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郭沔 | |
---|---|
郭沔 | |
英文名 | Mian Guo |
出生 |
約1190年 永嘉(今浙江溫州) |
逝世 | 1260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字楚望 |
職業 | 蜀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瀟湘水雲》 《泛滄浪》 《飛鳴吟》 《秋鴻》等。 |
郭沔
(約1190—1260)郭沔,郭楚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派古琴」創始人。[1]
郭沔以琴知名,終身未仕,曾在張岩門下做清客,將南宋大臣韓肖胄祖傳古譜和民間傳譜合編為《琴操譜》十五卷、《調譜》四卷。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抒發對故國的眷戀之情,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另有《泛滄浪》、《飛鳴吟》、《秋鴻》等,均流傳於世。[2]
郭沔一生清貧,他早年曾在臨安(今杭州)一個好琴官僚張岩家裡當清客。在張岩家裡,他接觸到了多種古琴譜本。離開張家後,郭沔一直過着隱居生活。
郭沔 開創一家琴風,從吳派中分離出來,名噪一時。他的學生劉志方,在當時也非常有名。 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沔 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人物生平
由於宋太宗的提倡,琴在文人士大夫中間十分盛行。范仲淹,崔遵度、歐陽修等名士均以彈琴知名。但在藝術上有成就的還是一批依附於名士的清客。他們由於演奏風格、理論主張、師承淵源的不同,可分為京師(汴梁)、江西、兩浙等琴派。京師派較多保留北宋宮廷所藏古譜——閣譜的原貌,風格偏於「剛勁」;江西派所彈譜本比閣譜「聲繁」,風格偏於纖麗;兩浙派兼有兩者之長,宋人成玉?曾有「質而不野,文而不史」的評語。此派在理論和實踐上均主張創新,反對墨守成規,因此,在琴壇上有較大影響。
郭沔的一生,幾乎始終過着清貧的布衣生涯。趙宋南渡,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嘉泰、開禧年間(1201—1207年),作為南宋政治、文化的中心,諸多琴家交往頻繁,其中不乏一些身居高位的人物,宰相韓侂胄及屬僚光祿大夫張岩,司農卿楊瓚等。更有一些造詣精深的琴人聚集在他們周圍,如郭沔,郭楚望即為其中值得注意的人物。郭沔在整理舊譜、郭沔 倡創作、傳授琴藝方面,頗為時人推崇。中年時,在當時的主戰派人物韓侂胄僚屬張岩門下做清客。張岩收藏有「閣譜」和各地通行的「野譜」,這對於郭污開闊眼界,廣泛學習傳統,提高藝術修養,是十分有益的。當他住在張家期間,傳授名曲《烏夜啼》,並和張岩合編與張岩所藏及韓侂胄家祖傳古琴譜和民間琴譜,成《琴操譜》15卷。
開禧三年(1207年),宰相韓佗胃為了收復失地,免得每年向金人交納數以萬計的「歲貢」,發動了「開禧北伐」。這次戰爭,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和種種矛盾,結果以失敗告終。戰敗後,南宋政府答應了金人的無理要求,用韓佗胄的頭和歲貢三十萬兩,簽訂了「和議」。對於南宋政府喪權辱國的行徑,朝野震動,群情激憤。有的大學生作詩諷刺道:「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讎共戴天」。韓侂胄以北伐敗績被誅,張岩因御史章燮奏劾受貶。郭沔深感國事日非,恢復無望,因此離開張家去過隱居南嶽衡山,泛舟瀟、湘江上,眼望九嶷山雲霧蔽日,頓生滿眼風雨、國家將亡之感。郭沔有感於朝廷的腐敗,時代的黑暗,憤筆疾書,創作名曲《瀟湘水雲》以寄憂思,《瀟湘水雲》,被認為是愛國思想、藝術性和技巧性都達到了最高境界。同一時期,還作有《秋鴻》、《飛鳴吟》、《泛滄浪》、《春雨》等琴曲,大多為即景抒情之作。
《瀟湘水雲》
郭沔的琴曲作品非常豐富,包括:《瀟湘水雲》、《泛滄浪》、《步月》、《秋雨》等。 《瀟湘水雲》,取意瀟湘之水欲連天,雲蔽九嶷,風雲變幻,影涵萬象之意,藉以舒志。其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雲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是歷代琴曲中的頂級之作,一向被歷代琴家給予特別的重視。
《泛滄浪》志在駕扁舟於五湖,棄功名如草芥,載風月而弄雲水,渺世事之若浮漚,道弘今古,心合太虛,也是一首古琴名曲。
《瀟湘水雲》是郭沔住在湖南衡山附近瀟、湘兩水交會處的小山村時,遙望遠處被雲水遮蓋的九嶷山,激起無限的感慨而創作的。九嶷山是傳說中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成為賢明的化身。郭沔正是借九嶷山為「雲水所蔽」的形象,寄託他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瀟湘》一曲是郭沔內心矛盾的揭示,而《泛滄浪》則是矛盾的解決。在這首小曲中,郭沔通過泛舟高歌的形象,抒發了他與南宋統治者不合作的政洽態度。至於《秋風》、《步月》,則是借秋風明月的描寫,抒發了他離開臨安後內心的憂憤與自疚。
郭沔創作的原譜現已無存,但是明·朱權《神奇秘譜·霞外神品》卻收有宋代徐天民所傳《瀟湘水雲》與《泛滄浪》兩曲的樂譜。從該譜來看,兩曲所用三度進行,76的典型音型,六度、七度大跳及變化音#1等,均與《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廣記》等書所載宋詞音樂的特點大致相同。這個事實,不僅說明該譜可能保存着郭沔創作的原貌,而且說明郭沔可能是吸收了宋代民間音樂的滋養而進行創作的。
