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筋膜張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闊筋膜張肌 |
位於大腿上部前外側,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在闊筋膜的兩層之間,向下移行為髂脛束,止於脛骨外側髁。 作用:緊張闊筋膜並屈大腿。
臨床意義:由於闊筋膜張肌位置表淺,有恆定的血管神經分布,竊取後有臀肌等代償,對功能影響不大,是臨床常選用的肌皮瓣或骼脛束瓣的供體。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闊筋膜張肌
- 外文名:tensor fasciae latae
- 位置:位於大腿上部前外側
- 作用:張闊筋膜並屈髖關節
闊筋膜張肌游離肌皮瓣血管的研究
1.闊筋膜張肌肌皮瓣內的血液主要由旋股外側動脈升支供應(占76.74%)。其次是升支和橫支共同分布占23.26%。在多數情況下可採用升支作為肌皮瓣移植的血管蒂,少數可採用橫支。
2.旋股外側動脈的體表投影,從骼前上棘向下垂直引線平均長為96.5毫米,由此點水平向內平均49.2毫米處,可作為術中尋找旋股外側動脈起點的體表標誌。
3.依據旋股外側動脈分支的起始情況,將其分為四個類型,在43例中I型32例(占74.42%);11型3例(占6.95%);111型和IV型分別為7例(占16.28%)和1例(占2.33%)。
4.旋股外側動脈在闊筋膜張肌內的分布:該肌主要由升支供應,它分為上、下行支,其上行支短,下行支稍粗而長,穿肌束後,復又分支至皮下組織和皮膚,形成豐富的吻合。皮瓣移植時,可保留下行支,對整容極為有利。
5.升支的終末部和闊筋膜張肌內側面所形成的升支肌夾角平均為6.5度,變動在44~112度之間。手術中血管吻合時,應保持供區的原來角度,以利於移植後肌皮瓣的成活。
帶闊筋膜張肌蒂髂骨移植治療術
肌蒂骨瓣加螺紋釘內固定術的方法主要適合年齡偏小,不穩定型新鮮及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的治療。現各種方法應用甚多,而帶闊筋膜張肌蒂骨瓣臨床報道較少。
本組病例經改良的Smith-Petersen切口具有操作簡便,鑿取骨瓣方便,在同一切口中完成整個手術操作等優點。肌骨瓣血供恆定確切,解剖證實闊筋膜張肌的血供主要是旋股外側動脈升、橫、降支供應,而升支通過肌肉的起點進入髂嵴。本組術中大多數髂骨斷面可見明顯滲血,闊筋膜張肌在髖和下肢活動、穩定中僅起輔助作用。鑿取、轉移對下肢負重沒有明顯的影響。由於以上三點,而使本手術方法得以推廣使用。
高骨折癒合率降低股骨頭缺血壞死和晚期股骨頭負重區塌陷的發生率。由於股骨頭血供的特殊性,骨折時易使主要供血來源阻斷,而影響骨折癒合,且存有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塌陷的可能。尤其在不穩定型及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中,往往因粉碎骨折造成頸部空虛失去支撐,股骨頭旋轉傾斜,使骨折及內固定不穩定。
鑑於上述兩個不利於治療的因素,採用闊筋膜張肌蒂骨瓣移植的方法,可填充股骨頸部的骨缺損,增加骨折端的穩定性,又可增加股骨頭的血運,並取得優良結果。經本組療效證實,用闊筋膜張肌蒂骨瓣移植的方法,對於不穩定型、陳舊性、年齡偏小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可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法。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術中要了解供應該肌的血管束走行,避免損傷而影響起點和髂骨內的血流量。在轉位時防止牽拉和扭曲而引起血管的痙攣栓塞。操作要輕柔。(2)轉位骨瓣固定牢固與否是本手術的關鍵。術中常用上位螺紋釘對骨瓣進行旋緊嵌壓和將骨瓣蒂筋膜束與關節囊縫合而阻斷該肌生物力學的傳導牽拉。術中認為骨瓣固定確切,術後就應儘早在牽引下進行患肢的功能鍛煉。(3)術後棄拐肢體完全負重,認為以骨折癒合1年為妥。[1]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