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芝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芝龍
海盜、軍人、官員
前任:
繼任:鄭成功
鄭芝龍
荷蘭人眼中的鄭芝龍(穿綠色衣服者)
一等子爵(滿語:精奇尼哈番)
國家 大明大清、日本
姓名 鄭芝龍
飛虹、飛黃
封爵 南安伯(弘光封)→定國公(隆武封)→南安侯→同安侯(順治封)
族裔 漢族河洛民系
旗籍 漢軍正紅旗
籍貫 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
小字 一官
其他名號 教名:Nicolas
通稱:
出生

1604年4月16日

(明萬曆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
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
逝世

1661年11月24日(1661-11-24)(57歲)

(清順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
大清京師柴市
  • 明朝總兵
  • 明朝福建總鎮
  • 清朝一等子爵(滿語:精奇尼哈番)

鄭芝龍,字飛黃,福建南安人,小名一官(閩南語:,喀爾文教教名尼可拉斯 海禁下的民間活力:尼古拉‧一官], 《臺灣外記》中說他「性情逸蕩,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完全不是中國社會正統價值觀認可的人。

生平簡介

建立水師(海盜)

芝龍早年投靠澳門經商的舅父黃程,到過馬尼拉,而後去日本平戶,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商李旦的部下。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李旦居中斡旋,說服荷蘭人退出,轉移臺灣。鄭芝龍就是這時被李旦派到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譯。 荷蘭人為了壟斷對日貿易,指使一些中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掠奪,鄭芝龍也是和荷蘭約翰‧芬伯翁海牙國家檔案館藏人合作的海賊之一。以華南、臺灣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軍人、官員兼且倭寇,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 國立故宮博物院: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福建省南安縣人,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海盜),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且在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的第一人

被任命為「海防游擊」

1625年李旦死後,以廈門為根據地的漳州人許心素代之而起。但不久鄭芝龍便率領船隊侵襲廈門,打敗許心素,成為新的領袖。這一仗使廈門從此成為鄭氏的地盤,也代表著泉州幫勢力的興起。 1628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被任命為「海防游擊」,官至都督同知。仍繼續縱橫海上,掃蕩其他海盜,消滅了李魁奇鍾斌劉香,掌握從日本到南洋的中國海面,壟斷對日本的絲綢貿易,並且南下馬尼拉。

入獄被殺

1633年,臺灣長官普特曼﹙ Hans Putmans ﹚強行進入廈門通商,搶掠村莊,被鄭芝龍打敗。後來雙方達成和解,普特曼保證不再到中國沿海,由鄭芝龍派船到臺灣進行貿易,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2]


人物軼事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泉州鄭芝龍:海盜船翻出大官》】

鄭芝龍執意投降清廷 鄭成功大哭

古往今來,以劫掠為生的海盜多如牛毛,但能夠以海盜的身份登堂入室、拜相封侯者如鳳毛麟角,鄭芝龍要算一位。

鄭芝龍是明朝末期活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名海盜。與別的海盜不同,鄭芝龍不允許手下騷擾普通百姓,「不許擄婦女、屠人民、縱火焚燒、榨艾稻穀」。還救濟貧窮百姓,「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由此看來,鄭芝龍頗有古代俠盜「劫富濟貧」風範。

由於明朝執行「海禁」,在東南沿海的影響力越來越小,這就使得鄭芝龍的勢力也越來越大。鄭芝龍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船隊,竟有1000多隻船舶,根本就不怕明朝官兵的進剿。明朝沒奈何之下,採取「招撫」之策——沒想到,鄭芝龍一拍即合,舉手向明朝投降。

投降明朝後,鄭芝龍一邊賣力地為國效力,參與剿滅其餘海盜,還協助明朝水師打敗過荷蘭艦隊;一邊利用官方身份開展海外貿易,「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

當然,鄭氏旗號不是白白使用的。一條船每年要向鄭芝龍上交3000金。每年從福建沿海經過的船隻何止上萬條?所以,鄭芝龍每年光是「保護費」就可以收幾千萬金。

1644年,以崇禎皇帝自縊為標誌,明朝滅亡了。不過,殘餘的明朝宗室逃到南方,先後組織建立了新的政權,史稱「南明」。

1645年,唐王朱聿鍵南下福建,被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擁立為帝,改元隆武,這就是「隆武帝」。鄭芝龍因擁立有功,被封為南安候,還被授予處理南明所有軍事要務的大權,堪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至此,鄭芝龍以一介海盜的身份,搖身一變朝廷重臣,走上了人生巔峰。

可是,僅僅一年有餘,鄭芝龍就幹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1646年11月,鄭芝龍響應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的誘降,不顧鄭成功的再三哭諫,背叛了南明朝廷,正式投降清廷。

鄭芝龍歷來奉行「實用主義」原則有關。

鄭芝龍是海盜出身,腦子裡極少國家、民族這種概念。他不管做什麼事情,從來都是「實用主義」優先,利益至上。他在當年投降明朝,無非是更好利用官方身份開展海外貿易,牟取巨額利潤,並不是因為「愛國」;同樣,當明朝這棵大樹轟然而倒時,他何嘗看不到清廷的統一已成必然趨勢?識時務者為俊傑,鄭芝龍自然會毫不猶豫地倒向清廷的懷抱。

另一方面,與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的榜樣作用有關。

清軍入關之初,為了招撫人心,減小抵抗,對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給予優厚的待遇。洪承疇入關後被任命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相當於丞相。吳三桂更是被封為「平西王」,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有了吳三桂、洪承疇的帶頭作用,鄭芝龍便做起了裂圖封王的美夢。閩廣總督不是拜相封侯,卻比拜相封侯更有吸引力。鄭芝龍希望利用閩廣總督的身份,在閩廣一帶繼續坐地為王。[3]

註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