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麗琬,史書記錄鄭麗琬:"容色絕姝,當時莫及"。
鄭麗琬 | |
---|---|
國籍 | 中國 |
人物設定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鄭麗琬直到下半部才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出場就見其眼珠里滿是透明機敏,伶牙俐齒隨機應變,聰明伶俐顯山顯水。這又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女子。她的聰明和深居宮中善於心計的皇室成員不同,也不似阿史那雲那般英氣沖天傲骨錚錚,而是一種鄰家閨秀落落大方的聰明。在父親接到聖旨接管慕一寬之案時,聰穎從聖旨
中猜透皇上的聖意――拖善處置。下半部時,運送軍糧、實行募兵制兵權之爭、澤州謀反案等幾件大事都繞不開鄭麗琬,她的參與朝政看不出她有什麼長遠算盤,她也終究沒能嫁給天子,但想起那鄭麗琬,還是那片清澈清新。
聰慧秀婉棋中立,顧盼神飛,誰解其中意?起舞緣有驚天語,轉身凝望空尋覓。 妝艷難掩無情碎,置身繁華,盡淌心中淚。半生孤獨猶未悔,但求君王夜不寐。
麗琬是一個勇敢的女人。她的爹爹被害的時候,她去求岑文本,去求李世民,如此聰明的女子,卻如此命運坎坷,她的聰明把她那時的無助襯托得更加有力。讓人感慨萬千! 聽說劇中的鄭麗琬代表的是武則天呀
她是喜歡皇上的.她初見太宗的鏡頭足以證明了。後來太宗沒納他,她爹爹也受到連累,多年不予以重用。後來安康為了輔助太子利用她爹爹去澤洲辦案,卻不想太子才是元兇,為保太子就後背捅刀,要了她爹爹的命。鄭麗琬這個女子也真不簡單,為了給她爹報仇,追隨岑文本,後來扳倒太子不得不說她也是一分子。後來終身沒嫁,伴隨岑文本左右,認他乾爹,岑文本苦心經營臥薪嘗膽為李恪布的奇局也被她略看出一二,也算是世間一奇女子了...
人物關係
鄭麗琬和李世民
鄭麗琬,一個女曹操,而且在相同的年齡段有着比曹操還大的野心,呵呵,換個說法叫志向。鄭麗琬一出場就表現了她非凡的政治天賦和敏銳的嗅覺。她父親升官剛上任,就接到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審理慕一寬通敵一案。這是相當難辦的事情,因為如果事情處理得不好,就很有可能成為朝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鄭仁基雖然才能一般,但他也察覺出了此案關係重大,必須慎重,但是他不知道從哪開始,這時鄭麗琬向她父親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拖延!因為她從聖旨的一個看似是錯別字的"失誤"中看出了皇上的意思,於是出此計,根據後來事態的發展,證明了她的政治才能
她和李世民的愛情無果而終,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在那個時代,一旦你和某某被指腹為婚,就算你再不喜歡他也沒有辦法,除非他死了,不然你就得嫁給他。而鄭麗琬自視甚高,於是假借所謂的貴人相強行逆勢而為,結果可想而知,如果在今天說不定還會被有些人視為有個性而被欣賞,可是她生錯了時代,所以她只能在孤獨中感慰屬於自己的感傷。看看他們,我們真的應該為我們生在這個大好的時代而欣慰,縱然是他還有這樣或則是那樣的缺點,但畢竟這才剛開始,沒有人能懷疑他不是朝着好的方向在發展,至少今天這個時代不會阻撓你去追求你所嚮往的幸福生活!
