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車家溝的變遷(文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車家溝的變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車家溝的變遷》中國當代作家文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車家溝的變遷

立秋之日,魏巍麻姑山在炎炎烈日映照下分外亮麗,在山下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溝壑中有一處非常壯觀的「米」字型交通樞紐,那就是南北走向的聞垣高速公路大橋與東西走向的垣澠高速公路大橋兩者親密接吻交相輝映而形成別具一格的車家溝大橋。而環抱拱衛這座「米」字型橋樑的自然村落就是富有神秘色彩的車家溝居民組。據說,作為垣曲縣深度貧困自然村之一的車家溝居民已於2020年秋天如期完成了整體搬遷任務,聯通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也於2021年國慶節敞開襟懷熱情接納四方車流。這一則標誌着垣曲縣華峰鄉攻堅深度貧困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也意味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車家溝自然村在又一次實現歷史性蝶變的基礎上全身而退,從此淡出人們的視線。另一則又不無遺憾地告訴人們,原本擁有厚重歷史和非凡經歷值得史海涉獵者關注和探討的車家溝人文史料從此在漸行漸遠的故事傳說瀰漫中煙消雲散。

地處麻姑山下丘陵溝壑區的車家溝,原本看上去坡陡溝深、交通不便,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進入新世紀之後,乘借黨和政府「交通強國」的強勁東風,經過垣曲縣委縣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持續努力和團結拼搏,先有聞垣高速公路自西向東跨溝而過,緊接着,又有垣澠高速公路從南向北在此交接聯通,形成「米」字型交通樞紐。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為了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並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山村「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垣曲縣華峰鄉黨委政府把深度貧困自然村車家溝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之一,分期分批實施整村搬遷,千方百計為國家重點工程保駕護航。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整體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垣曲縣華峰鄉按照山西省出台的《關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相關要求,認真落實了發展鄉村產業、強化就業幫扶、完善公共服務等一攬子幫扶政策,確保每個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其實,外人無庸置疑,車家溝這個小山莊的確有着非同尋常的歷史淵源。車家溝的車姓家族在清初屬於名門望族,不乏驍勇善戰的英雄人物,曾多次組織實施過反清復明暴動,在捍衛民族利益寧死不屈方面留下一連串的故事傳說。莊內上排、中排與下排窯洞之間有地下暗道相通,各家各戶之間也有地道相連,便於疏散利於集中,是清初民間依靠打地道戰這種游擊戰方式抗敵自保的典型例證。在小河南面崖壁下有幾棵大柳樹,崖壁上有多眼神秘莫測的崖洞,洞內有寬闊的走廊,還有狹窄暗道彼此溝通,在面對上中下排居民生活區的地方還還巧妙設計出觀察哨和射擊孔,用於及時觀察和了解對方的動態和陣容。相傳,暴動失敗後,有車姓兄弟二人乘借夜幕突圍出去,並連夜沿麻姑山山脊逃亡到絳縣緒魯峪偏僻小山莊藏匿起來,僥倖逃過一劫,才使外逃車姓人家沒有斷子絕孫,給後世的口耳相傳留下必要的人證和口實。而長期憑藉地道和據險崖洞堅守決鬥的人家陸續遭受滅門之禍,直到二十世紀的後人在車家溝安家古垛小流域看到的車姓亂墳崗便是清初朝野屠村滅門的佐證。

歷史上,車家溝的車姓家族中不乏巨商名賈和文人高士,他們先後在溝底山泉環繞的風水寶地建築起泰山廟、關帝廟、送子娘娘廟和廟會大舞台,每逢陰曆三月十八日,連續七日求神拜佛看戲湊熱鬧的人流絡繹不絕,就連居住在黃河岸畔老古城縣衙附近的商賈僧侶也不約而同騎馬趕驢到車家溝趕廟會走集市,在心馳神往樂此不疲中享受消遣的愜意。更為神奇的是,車姓家族還在溝前河道邊延伸突兀之處建築了湯王廟,旨在鎮壓興風作浪的洪魔,起到了鎮邪安民的作用;在通往槐樹莊的南側兩道峨眉嶺之間的風口通道,建築起別具一格的南海老母廟,簡稱「南廟」,廟宇之南側特意栽植了一排高杆柏樹,此行古柏一直存活到解放後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巧妙地填補了車家溝風水寶地在地氣山脈方面的不足之處。

車姓家族被滿清朝廷滅門之後,這裡的廟宇庭院以及獨居明代風格的房舍具有相當的誘惑力。有文化底蘊有獨到眼光的趙姓人家聞訊從陳堡村遷居至此,張姓人家從華峰村匆匆遷來,薛姓人家不失時機地從同善薛家堡村移居此地,文姓人家的教書先生先是從縣衙所在地老古城鎮移居王茅村小河,繼而又輾轉來到車家溝定居。因此,清朝中後期以至民國以來的車家溝內所擁有的四個家族均屬外來遷移戶,車姓家族被剿滅後新組建的車家溝雖然地名未改,但實際上屬於典型新生的移民自然村。

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時期,車家溝村民奮起抗擊日寇侵略,並趁機殺死姦淫良家婦女的鬼子小隊長和負責警衛的鬼子兵,不料遭到鬼子血腥報復,村民聞訊事先逃匿,所有民宅、民房、窯洞內可燃物均遭焚毀,家禽家畜被搶劫一空,遐邇聞名的車家溝從此一蹶不振,原本生機勃發的車家溝由此風光不再,但所有廟宇僥倖逃過劫難,得以完整保存。溝底小溪長流不息,泥質河畔水邊滋生繁衍着大量老鱉、泥鰍、小魚和蝦米等珍貴稀有生物,泥蓮和蔬菜在幫助村民度災荒方面功不可沒。

垣曲解放後,車家溝村民的行政歸屬先後被劃歸馬村、華峰村、杜村三個行政村管轄,因受偏激思潮和眼光短淺不敬重歷史文物等思想傾向的影響,湯王廟、南海老母廟連同三人合抱的整排古柏以及頗具文物鑑賞價值的泰山廟、關帝廟和娘娘廟均被各階段所屬行政村負責人做主強行拆除,作為文物古蹟中需要搶救和保護的雕刻着龍鳳花紋的門楣牌匾以及石鼓、石獅、石馬、石凳、石桌相繼被外來馬車和拖拉機拉走,好端端的文物古蹟被毀於一旦。只有廟宇舞台臨時改做娃娃們的學堂,經年之後,又被上級強制拆除,改建成了大集體的兩座庫房。從此,車家溝的文物古蹟消耗殆盡,車家溝歷史上令人羨慕的特殊氣勢氣派氣度漸次銷聲匿跡。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功績永存,豐碑不滅。車家溝自然村經受過非凡的歲月曆練,車家溝人有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歷史淵源,為了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車家溝人舍小家為大家,這種高風亮節令人尊崇,值得稱頌![1]

文哲,山西垣曲人,多年從事新聞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