鬩神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鬩神星 |
中文名稱: 鬩神星 外文名稱: Eris 分類: 矮行星、離散盤天體、類冥天體 發現者: 邁克爾·E·布朗、查德·特魯希略 發現時間: 2005年1月5日 |
鬩神星(Eris,小行星編號136199,鬩讀xì)是太陽系中已知質量最大,體積第二大的矮行星。2005年1月,由邁克爾·E·布朗(Mike Brown)領導的帕洛瑪山天文台團隊發現了鬩神星,並在之後進行了驗證。 2006年9月,它以希臘-羅馬神話中代表紛爭與不和的女神命名。鬩神星是直接繞太陽公轉的天體中質量第九大的,是太陽系中質量第十六大的天體(包括衛星),也是航天器尚未訪問的最大物體。
在2010年對鬩神星恆星掩星的觀測顯示,其直徑為2326±12千米(1445±7英里), 略微小於冥王星。 2015年7月,冥王星被新視野號測量為2377±4千米(1477±2英里)。 鬩神星的質量是地球的0.27%,是冥王星質量的127%。
鬩神星是外海王星天體(TNO),也是高偏心率的離散盤天體(SDO),有一顆較大的衛星鬩衛一(Dysnomia)。 2016年2月,它與太陽的距離為96.3天文單位(144.1億千米), 約為冥王星的三倍。除了一些長周期彗星,直到2018年12月17日發現2018 VG18(Farout)後,鬩神星和鬩衛一是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已知自然天體。
由於鬩神星當時估計比冥王星大,所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初將其描述為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鬩神星以及其他類似天體的發現,促使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首次定義了"行星"一詞。根據2006年8月24日批准的定義,與冥王星、穀神星、妊神星和鳥神星 一起,鬩神星被歸類為矮行星,太陽系中的已知行星數量因此減少到了8個,與1930年冥王星被發現之前的情況相同。[1]
命名來源
鬩神星以希臘女神厄里斯(英文Eris,希臘文Ἔρις)的名字命名,她是衝突和不和的化身。 該名稱由加州理工學院團隊於2006年9月6日提出,並於2006年9月13日被宣布, 經歷了一段不尋常的漫長時期後,該對象被臨時名稱2003 UB313所獲,並由該名稱自動授予。國際天文聯合會根據小行星的命名協議。Eris有兩個相互競爭的發音,帶有長音e或短音e,類似於單詞Era有兩個相互競爭的發音。 女神的古典英語發音是/ ˈɪərɪs /,帶有長e。 但是,布朗和他的學生 使用/ ˈɛrɪs /,並帶有雙音節鬆弛和簡短的e 。 希臘語和拉丁語斜向詞幹的名稱為Erid-, 如在意大利Eride和俄語ЭридаErida中所見,因此英語中的形容詞為Eridian /ɛˈrɪdiən/。
齊娜
由於不確定該天體是行星還是小行星,因為對這些不同類別的物體採用了不同的命名程序, 關於該天體命名必須等到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決定之後。 結果,有一段時間該天象被公眾廣泛的稱為齊娜(Xena)。Xena是發現團隊內部使用的非正式名稱,靈感來自電視連續劇《戰士公主西娜》(Xena: Warrior Princess)的主人公。據報道,發現小組早就預定了暱稱Xena,用於他們發現的第一個比冥王星大的天體。
根據布朗的說法"我們選擇這個名稱是因為Xena以X(行星X)開頭,聽起來像是神話"好的,也許是電視中的神話,但冥王星也是以卡通人物布魯託命名的,對嗎。"我們一直在努力爭取更多女性神靈(例如Sedna就真的用於一顆外海王星天體的命名)。另外,當時電視節目仍在播放中,我們沒花多長時間搜索名字。"
"我們假設正式命名很快就會出現,但進程陷入了停頓。",邁克爾·布朗在接受採訪時說:
一位叫Ken Chang記者 從《紐約時報》打電話給我,他碰巧是我大學時的一個朋友,[我]對他的警惕性要比對普通新聞界少一些。他問我:"你們預測會起什麼名字。"我說:"嗯,我不會告訴你。"他說:"好吧,當你們只是在彼此之間聊天時,你們怎麼稱呼它。" ...據我所記得,這是我僅有的一次在媒體上告訴別人,然後到處都是,這讓我感到有些難過,我有點喜歡這個名字。
官方命名
根據科學作家戈弗特·席林(Govert Schilling)的說法,布朗最初想將其命名為Lila,一個在印度神話中將宇宙描述為婆羅門遊戲結果的概念。 這個名字與布朗剛出生女兒的名字"利拉"(Lilah)非常相似。布朗謹記在大眾正式接受他提出的名字之前不要公開。他一年前曾公布Sedna的命名,受到了嚴厲批評。但是,除了違反協議外,沒有人對Sedna的名字提出異議,也沒有建議對Sedna使用任何競爭性名稱。
他將個人發現的網址列為/〜mbrown / planetlila,宣布這一發現。在有關妊神星的發現爭議之後,他陷入了混亂,卻忘記了對其進行更改。他並沒有不必要地激怒他的其他天文學家,只是說該網頁是為他的女兒命名的,並刪除了Lila。
布朗還推測冥王神的妻子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會是這個天體的好名字。 這個名字曾在科幻小說中使用過幾次, 並在《新科學家》雜誌主持的投票下輕而易舉地贏得了公眾的歡迎("Xena"儘管只是個暱稱,但排名第四)。一旦該物體被歸類為矮行星,這個命名將是不可能的,因為399號小行星已經使用了Persephone這個名字。
解決爭端後,發現小組於2006年9月6日提出了厄里斯(Eris)的建議。2006年9月13日,該名稱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為正式名稱。 布朗認為,因為該物體已經被認為是行星很久了,所以它應像其他行星一樣,得自希臘或羅馬神話。小行星名稱占用了絕大多數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名字。布朗形容他最喜歡的女神厄里斯的名字幸運地沒有被使用過。 布朗在2006年說:"厄里斯在人們之間引起爭執,引起了紛爭和不和,正如這個天體所做的一樣。"
中文命名
發現之初,中文的名稱頗為紛亂,有採用音譯者,亦有意譯者,莫衷一是。2007年6月16日,在揚州召開的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名詞委委員、台灣同仁和特約代表共21人,鑑於發現矮行星Eris影響太陽系的行星分類與定義,經過大家充分的意見表達與溝通後,以兩階段投票表決的形式敲定了中文採用意譯,譯名為"鬩神星";同時將其衛星Dysnomia定名為"鬩衛一"。
"鬩神星"這個名字,是取自水木社區BBS中,網友littledrunk於2006年9月19日發表的文章。
鬩,xì ,音"隙、細",不和,爭吵的意思。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們雖然在家裡爭吵,但能一致抵禦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詩經·小雅·常棣》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
鬩,恆訟也。--《說文》
兄弟讒鬩。--《國語·周語》
參考來源
- ↑ 鬩神星,躲在太陽系最角落的星球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