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根須附土,紮根生長的姿態(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那是根須附土,紮根生長的姿態》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是根須附土,紮根生長的姿態
天氣明顯降溫,窗外的荷塘里,早上聽不到那群鴨子歡暢的叫聲。小雨飄來,龍溪河畔的鵝卵石步道,被一枝枝神筆點亮,潤潤的,像這個季節的風一般柔,與龍溪河的水一般清。
「文博第」一樓因回潮和漏雨形成的積水,開始被分割,沿着石板或地磚的邊緣縫隙收縮,若彩線收珠,終於看到了一小團一小團沒有水覆蓋的地面。這一個星期,「文博第」里的空氣都是濕漉漉的,床頭的電燈開關上凝着水珠,洗一件襯衣晾在連接二樓平台的樓梯旁,四天都未乾透。黔東南的林區,春夏交替之間室內回潮是自然現象,昨天在走訪時聽說一家客棧在改造中挖地三尺,用地膜打底鋪上防水材料,以此來阻隔地下「冒水」,但是這幾天不僅回潮依舊,而且還蒸發得更慢。我今天路過那家客棧,進去看,果然如此。
昨天的走訪,讓我再一次體會了隆里人的見多識廣與能說會道,其中一位老人很熱情,給我講了隆里族群的好些掌故,直至天色向晚,他才約我下次繼續「款門子」。今天我去隆里移民社區,走訪從其他鄉鎮搬遷來的移民戶,這些人家入駐隆里才3年多,我不知道,這個新族群的人們,會講怎樣的隆里新故事。
40歲的吳華明,從錦屏縣新化鄉映寨村遷入,一家4口住在100平方米的樓房,他說搬進新房,心裡跟新房子一樣亮敞。他有修理電器的技術,目前社區免費提供一間門面給他經營。這幾天,修理的活不多,他就在鄉衛生院門口的工地上務工,他高興地說:「只要勤快,在這裡容易找吃。」相比一些舉家外出務工的搬遷戶來說,來自鍾靈鄉陽艾村小寨自然寨的龍開松一家算是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紮下了根。夫妻兩養殖小龍蝦,產品都是開自家的麵包車送到錦屏縣城和黎平縣城農貿市場銷售,一家6口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吳華明和龍開松這樣的移民戶,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目標,那是根須附土,紮根生長的姿態。
從移民社區回古城的路上,我淋了一場雨,到江家大巷路口一戶人家門前躲雨時,才發現雨水浸濕了外衣衣袖和裡面的襯衣。
再到龍標書院「花臉龍臉譜畫傳習所」,做傳承人陶柄均的訪談。他畫的臉譜,寫意為主,兼具工筆,個性鮮明,地方氣息濃郁。說到自己曾以傳承人的身份,多次到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深圳、貴陽等地展示花臉龍臉譜,還有他整理的太極臉譜系列和趙匡胤12兄弟臉譜等,他談笑風生,油然露出自豪的神情。雖然每個月只有2000多的工資,但他很看重這個崗位,每到節假日就在忙中快樂着。他是錦屏縣城關二小「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臉龍傳承基地」的授課老師,曾有3個月每個星期五自己開車去錦屏縣城上課。他說:「主要是自己喜歡,有人願意學花臉龍臉譜畫,我就特別高興。」我說我從工作信息上得知,昨天上午有縣領導陪同客商來隆里考察,你還給客人畫花臉。他說:「我昨天因為痛風在鄉衛生院打針,接到電話我就趕了過來。工作上的任務,我要完成。」講到這裡,他臉上是一副認真的神情。
那言談舉止中,流露的,分明是一個鄉土文化守護者愛與依戀的情懷。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