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約翰·布特南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2日) |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約翰·布特南特 | |
---|---|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約翰·布特南特 | |
原文名 | 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德语) |
出生 |
德國不來梅港 | 1903年3月24日
逝世 | 1995年1月18日 | (91歲)
國籍 | 德國 |
職業 | 化學家 |
知名於 | 193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約翰·布特南特 (德語: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1903年3月24日-1995年1月18日)德國化學家,研究荷爾蒙的著名學者,193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個人生平
1903年3月24日出生於德國不來梅港。
中學畢業後進入哥廷根大學化學系。1927年畢業後,進入溫道斯研究所,直到1933年。
他是研究荷爾蒙的著名學者。曾先後發現並提煉出純結晶雌素酮、雄素酮和孕酮。在性荷爾蒙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發現,既為人類生命現象的解釋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根據,還為醫學的臨床應用和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荷爾蒙是激素的英文名字。激素是內分泌腺分泌的物質,它直接分布血液到全身,對肌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它的發現對於研究生物的繁衍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936年,他離開但這澤研究所回到德國,受聘到柏林威廉皇家生物化學研究所擔任所長。
1956年,就任慕尼黑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
1960年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協會主席。儘管他的職務幾經升遷變化,但他始終未放棄對激素的研究。由於他在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於193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1]
1995年1月18日逝世。
參考資料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