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通判喻郎中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通判喻郎中三首 |
作品名稱:送通判喻郎中三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文同 |
送通判喻郎中三首是宋朝著名畫家、詩人文同作品之一。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1]
正文
(一)
前年為郡得陵時,不謂其州陋如此。 蕭條官宇岩嶺上,零落民家坑谷里。 西城初入已可厭,竊謂豈堪余所止。 幸逢之彥倅郡事,日月漸深殊可喜。 予以所稟至迂謬,君亦恬然尤自委。 每來聚議一朝罷,各雲掩門歸隱几。 雖然有時亦為會,此事可知誰得已。 酒肴粗糲妓樂可,況復譊譊滿公使。 惟於試茶並看畫,以此過從不知幾。 幕中有客乃佳士,愛遣高談聽亹亹。 如斯共處五百日,索寞情懷未嘗起。 君今官滿忽先去,撩動予愁安可柅。 英溪長亭一揮手,自此吳蜀五千里。 謂言川江會北固,中亦有船多上水。 願君因出到金山,遇此莫忘批紙尾。
(二)
晴霞照西城,漠漠卷宿霧。 高空繚危磴,此乃君雲路。 吳蜀向萬里,上馬初一步。 莫言道途遠,況已嗟久寓。 今茲有行色,便可到北固。 長亭聊把手,幾日更逢遇。 不敢醉君酒,君意實急遽。 惟是送君心,相隨亦東鶩。
(三)
群居五百日,日日如初見。 一日忽遠別,能不成愴戀。 人生三萬日,光景若激箭。 何苦於其間,喜慍費顏面。 茲緣勝心在,胸內每交戰。 既欲多上人,計校須自炫。 於事固無補,在己亦非便。 仕路繁此徒,可謂丈夫賤。 愛君性渾厚,殊不與時變。 相共為此州,敢說皆盡善。 何嘗分彼此,惟務乃職辦。 所以將二年,無有長短辯。 為人倘如此,所至復何患。 官滿去還台,豈能忘眷眷。 陽關調雖苦,且盡西城宴。 問君到京國,幾月方下汴。 予亦想是時,移守至梁甸。 佳音幸見及,西南足郵傳。[2]
作者生平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仁宗皇佑元年(1049)進士,初仕邛州軍事判官。至和二年(1055)調靜難國節度判官,嘉佑四年(1059)召試館職。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漢州。三年,遷知普州。神宗熙寧三年(1070)召知太常禮院。因議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興元府、洋州。元豐元年(1078)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於陳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詩外尤以墨竹知名,畫家稱文湖州竹派。[3]
主要作品
後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誌及家誠之所撰年譜。《宋史》卷四四三有傳。文同詩二十卷,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毛晉汲古閣重刊明萬曆三十八年吳一標刻《陳眉公先生訂正丹淵集》為底本,參校明萬曆四十年蒲以懌刊《新刻石室先生凡淵集》(簡稱梁校,藏南京圖書館),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閣本(簡稱傅校,藏北京圖書館)。另輯錄集外詩,附於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