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上帝與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道德上帝與人》,類別:文化思考,作者:何懷宏。
《聖經》中的「上帝」源於希伯來文[1]「Elohim」,作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並對人賞善罰惡。最早把「God」翻譯成「上帝」的是利瑪竇,他在1595年編寫的《交友論》中,開始使用「上帝」這個概念來指稱造物主。利瑪竇以基督教的目光閱讀和研究中國典籍時,在中國經典中發現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認為可以用來翻譯「Deus」;後來,他了解到朱熹將「天」解釋為一種義理,與《聖經》中「Deus」的含義不同,故採用「天主」和「上帝」來翻譯。之後馬禮遜採用「神[2]」一詞進行翻譯。太平天國的傳教士翻譯《聖經》時,「上帝」被廣泛使用。
節選
第五章上帝的問題——
一、成為問題的上帝
海因里希·奧特(H.Ott)說:「今天,誰要談論上帝,誰要思考上帝問題,他就必須明白一點:上帝在我們這個時代被打上問號了。」他說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方面說明這個時代不再理所當然地以上帝的存在為前提;另一方面,這個「被打上問號」也可以指,恰恰這個時代有責任帶着特別的迫切感去追問和探索上帝的真實性。1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最深沉地陷入了這一矛盾:這個世界似乎並不必以上帝的存在為前提;但在有過對上帝的經驗的西方世界裡,人又那樣苦苦地尋求上帝,暗暗地渴望上帝,那怕有時是採取懷疑和否定的形式,也在懷疑之後仍然感到隱隱的不安,在激烈否定的同時又有一種撕裂自己肌體般的慘痛。即便如伏爾泰、費爾巴哈所言,上帝是人自己把他造出來的,是人自己的投影,如果上帝不存在,也應當造出一個上帝,但人類為什麼一定要造一個上帝呢?為什麼在激烈的社會和宗教批判之後人又仍然常常要尋神呢?此正如伊凡·卡拉馬佐夫所言:問題在於人類竟然會有上帝的觀念,會有尋求上帝的思想,是人類竟會對沒有上帝感到不安。「上帝果真存在倒不奇怪,不稀奇了,稀奇的是這種思想──必須有一個上帝的思想──竟能鑽進象人類這樣野蠻兇惡的動物的腦袋裡,而這種思想是多麼聖潔,多麼動人,多麼智慧啊,它真是人類極大的光榮。」2
然而,這種尋求又依然是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認:「最主要的問題……一個我自覺不自覺並為之痛苦了整整一生的問題,就是上帝的存在!」3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別林斯基最親近的日子裡,他也不同意別林斯基對基督的否定。然而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時代的影響,感到了時代的傾向,這種傾向就象夜訪伊凡的魔鬼所言:「在這個時代信仰上帝是開倒車,我是魔鬼,相信我總可以吧。」4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4年2月結束苦役後給馮維辛娜的一封信中寫道:「因為我自己經受和體驗過這一切,我才敢於向您說,在這樣的時刻,誰都會象『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樣渴求信仰,而且會獲得信仰,主要是因為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我向您談談自己,我是時代的孩童,直到現在,甚至(我知道這一點)直到進入墳墓都是一個沒有信仰和充滿懷疑的孩童。這種對信仰的渴望使我過去和現在經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對的論據越多,我心中的這種渴望就越強烈。可是上帝畢竟也偶爾賜予我完全寧靜的時刻,在這種時刻我愛人,也認為自己被人所愛,正是在這種時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的信條,其中的一切於我說來都是明朗和神聖的。這一信條很簡單,它就是,要相信:沒有什麼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愛、更智慧、更堅毅和更完善的了,不僅沒有,而且我懷着忠貞不渝的感情對自己說,這決不可能有。不僅如此,如果有誰向我證明,基督存在於真理之外,而且確實真理與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寧願與基督而不是與真理在一起。」
......
目錄
未分卷
目 錄 第一章 作為問題的思想 第二章 個人行為的道德問題 第三章 集體行為的道德問題
第五章 上帝的問題 第六章 人的問題 第八章 時代與文明 生命與自由—帕斯卡爾
生命與自由_薩特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