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酸竹 |
中文名:酸竹 學 名:Acidosasa chin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竹亞科 族:北美箭竹族 亞 族:北美箭竹亞族 屬:酸竹屬 種:酸竹 分布區域:中國廣東 超 族:北美箭竹超族 命名者及年代:C. D. Chu et C. S. Chao,1979 |
酸竹(suān zhú),學名:Acidosasa chinensis C. D. Chu et C. S. Chao,是禾本科酸竹屬植物,竿高8米,粗3-5厘米,綠色,幼時密披短刺毛,後脫落而留有毛痕;竿環與籜環均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分3枝,無明顯主枝。筍先端體扁平;籜鞘褐紅色;無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短,先端拱形;籜片小型,披針形,直立。葉在每小枝為2-5片;葉鞘無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無毛。花枝頂生;苞片三角形,無毛;小穗含小花8-9朵;小穗無毛;花葯黃色;鱗被橢圓狀披針形。果實未見。筍期4-5月,花期10月。 分布於中國廣東陽春。生長於海拔700米左右山區,生於疏林下或開曠地上。 竿可供造紙或篾用;筍可食用或加工成醃製品,味酸,故名酸竹。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無危(LC)。 [1]
酸竹形態特徵
酸竹 竿高8米,粗3-5厘米,綠色,幼時密披短刺毛,後脫落而留有毛痕,具明顯的細微縱向肋棱;竿環與籜環均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分3枝,上部有時多至5枝,無明顯主枝。
筍先端體扁平;籜鞘質脆,褐紅色,背部被有易落的短刺毛,疏生斑點,邊緣生纖毛,小橫脈明顯,先端漸窄;無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短,先端拱形,具流蘇狀短纖毛;籜片小型,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不及1厘米,直立。
葉在每小枝為2-5片;葉鞘無毛,通常無葉耳和鞘口繸毛;葉片大小有變化,長11-30厘米,寬2-6.5厘米,通常長16-22厘米.寬2.5-3.5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無毛,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兩邊緣有小鋸齒,次脈6-11對,小橫脈明顯。
花枝頂生,長10-26厘米;苞片細小,三角形,先端呈長尾尖,無毛;小穗以3-5枚組成簡單的總狀或圓錐花序,小穗粗大,長(3-)5-6(10)厘米,寬3-6毫米,含小花(3-)8-9(18)朵;
小穗軸節間6-7毫米,無毛;小穗柄細長,長1.5-4厘米,無毛;穎常為4片,其中2片可作為下方不孕小花的外稃,無毛,有光澤,第一穎長3毫米,具3脈;第二穎長7毫米,具9脈;
第三穎長1.2厘米,具11脈,第四穎呈外稃狀,長1.6厘米,具多脈;外稃長2.2厘米,寬0.9-1厘米,先端漸尖,無毛,有光澤,具17-19脈,小橫脈明顯;內稃狹窄,長1.2厘米,背部具2脊,無毛;
花葯黃色,長約5毫米;鱗被橢圓狀披針形,長5-6毫米。果實未見。筍期4-5月,花期10月。
酸竹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陽春。生長於海拔700米左右山區,生於疏林下或開曠地上。 酸竹
酸竹主要價值
竿可供造紙或篾用;筍可食用或加工成醃製品,味酸,故名酸竹。
酸竹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無危(LC)。
保護措施:相關野生竹已建保護機制,可通過人工繁殖,擴大栽培,有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