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閒走在楓涇(朱峨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閒走在楓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閒走在楓涇》中國當代作家朱峨眉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閒走在楓涇

秋風乍起的時節,我和朋友去了楓涇。楓涇古鎮是江南着名的六大水鄉古鎮之一,位於上海市郊金山區,幾條靜靜的小河貫穿小鎮,處處小橋流水人家,卻沒有一般旅遊景點的商業氣息,這樣的地方是最適合穿了棉布衣裙閒閒行走的。

楓涇古時就有「三步一座橋,一望十條巷」之譽,橋是進出小鎮的門戶和紐帶,數量很多,建造得也考究。在楓涇鎮上歷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建於元代,古樸蒼勁,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級水碼頭,橋身石縫間長出了綠色的野草和藤蔓,盡顯歲月滄桑。楓涇最有名的當屬小巧玲瓏、構築典雅的楓涇三橋,即清風橋、竹行橋和北豐橋,三橋相連,連接着河岸邊那些青灰色的房屋。老屋河埠,石橋流水,處處氤氳着古色古香的味道。我們正吃着鬆脆的狀元糕,站在橋樑上欣賞兩岸的綠樹紅花。鼓樂齊鳴中只見穿了古裝的新郎背着新娘走上橋來,據說當地居民婚娶,都要經過三橋,保佑夫妻白頭偕老。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而在楓涇,通往幽處的卻是一條條廊棚。本來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條逶迤的烏色廊棚遮住了陽光,廊棚下面是條鋪滿青磚的老街,廊檐下掛滿了一盞盞大紅燈籠,而那廊棚深處傳來隱隱約約的笛聲,兩旁是一家接一家的老字號店鋪,恍如走進了另一個時代。廊棚是水鄉特有的,楓涇古鎮長廊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下雨淋不濕,盛夏不用受日曬之苦,這給遊客和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多方便。這裡一直是繁榮的商業街,店鋪林立,以前大都是賣生活用品的店鋪,今天大都賣旅遊紀念品和特色小吃了。

我們穿過廊棚,走上另一座石橋,從橋上再驀然回首,烏色的廊棚,紅紅的燈籠,倒映在河水中,更顯得如詩如畫,在這樣的環境中與一座飛梁畫棟的古戲台相遇一點也不突兀。

古戲台在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野開闊,而且景色優美。這石基翹角的古戲台是古代專供演出的一種室外舞台,始於唐代中期,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幾經變更,到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台」一名才正式出現。楓涇古戲台原來建在城隍廟廣場上,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同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雲集楓涇,古戲台台上台下都十分熱鬧。

現在的古戲台當然是重建的,卻也修舊如舊,古韻猶存。當我們走過古戲台時,正趕上演出,唱的是崑曲《牡丹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台上是真真假假的生死戀,台下是太平盛世,歲月靜好。我們穿梭遊走在古巷幽弄,聽着槳聲欸乃,不知今夕是何年……

[1]

作者簡介

朱峨眉,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