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紅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紅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陳紅民山東泰安人。歷史學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1]蔣介石與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2]、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導師(2006年起)、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2010年起)。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98年),博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2000年),"南京中華民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97年被列入江蘇省"三三三跨世紀學科帶頭人"計劃,2004年繼續列入。浙江省社科"十一五"規劃專家組成員。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現為國家社科基金學科專家組成員。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山東泰安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學位/學歷----博士

專業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蔣介石研究、當代台灣史

主講課程

中國近現代人物研究、中華民國史(以上本科生);1930年代中國政治專題、中華民國史研究專題、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以上碩士、博士生)。

研究項目

在研課題

1、"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國農社科重大項目)

2、"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專題研究"(橫向課題)

3、"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教育部課題)

已經結題項目

1、"抗日戰爭史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項目(1994年)

2、"國民政府立法院之研究",國家社科青年項目(1996年)

3、"日偽在華東地區的統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2000年)

4、"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的編輯整理,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委託項目(2002)。

5、"中華民國史研究"之子項目"國民政府五院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攻關項目(2003年)。

6、"中日共同研究江南100年",日本學術振興會項目(2006年)。

7、"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整理與出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1AZS001。(2015年4月23日以"免予鑑定"結項)

8、"國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後期資助課題,課題編號: 11HQLS03

主要貢獻

陳紅民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史、中華民國史與當代台灣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出版《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蔣介石的後半生》等相關領域的論著、譯著20餘部(含合著),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九一八以後的胡漢民》、《晚清外交的另一種困境》等論文90餘篇,獲得海內外同行較高的評價,尤其是在胡漢民研究及其資料的整理方面的工作,更受到學界的好評,受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委託輯注的《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哈佛燕京圖書館學術叢刊第四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後,《人民日報》曾給予報道。指導本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及外國訪問學者多名。多次承擔、參加國家社科與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也數次獲省部級表彰。20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大陸地區唯一的註冊會員。美國哈佛一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6-97,2002)、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訪問學者(2004-05)、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訪問學人(1995、2004)。先後去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奧地利、新加坡及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進行學術訪問與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海外學術單位講學20餘次。擔任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歷史命題組成員數年。

教學課程

本科生

中國近現代人物研究。

碩博生

中華民國史研究專題、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國歷史專題、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等。

研究成果

著作

(1)《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合著,張憲文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台灣三十年:1949-1979》(合著,茅家琦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胡漢民評傳》(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4)《80年代的台灣》(合著,茅家琦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流產的革命: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合作譯作),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陳紅民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6)《台灣政壇風雲》,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7)《碧血獻中華----宋教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8)《胡漢民》(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9)《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合作譯作),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10)《抗日戰爭史》,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

(11)《蔣介石全傳》(合著,張憲文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今日台灣》,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13)《中國復興樞紐》(合著,劉大年主編),北京出版社1997年;

(14)《台灣風雲》(蔣家王朝第二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15)《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副主編)。

(16)《中國抗日戰爭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副主編)。

(17)《辛亥革命目擊記--〈大陸報〉特派員的現場報道》(譯校),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18)《1933:躁動的大地》(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19)《中華民國史研究新論》,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3年(主編)。

(20)《函電里的人際關係與政治》,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3年。

(21)《人文社會科學十萬個為什麼·歷史學分冊》(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2)《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哈佛燕京圖書館學術叢刊第四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輯注)

(23)《中華民國史》(四卷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參著)。

(24)《德國與中華民國》([美]柯偉林著,合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88,298-312。

(25)《朱培德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

(26)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簡史》第五章"民國時期的考試(1912-194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95-224頁。

(27)《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兩主編之一),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版。

(28)《蔣介石的後半生》(合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9)《親歷中國革命》(合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版。200千字。

(30)《中外學者論蔣介石--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580千字。

(31)《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與陳謙平聯合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598千字。

(32)《浙大史學精粹:中國近現代史卷》(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05千字,(自己有45千字)。

(33)《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胡漢民卷》(陳紅民方勇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版,560萬字。

(34)《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哈佛燕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第九種)(24冊,陳紅民傅敏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

(35)《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與裴宜理共同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

(36)《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5輯(張俊義、陳紅民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1月。

(37)《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6輯(陳紅民、張俊義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0月。

