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莊公為何被稱為「小霸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莊公為何被稱為「小霸王」?,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鄭莊公
原圖鏈接掘地見母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段戰亂時代的開始,春秋時代,一直是個精彩紛呈的時代。


這個時代,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春秋五霸的輪流坐莊,從落魄到霸王的血淚史,從霸王到亡國的滄海桑田,重大的戰爭戰役也多,有宋襄公愚蠢的兵敗,有城濮之戰的千里虎嘯,有楚懷王飲馬黃河的揚眉吐氣;傑出的人物也很多,傑出人物的離奇身世很多,坐在囚車裡的管仲,五張羊皮換來的百里奚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蒙着臉自盡的吳王夫差。所有的人和事,都被這段戰亂串聯起來,中間的詠嘆和感慨,不少。


然而諸多的詠嘆感慨之間,卻深藏着一個重要的問題。春秋,是怎麼從周王朝的「天下一統」,一眨眼間「老母雞變鴨」,成了諸侯爭霸的圖景?當年君臨天下的周天子,怎麼搖身一變就落毛鳳凰不如雞,混得一代不如一代,從當年至高無上的君王,到諸侯們爭來搶去的傀儡?這一切重大變化,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這些重大變化,與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王有關。這個人,傳統的春秋五霸里沒有他,更不如沒有進入「五霸」排名的吳越兩位霸主:闔閭、勾踐。但這個人的資格,比之前提到的所有霸王都老。只是他的國家每況愈下,後來比任何一個霸主都弱,在春秋戰國的大多數事件里,都排不上號。這個人,就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王——鄭莊公。


鄭莊公被後世史家統稱為「鄭莊公小霸」,他是「霸王」不假,也確實小。


在周朝分封的早期,鄭莊公所在的鄭國,卻當不起「小」這個字,相反,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國家。


比起中原諸侯國來,鄭國的資格不老,但身份卻極其高貴。鄭國雖然是在西周厲王時期才立國的,但其開國君主鄭桓公,是西周周厲王的幼子。鄭國的君主世襲,是根正苗紅的王室。鄭桓公的貢獻也很大,周幽王當年烽火戲諸侯,最後玩大了,招來了犬戎的瘋狂進攻,諸侯全都當「狼來了」,偏偏鄭桓公衝鋒在前,為了保護周幽王壯烈殉難。


這場巨大的變故也改變了鄭國的命運。遭遇國喪的鄭國,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不得不遷出了原本的封地,搬到今天河南新鄭一帶。鄭武公很有眼光,他選擇的是當時的黃金地段,土地肥沃不說,更位於天下交通的中心。這樣的好地段,鄭國當然不能糟蹋,所以從鄭武公開始,鄭國採取了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和商人訂立盟約,保護商業貿易。當時幾乎所有諸侯國的富商大戶,都集中在這個最繁華的「經濟開發區」。在東周的早期,鄭國的土地不是最大的,但經濟卻是最富庶的。


土地狹小但經濟富庶的鄭國,在春秋早期形勢一片大好。這時期的晉國還沒興起,楚國仍然居於長江流域,齊國正忙於和東夷的戰爭,秦國苦於西北蠻族的侵擾。鄭國所處的新鄭地區,是遠離戰火的樂土。身份高貴,又兼烈士後代,外加腰包鼓,這樣的鄭國,在當時自然地位高貴。鄭國國君作為周王室的卿室,周平王東渡洛邑,建立東周,也是在鄭國的幫助下完成的,甚至周天子召集諸侯的時候,鄭國國君還是周天子的「新聞發言人」,可以代表周天子講話致辭。在各路諸侯面前,那是相當的「狐假虎威」。


但到了鄭莊公即位的時候,「狐假虎威」是不滿足的,他要的是「真威風」,也就是稱霸。


作為鄭國傑出君主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是個從小就喜歡找麻煩的人。


出生的時候,就找了他母親的麻煩。母親武姜生育他的時候,偏偏碰上了難產,差點連命都搭進去。這件事給他以後也帶來了麻煩,雖然鄭武公去世後,他以鄭國長子的身份繼承了國君,但母親武姜並不喜歡他,相反的對他弟弟公叔段寵愛有加。


到了鄭莊公即位的時候,母親和弟弟開始找他的麻煩。母親要求鄭莊公把國內最大的城市京地封給弟弟,並且要給弟弟封號為「京城大叔」。打的什麼算盤,地球人都知道:母親是疼弟弟的,自然要想辦法讓弟弟篡奪哥哥的王位。如此行為,可是大麻煩了。


喜歡找麻煩的鄭莊公,也是個不怕麻煩的人。母親和弟弟找什麼麻煩他都不怕:要封地,給!要封號,封。母親和弟弟要什麼他就給什麼!大臣蔡仲是個實誠人,勸他要小心,他卻裝傻充愣。看鄭莊公貌似好欺負,弟弟公叔段就開始在母親的支持下繼續找麻煩,又是串聯親信又是整頓軍隊,一心想着要把自己期待的大麻煩幹完——奪鄭莊公的王位。


在公叔段要找大麻煩的時候,鄭莊公開始找他的麻煩了。公叔段剛集合好軍隊,並聯絡了母親做內應,還沒出兵呢,鄭莊公的軍隊就從天而降了,輕而易舉地把他打了個全軍覆沒。


最後一路追殺到鄢城,將這個給自己找了很多年麻煩的弟弟徹底轟走。這就是歷史上着名的「克段於鄢」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有哲學家拿這個故事教育年輕人。如果你恨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放縱他的缺點,讓他足夠麻痹而沉浸其中,最後給他致命一擊。


了結了愛惹麻煩的弟弟,鄭莊公對幫着弟弟給自己找麻煩的母親武姜也傷透了心。他先是惡狠狠地將母親囚禁起來,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不久之後卻後悔了,可誓言又不能違背,最後想來想去,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挖了個地道與母親相見。娘倆抱頭痛哭,從此重歸於好。這就是有關鄭莊公的另一個着名故事:黃泉會母。今天的老人們,有時候也會給年輕人講這個故事,中心思想很簡單: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做人要孝順。


但透過兩個簡單的故事,和簡單的中心思想,我們卻分明看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周王朝的分崩離析,諸侯割據,從根上說,都來自於這件事——禮崩樂壞。


作為此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奴隸制帝國之一,周王朝的道德體系,是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就是周王朝所推崇的孝道。在西周的宗法規定里,不孝是最大的罪惡,尤其作為周王室家族的鄭莊公,更應該尊崇孝道。但從鄭莊公一家相互找麻煩的過程看,鄭莊公先裝傻,再忽悠,最後反攻倒算,狠話都放完了,雖然又懸崖勒馬,卻實在是不孝到極點。但是社會對他的斥責批評,在當時的各類記錄中幾乎為零。作為周王朝宗法基石的孝道,從此開始淪喪了。


連最基礎的孝道都淪喪了,其他的更不用說了。統一的國家理念,傳統的井田制,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忠誠,一切不是「崩」就是「壞」了。表面的平靜下,一個全新的爭霸時代正山雨欲來風滿樓。喜歡找麻煩的鄭莊公,就是其中第一個弄潮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