹿斌,1967年生,河南沈丘人,河南省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