(38)《蔣介石筆下的史實與人物》,【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7月。

(39)《南京國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40)《細品蔣介石》,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陳紅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41)《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7輯(張俊義、陳紅民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9月。

論文

(1)《關於"新國民黨"的考證》,《南京大學學報(研究生專刊)》,1985年;

(2)《九一八事變後的胡漢民》,《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

(3)《胡漢民活動年表(1931-1936年)》(上、下),《民國檔案》1986年第1期、第2期;

(4)《關於胡漢民與孫中山關係的幾個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5)《胡漢民與汪精衛》,《革命史資料》第7期;

(6)《近代歷史人物研究瑣談》,《革命史資料》第10期;

(7)《胡漢民被囚湯山的由來》,《民國春秋》1988年第6期;

(8)《台灣"外交"制衡因素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5期;

(9)《抗戰時期蘇北蘇中根據地財政經濟簡述》,《江蘇經濟》1991年第8期;

(10)《華中解放區財政經濟概述》,《江蘇經濟》1991年第10期;

(11)《胡漢民的個性特徵對其政治生涯的影響》,《江海學刊》1991年第6期;

(12)《國民黨的外國模式:胡漢民的評論》(譯文),載《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檔案出版社1991年。

(13)《良好的願望 苦澀的結果--辛亥革命的歷史考察》,《民國檔案》1992年第3期;

(14)《台灣共產黨歷史補遺》,《南京黨史》1992年第4期;

(15)《略論辛亥革命及其結局的歷史必然性》,載《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金門炮戰揭秘》,《南京黨史》1993年第1期;

(17)《台灣的中共黨史研究》,《南京黨史》1993年第2期;

(18)《從長沙附近的作戰看抗戰相持階段的幾個特點》,《民國研究》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9)《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0)《不可戰勝的中國人民--侵華日軍的"疲勞轟炸"》,《江蘇歷史檔案》,1995年第2期;

(21)《民國史研究新趨勢的檢閱》,《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2)《蔣介石與希特勒關係論》,《史學月刊》1996年第4期;

(23)《抗日戰爭時期的驛運事業》,《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第1期;

(24)《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動員能力之比較》,(香港)《二十一世紀》1997年2月號;

(25)《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介紹》,(台灣)《近代中國》第121期(1997年)

(26)《剛正不屈的胡漢民》,載《民國著名人物傳》第一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27)《柯偉林教授談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民國研究》第5輯,《南京大學學報特輯》(1998年);

(28)《The Hu Hanmin Correspondence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 Vol.XXIV, No.1 ( November 1998 );

(29)《胡漢民要"左右逢源"》,《民國春秋》1999年第1期;

(30)《從檔案看三十年代"新國民黨"在上海的活動》,《檔案與史學》1999年第2期;

(31)《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的價值芻議》,《檔案與史學》1999年第5期;

(32)《九一八事變後南京關於對日絕交的討論》,《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33)《在朝與在野:1932-36年胡漢民與蔣介石之關係》,(香港)《二十一世紀》2000年2月號;

(34)《五十年來我黨的對台政策》,《南京黨史》,2000年3月(總第83期);

(35)《國民政府第一、二屆立法委員組成分析》,《民國檔案》,2000年第2期;

(36)《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的價值》,載《世紀之交的中國與美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7)《胡漢民替兄求醫》,《民國春秋》2000年第6期;

(38) 《Traditional Responses to Modern War: The Nationalist Post-Stage System and the Communist Great Production Movement》,《China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5》,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2001.P.189-204

(39)《第四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84-188頁;

(40)《朱培德將軍生平事略》,《檔案與史學》,2001年第1期,第50-52頁;

(41)《從"自傳"看陳獨秀的個性及對其政治生涯的影響》,《南京黨史》,2001年第3期;

(42)《兩廣與福建事變關係述論》,《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210-229頁;

(43)《一個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實地觀察與感受》,《老照片》第20輯(2001年12月),第33-50頁;同時載《南京黨史》2001年第5期;

(44)《爭鬥豈止於國內:1931-36年間胡漢民與兩廣對海外華僑的爭取》,載《史學的傳承》,(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9月,第137-162頁;

(45) 《Chiang Kai-Shek and Hitler: an Exchange of Correspondence》,Annali di Ca'Foscari, Estratto XL,3,2001(Serie Orietal 32),P.281-291;

