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是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下屬系學院。
學院簡介
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是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一個專業特色鮮明,就業率較高的教學實體。擔任着培養計算機專業方面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和全院公共計算機[1]基礎課程教學工作,並負責學院網絡設備及教學用機房的管理和維護。
教師隊伍
現有教職工76名,具有高級職稱的19人,雙師型教師18人,研究生學歷教師33人;擁有22個專業教學用機房和10個專業實訓室,大學生創業室5間。開設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軟件技術、大數據[2]技術與應用五個高職專業,並有計算機平面設計、電子商務兩個中職專業。
辦學實力
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錫盟地區唯一授權培訓點,國家衛生資格人機對話考試基地,也是銳捷網絡學院授權掛牌培訓考試單位,2016年成為阿里巴巴集團電子商務培訓基地,承擔阿里巴巴跨境電商初級證書認證考試工作。與中國電信、聯通、移動等14家企業簽訂就業意向,擁有中科院中心有限公司、錫林浩特市聯創信達有限公司等7個實習基地。
校園諮詢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多維度、多主體、多時空」教師績效評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建立科學教育評價體系,學院深化「多維度、多主體、多時空」教師績效評價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師資隊伍評價制度、機制與體系,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提質增效,全面提升教學水平與社會服務能力。
一、多措並舉實施教師績效評價改革
一是頂層設計把准改革方向。學院成立黨委書記任組長、院長任副組長的績效評價改革領導小組,確立改革指導思想與改革目標,制定改革路徑圖與時間表,提出在改革中完善,在實踐中健全的原則,全面改觀教師整體形象,營造風清氣正的辦學環境。
二是制度建設護航整體實施。完善教師發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育人等方面制度,修改完善《教師發展管理辦法》《課堂教學規範》《教學事故認定辦法》《教師工作量計算辦法》《學院科技服務與科研成果轉化激勵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為推進教師績效評價保駕護航。
三是指標體系注重工作實績。重構「1+N」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為必備條件,包括思政素養、意識形態、師德師風、管理育人、教學規範等。「N」為量化積分評價,包括教師發展、團隊建設、育人服務、工作量、教學質量、實踐指導、教科研、改革創新及社會服務貢獻度共9個一級指標,28項二級積分指標,制定積分認定標準,推行量化積分評價。建立教師工作績效信息化採集平台與採集保障制度。
四是評價方式更加科學有效。評價分為過程性、結果性和增量評價,根據積分完成綜合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教師參與黨團組織、教學環節、課外活動、學生管理、職業培訓、社會服務等指標數量與滿意度;結果性評價每年進行兩次,包括個人發展、教學成果、教科研成績、社會服務成效等績效內容的採集與審驗;增量評價包括創新成果與突破性成效等;隨時根據積分,進行階段性綜合評價。
五是多元評價更為全面立體。建立校內學生、同行、督導、領導評價與校外服務行業企業評價機制。健全每項工作事中、事後評價記錄機制,既重視結果性評價,更關注過程性評價。發揮信息技術在多元評價中的應用,提高評價的實效性與有效性。
六是結果應用營造競爭氛圍。完善《學院教師職稱評選辦法》《學院教師職稱聘用辦法》《教師項目申報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教師績效積分為依據的教師職稱評聘、項目申報、評優推先、人才選拔深度關聯的長效機制。
二、教師績效評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健全完善教師績效評價與教師發展、利益、榮譽關聯長效機制,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發揮各自優勢特長參與多角色工作的熱情,形成主動作為、努力幹事的工作氛圍。實施兩年來,教師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調動參與項目的積極性,教學改革有成果。學院獲自治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高校;入選自治區雙A檔高水平高職院校與高水平專業群(畜牧獸醫、護理)建設項目。編創的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獲自治區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學院2023年獲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在全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獎項17項,其中一等獎5項,10個項目入圍國賽。
二是促進參與科研的主動性,科研轉化有成效。「粉煤灰基土壤調理劑的製備與應用示範」獲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資金支持,「100KW分布式風力發電系統」「錫林郭勒盟沙地和濕地生態質量評估技術研究項目」等7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取得研究成果;教師研發的自動化控制設備WK-35電鏟立軸拆裝設備已交付國電北方勝利能源有限公司;服務勝利能源的「柳蘭花引種栽植」項目施工啟動,柳蘭順利進入礦山生態修復領域,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2022年教師參與橫向項目21項,橫向技術服務年到款額2千餘萬元。
三是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人才培養有質量。學生在全國技能大賽上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自治區一等獎12項;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內蒙古賽區選拔賽總決賽中,獲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3項;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推送的節目在第十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中被評選為一類節目。
四是提振社會服務的參與性,服務效能有提升。每年開展社會培訓4萬餘人次,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送到牧戶、企業、社區服務320餘人次。制定並強制使用內蒙古自治區乳製品地方安全生產標準12個、檢測方法標準7個;「蒙古傳統奶豆腐新產品與工藝開發」等5項獲批自治區科技廳關鍵技術攻關項目。
三、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
一是多維度評價更能調動教師積極性。健全多維度的積分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反映教師工作的數量、質量和效益,多視角展現教師工作成效,有利於引導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生成才的訓練人、學員發展的指導人、企業技改的服務人、校企合作的中介人,實現職業院校教師追求多元發展職業生涯目標。同時,營造出多方面比拼、多角色奉獻、多能力展示的「比學趕超」的幹事創業氛圍,增強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教師發展新格局。
二是多主體評價更能體現結果真實性。完善多主體多路徑多方式評價,能從不同利益相關方與辦學管理方的視角,通過不同路徑、應用四種評價,立體全面了解教師的真實工作效能,既反映「以服務者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又體現多元評價的導向性,引導教師多方面發展多角色奉獻,做好每一項工作。
三是信息化平台更好保障評價實施性。建好教師績效評價數據信息採集平台,是推進教師績效評價改革能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滿足多主體、多方式、多時空、多時段教師信息採集,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數據分析,全面跟蹤考查教師的工作業績與自身發展,提高了評價的可行性、科學性與客觀性。
參考文獻
- ↑ CAD(計算機輔助技術(CAXC)認證),資料倉庫
- ↑ 什麼是大數據?我們來科普一下,搜狐,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