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延稅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遞延稅款是一個專用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遞延稅款是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而影響所得稅的金額,以及以後各期轉回的金額。
遞延稅款也指的是由於會計法規不稅法關於收入或支付計算口徑或計算時機不一致導致會計利潤總額和應納稅額不一致,來調節納稅時間的一個會計科目。
遞延稅款借項和遞延稅款貸項的區別
遞延稅款借項和遞延稅款貸項的區別在於,遞延稅款借項屬於一項資產,遞延稅款貸項屬於一項負債。
遞延稅款借項是指所得稅費用小於應交所得稅的差額;是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核算的企業,預付所得稅款的資產。遞延稅款貸項是由於,計入當期所得稅費用的金額大於當期應交的所得稅金額而產生的,其差額沒有發生現金流出,但在計算淨利潤時已經扣除,所以,在將淨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時,應當加回。
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時間性差異通過「遞延稅款」科目核算。期末,如果「遞延稅款」科目為貸方餘額,則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貸項」項目;如果「遞延稅款」科目為借方餘額,則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借項」項目。
術語解釋
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定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對時間性差異的定義是從損益表的角度出發的。
稅前會計利潤,指一定時期內,在減除有關所得稅支出或加上有關所得稅減免之前,企業損益表上所報告的包括營業外收支的總收益或總虧損。
應納稅所得是指收入扣除成本、費用等之後的純收益,納稅人取得任何一項所得,都有相應的消耗和支出,應予以扣除。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