(46)《辛亥革命與中國現代代道路--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民國研究》第六輯(2001年)。

(47)《胡漢民與張學良關係述論:1931-1936》,《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總200期),;

(48)《蔣介石的權力之路》,載《漫畫中的歷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1月;

(49)《"新國民黨"在海外的活動:1932-1936年》,《民國檔案》2002年第1期,第64-73頁;

(50)《驚人一幕:張學良與西南反蔣派搞聯盟》,《世紀》2002年第3期;

(51)《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所用人物代號解讀》,《東南文化》2002年第3期,第70-76頁。

(52)《五十年來大陸對台灣政策考察》,(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論文集》(2001年5月)。

(53)《"第二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胡漢民》,載《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民國檔案雜誌社2002年4月,第299-308頁。

(54)《"抗日反蔣"與"聯日制蔣"--胡漢民與兩廣的"抗日"口號與實踐(1932-1936)》,《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第3期,第201-221頁。

(55)《周邊の存在の國民黨內派閥鬥爭に對する影響--胡漢民の政治主張を中心とする研究(1931-1936)》載《周邊から見た20世紀中國》,(日本)中國書店,2002年12月,第143-160頁。

(56)《胡漢民的人際網絡(1932-36)--以"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為中心的研究》,載《中華民國史研究新論:政治·中外關係·人物》,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3年。

(57)《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張學良、趙一荻文件與口述資料"》,《民國檔案》2003年第3期,第133-135頁。

(58)《略論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的軍事戰略--以南嶽軍事會議和長沙會戰為中心的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第105-114頁。

(59)《從"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看"新國民黨"在北方的活動(1932-1936)》,《安徽史學》2003年第6期,第34-40頁。

(60)《東亞研究的意義:中華民國史歷史之意義--中國學者的感想》,《歷史學研究》2003年第9期,日本青木書店出版,第25-28頁。

(61)《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書評),《中國學術》,2004年第2輯(總第18輯),商務印書館。

(62)《解讀抗日戰爭時期張學良的往來信件》,《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2期,第197-217頁。

(63)《國民革命時期中共之宣傳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嚮導》為中心》,《安徽史學》2005年第4期,第63-70頁。

(64)《胡漢民資料的典藏刊布及其學術研究》,台灣《近代中國》第161輯(2005年6月),第173-186頁。

(65)《抗日戰爭時期立法院的立法工作述論》(合作),《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86-92頁。

(66)《"約法之爭"的兩個問題》,《安徽史學》2006年第3期,第107-110頁。

(67)《韓國檔案中有關民國時期中韓關係的史料》,(韓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第27輯,第163-170頁。

(68)Critique and Examination of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Modern History as described in Japanese and Basic Direc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Korea),P.98-P.119,Chen Hong Min。

(69)《傳統軍人的現代轉變--《朱培德傳》序言》,《江蘇文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3-36頁。

(70)《蔣介石與"約法之爭"》,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1930年代的中國(上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第19-34頁。

(71)《〈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秘書王養沖教授訪談錄〉補正--兼談如何提高"口述歷史"的史料價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773-776頁。

(72)《朱培德與滇軍》,《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127-132頁。

(73)《胡漢民·西南政權與廣東實力派(1932-1936)》,《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第19-27頁。

(74)《〈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中的一則錯誤》,《史學月刊》2007年第2期,第134-136頁。

(75)《韓國檔案中有關民國時期中韓關係的史料》,《民國檔案》2007年第2期,第129-135頁。

(76)《朱培德與抗戰準備》(與肖如平合作),《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3期,第158-180頁。

(77)《矛盾の聯合體:胡漢民·西南政權と廣東實力派(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載松浦正孝編著:《昭和·アジ主義の實像:帝國日本と台灣"南洋"·南支那》,ミネヴア書屋2007年12月,第78-99頁。

(78)《晚清外交的另一種困境:以1887年朝鮮遣使事件為中心的研究》,《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9-131頁。

(79)《抗日戰爭時期立法院的調整》(與陳書梅合作),《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130-136頁。

(80)《民國時期發生在朝鮮的教科書事件》,《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106-113頁。