郭沔在藝術上十分善於運用情景交融的傳統手法,塑造極為生動的藝術形象,如他的代表作《滿湘水雲》就好比是一幅極美麗的風景畫,不過作者並沒有在自然景色上作過多的描繪,他的主要筆墨還是用在寫情上。為此作者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第二至三段,情緒開始醞釀,出現了G羽調式的主要主題:
樂句結束在不太穩定的屬音上,造成一種恩緒萬千的感覺。結尾出現了C商調式的「水雲聲」:
為前面內心情感的描寫作了襯托。第四段情緒開始激動,主要主題以合併的形式作了再現:
結尾又以稍加變化的「水雲聲」作為襯托。第五至七段是全曲的高潮,主要主題以各種形態不斷再現:
古人評語「至此為滿天風雨」,看來是有道理的。最後又再現了變化後的「水雲聲」,第八至十段,經過過渡又轉入一種新的意境,從而結束全曲。再如他的《泛滄浪》這首抒情小曲,主要通過上下句的歌唱性主題的陳述和變化,塑造了泛舟高歌的形象:
但是第三段也吸收了部分勞動號子的音調,表現泛舟行進的場面,作為陪襯。由此可見,郭沔在創作中由於傾注了他的全部激情,音樂主題的變化反覆與感情的陣陣波瀾始終緊密結合,恰當地處理體現特定美的「水雲聲」和泛舟行進的摹寫,因而成功地創造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郭沔在藝術手法上也有新的創造,如《瀟湘水雲》結束部分,第九段主題音調通過新加入的變宮音和又收又放、靈巧跌宕的節奏變化,給人以新鮮感。接着第十段在轉入下屬調把聽眾引入新的意境中去以後,又突然轉回原調結束。此外,郭沔還通過往來、應合及左手盪吟等指法,巧妙地運用按音色彩的變化和旋律上的復調因素,它們對於意境的創造都是十分有效的。
郭沔與南宋浙派琴文化
郭沔再也沒有回到杭州,郭沔死後,他的譜集都給了他的學生劉志方,而後又傳回了杭州。劉志方、浙江天台人,生平不祥,作有《忘機曲》、《吳江吟》等曲。
《忘機曲》由兩個樂段加一個泛音的尾聲組成。其內容描寫《列子》里漁翁與鷗鷺的故事:有一個漁翁起先沒有存傷害鷗鷺之心,所以每天到海邊總得到鷗鷺的親近。有一天他忽然起了捕捉它們的念頭,再到海邊去時,鷗鷺就都飛走了。這首琴曲規勸人們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它也說明作者不滿於社會的黑暗現象,但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劉志方的學生有毛遜等人。
毛遜,字敏仲,浙江嚴陵人,初學江西派,後從劉志方改為浙派。他在南宋淳祐、寶祐年間(1241—1258年)和徐字同在皇室貴戚楊纘的門下做清客。他的一些較好的作品,如《樵歌》、《漁歌》、《山居吟》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攻破臨安後不久,他就和徐宇、葉蘭坡兩人去大都(北京)謀求功名,為此他還作了歌頌元代統治者的《觀光操》(又名《禹會塗山》),但是並沒有被召見,而客死於館舍。
從毛遜晚年的行為來看,他始終沒有忘情於功名,只不過由於他在宋代未曾得到統治者的賞識,才對現實有所不滿,後來別無出路,便把自己置身干虛無的境界之中去尋求超然之樂。他的《列子御風》,《廣寒游》等曲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然而他畢竟還是要回到現實中來,那麼又只好寄情於漁椎,在高山清流之間找到一點安慰,這也就是《漁歌》、《樵歌》、《山居吟》等曲的創作動機。
在毛遜的創作中,《樵歌》是較好的作品。雖然作者借放情山水來解脫精神上的苦悶,但它是通過動人的形象來體現的。樂曲的基本旋律可能原是一首民歌,所以給人一個樵者伐木而歌的鮮明印象,曲調是樂觀、明朗的。
此曲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作者以一個深刻印象的基本旋律,作為貫穿全曲的主要主題,隨着感情的發展,每次出現時總有不同的變化。樂曲中間還安排了由這個主題衍化而成的另一主題:
這個主題在第六段和第八段作了充分的發揮。中間通過摹擬的伐木聲,刻畫了樵者的形象。
此曲在調性和調式色彩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曲的基本調性是F商調,中間幾次轉入G宮調,並在G宮調上結束。
毛遜創作的《漁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風》,《莊周夢蝶》等琴曲影響深遠,繼而形成了在中國古琴史上風靡一時的浙派。
與毛遜同時的徐宇,字天民,號雪江,浙江三衢人。他是元明時代浙派中徐門琴派的創始人,其演奏風格自成一家。作有《澤畔吟》等曲。
《澤畔吟》共分四段,其內容是寫詩人屈原被楚懷王放逐以後,在江邊遇一漁父,便向其傾訴自己幽憤不平的衷懷,不意漁父對他不以為然,鼓枻而去,而無從訴說。其實這裡的漁父只是隱士的喬裝,而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滿現實的屈原,正是作者的化身。此曲在藝術上採用了以故事情節為主要線索而以內心刻畫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手法,例如第一段就突現了一個因政治上受到嚴重打擊而「形容枯悴」的詩人形象,第二、三兩段則抒寫了他的滿腔義憤,最後一段用摹擬的枻聲象徵着漁父的離去,描寫屈原無所控訴的失望情緒。這首琴曲體現了我國音樂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傳統特點。
總之,上述琴家把一向沉寂而不易聽到時代聲音的南宋琴壇引向敢於創作反映現實的道路,在歷史上是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