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人游吳 杜荀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人游吳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送人游吳是一首五言詩,為一首借送行向行人描繪蘇州風貌的詩。全詩以想象而出,格調清新活潑,篇末喟然一嘆,以料想行者赴蘇後的鄉思來襯托自己的惜別之意,尤具清新蘊藉之美。詩人筆下的江南水鄉,在其精心描繪下更是活脫而出,令人讀來如臨其境,恍如人在畫中游。

原文

杜荀鶴〔唐代〕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賣菱藕,春船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在漁歌。

譯文

你到姑蘇時將會看到,那兒的人家房屋都臨河建造。

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什麼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滿了小橋。

夜市上充斥着賣菱藕的聲音,河中的船上,滿載着精美的絲織品。

遙想遠方的你,當月夜未眠之時,聽到江上的漁歌聲,定會觸動你的思鄉之情。

評析

  這首送別詩通過想象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毫無離別時的傷感情緒,筆致新穎可喜,僅在結尾處輕輕點出送別之意。唐代的蘇州又稱吳郡。作者送人前往漫遊的吳縣,又叫姑蘇,是當時蘇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兒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絲織品聞名全國,還有不少古蹟,作品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描繪,便把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活托出來了。作者對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們讀來親切有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從伍子胥在蘇州建城以來,城裡水道縱橫,漁船星數,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當地人們最主要的生活。詩歌的頷聯承接「人家盡枕河」而來,點明的就是這樣的當地特色。「古宮閒地少」這五個字是杜荀鶴用漫筆寫出的蘇州歷史。春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首都,在漫長的時光變遷里,蘇州已經由一個政治要地轉變為經濟重地了。在唐朝,全國的經濟重心開始逐步南移,雖然沒有宋朝那麼明顯,但帶來的直接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才會有「古宮閒地少」的情況出現。

  「水港小橋多」則是詩人用寫實般的白描手法營造出來的水鄉美景。對於國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來說,一座水城如若不是親眼所見,總是會覺得不可思議的,所以簡單的意象組合就能為沒來過水鄉的人們營造出一個夢般的圖畫:彎彎的河道,較之於整齊寬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動的靈性。遍布的小橋,連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橋上的時光以及人們佇立橋頭眺望遠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掙扎在朔風之下堅韌得近乎麻木的漢子們所能輕易理解的。小橋、流水構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緻和讓人輕易陷入的漫不經心。這樣的美,別處尋無可尋。

  生活是流動的。生活中所有的美麗都是從流動中彰顯出來。「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杜荀鶴很喜歡「夜市」和「春船」的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吳越》里,「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便和這句異曲同工。像這樣繁榮、熱鬧的詩句,讀來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國古代,只有經濟發達的城市才會有夜市,蓮藕則更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水產。綾羅綢緞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徵。仔細吟誦詩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見操着蘇州話的人們正趁着夜市的燈火談論生計。那些遠方微明的燈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閃爍溫暖的星星。水鄉所有的生活,就像沒有受到任何打攪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此聯是詩人所設想的別全詩於後情景。此處才道出了送別之意,足見詩人謀篇布局之匠心獨具,顯得餘味悠長,耐人尋味。

  此詩以想象出之,格調清新活潑,篇末喟然一嘆,可謂動人情思,引人遐想。詩人筆下的江南水鄉,在其精心描繪下更是活脫而出,令人讀來如臨其境,恍如人在畫中游。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送人漫遊蘇州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對姑蘇城很熟悉也非常喜愛,所以當友人前往這富庶繁華的典型水鄉城市時,詩人忍不住熱情地介紹姑蘇城的特點,意思是鼓勵友人遊歷。

簡析

  《送人游吳》是一首五言詩,為一首借送行向行人描繪蘇州風貌的詩。全詩以想象而出,格調清新活潑,篇末喟然一嘆,以料想行者赴蘇後的鄉思來襯托自己的惜別之意,尤具清新蘊藉之美。詩人筆下的江南水鄉,在其精心描繪下更是活脫而出,令人讀來如臨其境,恍如人在畫中游。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