(81)《"以人為本"書寫行業史的新成果--《新式交通與社會變遷:以民國浙江為中心》評介》,《民國檔案》,2008年第3期,第137-139頁。

(82)《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與傅敏合),《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4 期,第204-216頁。

(83)《衝突與折衷:國民黨五全大會延期召開原因探討》(與張玲、郭昌文合),《民國檔案》,2009年第1期,第93-99頁。(注:此論文同時刊於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第162-172頁)

(84)《汪偽政權の立法院初步的分析》(與陳書梅合),(日本)《中國21》,2009年5月號(第31卷),第217-230頁。

(85)《胡漢民與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關係之探討》,(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1期(2009年5月),第97-113頁。

(86)《大陸中國の民國史研究》,載《現代中國と歷史學》(《20世紀中國史》第4卷),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10月版,第25-42頁。

(87)《從"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看"新國民黨"在北方的活動(1932-1936)》,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科院2008年1月版。第176-191頁。

(88)《解讀張學良與宋美齡的幾封信》,載《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版。第341-349頁。

(89)《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地區的民國史研究》,《安徽史學》2010年第1期,第118-125頁。

(90)《蔣介石1950年在台灣之"復職"研究》(與傅敏合),《江海學刊》2010年第3期,第154-163頁。

(91)《從最後的日記看蔣介石晚年心態》(上、下),《南方都市報》,2010年5月11日、13日,歷史版。

(92)《蔣介石遺囑知多少》,《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48-152頁。

(93)《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の教科書問題》,載《近代中國·教科書と日本》,日本研文出版,2010年7月,第394-415頁。

(94)《朝鮮總督府文書にみられる近代中朝關係》載《中國·朝鮮における:租界の歷史と建築遺產》(大里浩秋、貴志俊彥、孫安石編著),日本御茶の水書房,2010年3月,第134-第187頁。

(95)《抗戰期間竺可楨主持浙大的一個側面:解讀竺可楨與朱家驊的幾封往來函件》,《晉陽學刊》2010年第5期,第94-第99頁。

(96)《竺可楨與朱家驊來往信件》,《浙江大學館藏檔案》,2010年,第2-第6頁。

(97)《相異何其大--台灣時代蔣介石與胡適對彼此間交往的記錄》(與段智峰合),《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8-第33頁。(《華美族研究集刊》Journal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 No.20 紐約天外出版社 New York: Outer Sky Press 2010年8月轉載)

(98)《"民國史觀"與中華民國史新學科體系的構建》,《民國檔案》2011年第1期,第55-61頁。

(99)《蔣介石研究:六十年的學術史的梳理與前瞻》,《學術月刊》2011年第5期,第147-第154頁。

(100)《蔣介石與"彈劾俞鴻鈞案"的處置》,載《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呂芳上主編,下冊),台灣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4月,第659-670頁。

(101)《台灣時期蔣介石與胡適關係補正》,《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第144-第148頁。

(102)《蔣介石遺囑探秘》,《鳳凰周刊》2012第4期(總第425期),第94-96頁。

(103)《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外蒙入會案"》,《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第2期,第123-131頁。

(103)《胡適研究的新史料》,載《紀念胡適先生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耿雲志、宋廣波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第136-144頁。

(104)《新資料與新觀念:蔣介石與抗日戰爭研究述評(2000-2011)》(與曹明臣合),《抗日戰爭研究》2012年第3期,第151-158頁。

(105)《蔣廷黻與夭折的"中國自由黨"(1947-1951)》,《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1期,第63-74頁。

(106)《台灣時期蔣介石與陳誠關係探微(1949-1965)》,《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第4-29頁。

(107)《胡適·蔣介石關係論綱》,載山田辰雄· 松重充浩編著《政治·戰爭·日本》,日本東方書店,2013年3月,第313-第336頁。

(108)《傳媒眼中的蔣介石第一次下野與復職:以《<大公報>的報道與評論為中心》(與曹明臣合),《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6期,第71-78頁。同時刊於《政治精英與近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杭州師大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109)《合作中的波折--1960年前後蔣介石與陳誠關係之研究》,載《近代國家的轉型》,台北"國史館",第987-1012頁。

(110)《蔣介石與胡適關係之再思考》,載《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1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2013年,第625-646頁。

