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蜀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附 蜀漆 |
【出處】《本經》
【拼音名】Shǔ Qī
【別名】雞屎草、鴨屎草(《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的嫩枝葉。夏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常山條。
【生境分布】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南。此外,湖北、廣西亦產。
【性狀】乾燥嫩枝,圓柱形,細弱,葉多皺縮,枯褐色或棕綠色,完整的葉橢圓形、廣披針形或長方狀倒卵形,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光滑無毛。體輕而薄,質脆易碎。嗅之有特殊的悶氣,味微苦。
以無者梗、葉大不破碎,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參見常山條。
【性味】
苦辛,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微溫,有毒。
③《藥性論》:味苦,有小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除痰,截瘧,消癥瘕積聚。
①《本經》: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
②《別錄》: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
③《藥性論》:主治瘴瘧多時不瘥,去寒熱瘧。治溫瘧寒熱。
④張元素:破血,導膽邪。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研末。
【注意】
凡正氣虛弱,久病體弱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栝樓為之使。惡貫眾。
②《藥性論》:不可多進,令人吐逆。畏橐吾。
③《四聲本草》:桔梗為之使。
④《得配本草》:胃虛,老幼虛弱,二者忌用。忌蔥茗。
【附方】
①治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金匱要略》蜀漆散)
②治小兒暴驚,卒死中惡:蜀漆(炒)二錢,左顧牡蠣一錢二分。漿水煎服,當吐痰而愈。(《綱目》千金湯)
【各家論述】
①《本經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經》治瘧,及咳逆寒熱,積聚蠱毒,功效與之相類。
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氣升散,其性飛騰,能開陰伏之氣,能劫蓄結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瘧。甘草拌蒸。生用性升,炒炭稍緩。
③《藥征續編》:凡仲景之治動也,共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動,則以牡蠣治之;有臍下之動,則以龍骨治之;有胸腹臍下之動劇,則以蜀漆治之。此為仲景治動之三活法矣。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蠣者,或有配之龍骨者,或有配之龍骨、牡蠣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論不載此法者,蓋屬脫誤,故晉、唐以來,無有知蜀漆之功者。
④《本經疏證》:凡藥非鱗介飛走,未有雲氣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則可見其氣之惡劣異於他草木矣。
【摘錄】《*辭典》[1]
目錄
參考文獻
- ↑ 中藥蜀漆的功效與作用,鄉間郎中, 201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