鄭麗琬和李恪
表面上各自一體的人物,往深里看有時便如同一枚硬幣上的兩面。譬如說,《貞觀長歌》里鄭麗琬這個人物,其實也可算作是李恪的另一種表述。他和她的性格際遇,確有幾分雌雄雙生的味道。
天資
先看天資。李恪和麗琬都不啻為天資卓越之人,一個是諸皇子裡頂拔尖的,一個是眾女子中極玲瓏的。李恪獨斗頡利,修渠挖井,有膽識,亦有智慧,還有一股王者的決斷與霸道。麗琬參透皇上於饑民中剝離亂黨之策,協助李績在軍營中化險為夷,體悟岑文本13年隱忍不宣的深謀遠慮,點點滴滴無不表露這女子的慧黠心智。
傲物
有個詞叫恃才傲物,李恪和麗琬就是其最好的註解。當一個人有了過人的稟賦,自然就會對自身有更高的期許,而決不甘心與其他人一道度過庸碌的歲月。李恪對儲君之位如此熱望,旁觀者自然心明眼亮,嘆息他這是何苦,但站在當局者的立場,怎能不渴望登上最輝煌的頂峰,又如何能服氣伏倒在一個不如自己的兄弟身下?麗琬亦如此。很多人不喜歡鄭麗琬,說她心機太重,功利心太強。其實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她只是敢於明目張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罷了。她"容色絕姝",心智勝過鬚眉,自然目空一切,覺得天底下唯有最強最大最了不起的男人才配得上她,那個男人,就是天子。在麗琬心中,她當然勝過後宮那許多繡花枕頭,她或許甚至想過,假以時日,自己母儀天下,未必不如長孫皇后。
照理說,出類拔萃之人自然會有出類拔萃的境遇,然而命運往往悖逆。李恪當不上太子,麗琬進不了皇宮,一切都源於他們改變不了的緣由。李恪不是長孫皇后嫡出,且身上流淌有隋煬帝的血脈,這註定了他縱能博父皇一次次激賞,在儲位的鬥爭中卻只能被人踩在腳下。麗琬能打通各個關節,讓天子遇見她,甚至愛上她,可她唯獨抹不去自小許了人家這個事實。
他與儲位咫尺成天涯,恰如她與後宮擦肩而錯過。說到底,這都是一種懷才不遇的終身恨事。
倘若他們心胸豁達,一切或許將會不同。但最深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李恪和麗琬都是好弈之人,這樣的人往往埋藏有一顆渴望贏的心。棋盤如戰場,只教分生死勝負,不許中途拱手離場。李恪時時刻刻盯住父皇的眼睛傾訴,只要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證明給你看我會做到最好。他要的是一個公平的機會,給他,他便成龍鳳,不給,他便成瘋魔。而麗琬則始終不肯放棄對皇帝恩寵的想象與爭取,愈是得不到,愈是奮力爭。到最後,對太宗那份情竇初開的少女愛慕早已磨滅,只剩下不甘和欲望。嫁不了皇帝,還可以嫁他的繼承者。說這話時,她漠然裡帶着狠勁,眼底里是如何地悲哀!
紅顏寂寞終老去,英雄不許見白頭。
性格
他和她都聰明,聰明到太張揚外露,看得准眼前卻看不清未來,於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和她都執著,執著到近乎偏執,太知道自己要什麼,卻不知其實早已失去更寶貴的東西。這樣兩個人,說他們相互利用,其實更不如說他們相互理解。因這相似與理解,他們可以是盟友,可以成莫逆,只是不能夠相愛。
有人詬病李恪爭奪儲位是為一己私慾而非胸懷天下。有時候李恪的確不識大體,意氣用事,一股橫勁上來就分不出輕重緩急。我無意為他辯白,只是覺得痛惜,他有大志向大能耐,只是心中憋屈着許多不平,無處宣洩無法化解,就耍小伎倆爭啊搶啊,終不免落了下乘。更多人詬病麗琬一心嫁入皇家是出於對權力的熱衷。這話本也不錯,但說得不夠不透。她有意無意地扎進權力鬥爭的漩渦,實在是因為她太聰明,聰明到難以自棄。聰明人是不能忍受與蠢人為伍的,他們渴望棋逢對手,鬥智鬥勇。權術角力對於鄭麗琬來說,便是一場最最有趣新鮮的棋局,她在其中施展才華,自娛自樂。
弱點
常常覺得李恪不如麗琬精明,不如麗琬有政治家的手腕與眼界,於是帶了些急功近利的青澀毛躁。這或是李恪的弱點,但也正是他本真之處。因他就是這樣一個人,滿腔少年熱血,使壞亦簡單執拗,用情便深澈無盡。
這樣說來,麗琬便又不如李恪誠摯,不如李恪有貼心貼肺的真性情,於是看官們往往只欣賞她而難喜愛她。沒有予哪有取,這句話阿史那雲和鄭麗琬都講過,她們都是冰雪聰慧、見識超群的極品女子。不過這道理阿史那雲只用在了民族家園生死存亡的關頭,她自己卻是只有予沒有取,這也正是雲妹比麗琬可愛動人之處。但若說麗琬只有私心而無真情,卻又不免武斷。她對太宗是有愛的,不然不會遠遠地站在廊下望着大殿上的他悄然落淚。只是這愛裡頭夾雜了好勝心和怨尤心,便比不上雲妹的純粹完全。她對岑文本是有情的,這是無依無靠的孤女與無人理解的老人相依為命的情義。只是這情裡頭摻雜着有所求和有共謀,便比不上李恪的濃烈深刻。
後記
