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黃的麥茬地(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黃的麥茬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金黃的麥茬地》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金黃的麥茬地

在北方農村生活過的孩子,誰沒見過麥茬地?誰不熟悉麥茬地?誰又沒與麥茬地打過交道?

每年公曆五月中下旬,田地里小麥在初夏一天又一天火紅的日頭照曬和炙熱的暑氣烘烤中成熟了,那一株株密密麻麻頭頂麥穗、腳插泥土的小麥,從頭到腳渾身金黃,將大地裝點得金碧輝煌,農民們懷着豐收的喜悅揮起鐮刀將它們割倒,經過一番綑紮,利用肩挑、車拉或背扛等方法將它們運回家。田野那一望無際只剩下一根根五六公分長光禿禿麥茬兒的空蕩蕩的土地,就是麥茬地。

麥茬是麥棵子身體的一部分,是麥棵子留在田野的孩子。它和深扎在土地中的小麥根須緊緊連接在一起,空心,圓稈,仿佛一個個心貼大地、默然不語的季節的守望者,將此時此刻空曠寂靜的大地擁抱在胸前,與土地進行着深度交流和親昵……

我很喜歡這些麥茬。它們雖然全是農民們收割過麥子後丟棄在土地上的廢品。但從每根硬邦邦的麥茬口散發出的絲絲縷縷濕漉漉、甜滋滋的氣息,把廣袤的田野薰染得馨香宜人,讓人感受到農作物的美麗的同時感受到季節的美麗,從而使我常常忘情地徘徊田間地頭,久久不願離去。

麥茬的顏色和成熟的麥穗、麥稈、麥葉相同,全是一水的金黃。

它們緊貼在大地上,遠望去,仿佛上天用巧手鋪展在大地上的一層金箔,給大地平添一種富貴之氣,又使大地猶如印象派繪畫大師梵高用他那天才之筆畫出的一幅幅色彩鮮艷明麗、意境樸拙厚重,且能瞬間照亮人靈魂的油畫作品。

最早光顧麥茬地的是各種鳥兒。它們分別是麻雀、八哥、喜鵲、斑鳩、雲雀、白頭翁、野山雞等。

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們,有着超乎尋常的嗅覺和觀察力。一見人類把麥子割倒弄回家,就知道麥茬地里還有人們匆匆收割時遺漏下的為數不少的麥穗和麥粒兒,於是就急不可耐地呼啦啦從山林沼澤、河灘荒地,以及農家屋檐下飛來,棲息在一塊塊形狀不同、高低有別、大小不一的麥茬地里,像集體慶祝夏日豐收的慶典一樣,如共同享受一桌桌夏日的盛宴一般,終日高興地嘰嘰喳喳吵着叫着,鳴着唱着,蹦着跳着,不停用尖利的嘴喙搶食殘留在麥茬間的麥穗和麥粒兒。

那一個個碩大頎長的麥穗,那一粒粒渾圓飽滿的麥粒,營養豐富,香氣四溢,吃得它們個個肚腹飽滿、神采奕奕。

而它們在麥茬地里歡天喜地、載歌載舞跳躍鳴叫的情景,則酷似一個個天生麗質的舞蹈演員在田野這個廣闊的舞台上盡情浩歌狂舞,把麥茬地喧鬧得喜氣洋洋,熱鬧異常,使原本空曠、沉寂、遼遠的麥茬地,頓時充滿歡樂祥和之氣,並散發出一種無法言喻的韻味和魅力……

緊隨鳥雀子們進入麥茬地的,是我們這些還處於童年少年時期的孩子。

我們或兩三個一群,或四五個一夥,一人手上拎着一個竹筐或脊背上背着一個背篼,像法國偉大畫家米勒名畫《拾穗者》里的人物一樣,也像我國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先生在文章中描寫的他童年時代和母親一起去田野拾麥穗一樣,頭頂烈日,腳踩麥茬,睜大雙眼,東張西望,四處尋找着,緩慢行走在一塊塊麥茬地里,不停低下頭彎下腰,仔細將一個個殘留在麥茬地里的麥穗拾起來,裝進竹筐或背篼拿回家,力爭讓那一顆顆浸透了鄉親們汗水、飽含着鄉親們希望、經歷了漫長風雨歲月才好不容易成熟的糧食顆粒歸倉,不被浪費。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們領悟到了唐代詩人李紳所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詩句所包含的深刻含意。還深深認識到,每顆成熟的糧食,都是父老鄉親們辛勞和汗水的結晶,是他們在歲月的長河裡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熱愛和珍惜。

故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農村這一塊塊看上去極為平凡的麥茬地,讓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懂得了「勤勞得來豐收果,付出才能有收穫」的樸素人生道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麥茬地還是一位用無聲的語言教育引導我們成長的老師。

麥茬地里留下了我們童年少年時代拾麥穗的身影,也鐫刻下了父老鄉親們辛苦勞作、播種希望的身姿。

當我們拾完麥穗離開麥茬地不久,父母就和村里其它人家男男女女紛紛出動,拖着不久前起早貪黑、忙忙碌碌夏收還留在他們身體裡的疲憊,要麼在麥茬地里揮鋤挖坑播種包穀,要麼在麥茬地里揮鋤挖坑播種黃豆、棉花、高粱。要不了多少日子,那一行行、一道道金黃的麥茬間,就變魔術似地長出一棵棵綠茵茵、嫩閃閃、脆生生、十分可愛的包穀、黃豆、棉花、高粱幼苗。

這些幼苗晨昏間在田野獵獵野風吹拂下,在麥茬間搖曳,在麥茬間成長,青綠蒼翠,生機盎然,一派喜人景象。尤其是夕陽西下、晚風輕吹之際,夕陽古銅色的餘輝灑在麥茬和包穀苗、黃豆苗、棉花苗、高粱苗上,所有麥茬地都放射出一種黃綠夾雜、朦朧含蓄的暈光。麥茬地瞬間仿佛田園詩人陶淵明籬下詠出的那一句句鄉土味十足的詩行,讓人陶醉,令人向住。

麥茬地,你是鋪展在大地上的油畫;你是鳥雀們覓食歌唱的天堂;你是農村孩子童年少年時代接近糧食、認識糧食、並形成珍惜每一粒糧食意識的搖籃;你是父老鄉親們耕耘、勞作、收穫、播種的場所。每次見到你,我的心中湧現出的不啻是一幅幅畫,一首首歌,還是一個個關於土地、歲月、人生、希望、奮鬥的思考。

儘管已有好多年沒再見到你,但你的風姿神韻,形象狀貌,甚至香味氣息,還都深深烙印在我腦海里,縈迴在我鼻孔間,須臾沒有離去……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