(111)《蔣介石與"李聞慘案"的善後處置》(與王叢叢合),《民國檔案》2013年第4期,第124-127頁。

(112)《政權交替之際的知識分子:以蔣廷黻籌組"中國自由黨"為中心》,載《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273-300頁。

(113)《抗戰期間蔣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述論》(與羅樹麗),《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4期,第47-第59頁。

《胡適與蔣介石研究論綱》,載吳景平主編:《民國人物的再研究與再評價》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第148-161頁。

(114)主持《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筆談,有"主持人語"與"蔣介石研究:做什麼?怎麼做"二篇,《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76-178頁。

(115)《讓學生說話--"近現代中國人物研究"兩次辯論課設計》(與鍾健合),《復旦通識教育》總第11期(2014年3月),第88-98頁。

(116)《白崇禧受嚴密監視的晚年》,載《中國國家歷史》(壹),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61-70頁。

(117)《張憲文教授與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洪銀興、陳紅民等),王育濟主編《中國歷史評論》(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第188-202頁。

(118)《什麼是好的歷史研究:以蔣介石研究的三個面向為例》,澳門大學《南國學術》2014年第2期,第114-117頁。

(119)《從"轉向革命"到"被革命"》(與潘建華合作)《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4期,第113-121頁。

(120)《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選之往來函件》(與段智峰合作選輯),《民國檔案》2014年第3期,第46-53頁。

(121)《風雲歷歷:哈佛大學典藏"蔣廷黻資料"的史學價值》,《中國歷史評論》第五輯,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第1-47頁。

(122)《1962年蔣介石對"外蒙入會案"決策之研究》(與傅敏合),載《東西文化與外交方略比較(實踐篇)》(主編魏楚雄、陳奉林),澳門大學2014年11月。第163-180頁。

(123)《台灣當局對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的反應:以"蔣廷黻資料"與《蔣介石日記》為中心》,《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第1期,第90-98頁。

(124)《《蔣介石日記》中的"約法之爭"》,《史學月刊》2015年第4期,第130-133頁。

(125)《"蔣廷黻資料"中的"中國自由黨"》,《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00-105頁。

(126)《民國時期意大利與中國關係的新檔案--以<陳公博訪意報告書>為例》,《安徽史學》2015年第1期,第41-49頁。

(127)從《陳誠日記》看台灣時期陳誠與蔣介石的關係》,《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63-74頁。

(128)《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為組建中國自由黨與胡適等人往來函件》,《民國檔案》2015年第3期,第39-46頁。

(129)《政治判斷與抉擇:蔣介石與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前後》,《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 期,第177-188頁。

(130)《毛澤東、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前後的判斷與抉擇》,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9月版。第182-204頁。

(131)《政治判斷與抉擇:蔣介石與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前後》,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1:戰與和》,國史館,2015年12月,第275-298頁。

(132)《蔣介石的接班人計劃》,載《中國國家歷史(叄)》,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96-102頁。

(133)《抗日戰爭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8月21日。

(134)《陳誠日記:國民黨軍的"圍剿"因何失敗》(與徐亮合),《同舟共進》,2016年第2期。第75-79頁。

(135)《蔣介石與1937年的國府遷都》(與潘建華合),《世紀》2015年第4期。第12-15頁

(136)《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雲南布局何以崩坍》(與周麗莉合),《縱橫》,2015年第12期,第53-56頁。

(137)《"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構想》,《民國檔案》,2016年第2期,第140-143頁。

(138)《回到蔣介石:"蔣介石資料資料庫"建設構想》,載李又寧主編《世界歷史中的孫中山、蔣中正與宋美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New York: Outer Sky Press),2016年5月,第238-247頁。

(139)《蔣介石與1934年浙江旱災救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與肖依依合),2016年第6期,第87-第100頁。

(140)《從<蔣介石日記>看其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蘇區研究》,2016年第6期,第,第10-第19頁。《新華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第60-64頁。

(141)《中國大陸地區蔣介石研究的新趨勢》,《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 期。

(14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Chen Cheng in Taiwan as Appears from Chen Cheng's Diary.Edited By Laura De Giorgi and Guido Samarani. P.37-74, Edizioni Ca.Foscari-Digital Publishing, 2017

(143)《"藍皮書"《蔣介石言論集》解讀》(與周維煦合),《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7輯(張俊義、陳紅民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9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