有意思的是,李恪和麗琬都是岑文本的高足,智慧上麗琬更接近義父,感情上李恪更貼近恩師。這個精銳的三角形關係,可惜始終未能結成一個強勁完整的聯盟,讓人為之不盡悵惋。
李恪和麗琬,他們那麼不同,又那樣相似,殊途同歸,空負了一身才華天賦。
2007年電視劇《貞觀長歌》祁瀟瀟飾演鄭麗琬
原型
諫聘鄭仁基女為充華
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五六,有容色。文德皇后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詔已施行,冊使將行,公(魏徵)聞已許嫁陸氏,遽進諫曰:"陛下為人父母,子愛萬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為心,故君處台榭,則欲人有棟宇之安;食膏梁,則欲人無饑寒之患;願嬪御,則欲人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而無顧問,播之四海,豈為人父母之義乎臣所傳聞,或未指的,恐虧盛德,情不敢隱。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太宗聞之,大驚,乃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冊使。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內外群官奏稱:"許適陸氏,無顯然之狀,大禮既行,不可即止。"陸爽又抗表雲:"其父存日,與鄭家還往,時相贈遺資財,無婚姻交涉。"太宗謂公曰:"群臣或阿順旨,陸氏何為分疏?"公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識,將以陛下同於太上皇。"太宗曰:"何謂也?"公曰:"太上皇昔平都城,得幸處儉婦。處儉時為太子舍人,太上皇聞之不悅,遂令東宮出為萬泉令,每恐懼不全首領。此陸爽謂陛下今雖容之,恐陰加譴責,所以反覆自陳,不足多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見,或當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
《貞觀政要卷二》
貞觀二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絕姝,當時莫及。文德皇后訪求得之,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詔書已出,策使未發。魏徵聞其已許嫁陸氏,方遽進而言曰:"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台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食膏粱,則欲民無饑寒之患;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臣傳聞雖或未的,然恐虧損聖德,情不敢隱。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太宗聞之大驚,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策使,乃令女還舊夫。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雲:"女適陸氏,無顯然之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又陸氏抗表雲:"某父康在日,與鄭家往還,時相贈遺資財,初無婚姻交涉親戚。"並雲:"外人不知,妄有此說。"大臣又勸進。太宗於是頗以為疑,問徵曰:"群臣或順旨,陸氏何為過爾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識,將以陛下同於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處儉婦,稍蒙寵遇。處儉時為太子舍人,太上皇聞之不悅,遂令出東宮為萬年縣,每懷戰懼,常恐不全首領。陸爽以為陛下今雖容之,恐後陰加譴謫,所以反覆自陳,意在於此,不足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見,或當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聞鄭氏之女,先已受人禮聘,前出文書之日,事不詳審,此乃朕之不是,亦為有司之過。授充華者宜停。"時莫不稱嘆!
參考資料
- 史書
- 貞觀政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