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鼓應 | |
---|---|
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 | |
出生 |
1935年 福建省長汀縣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陳鼓應,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1956~1963年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畢業後,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北京大學等,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1]。
目錄
人物經歷
台中二中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 (未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 (未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1960年考取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師從殷海光、方東美。1963年獲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學位。後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講師、台灣大學副教授。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常常批評時政,主張應在校內設立民主牆並鼓勵學生運動,引發台灣當局注意。1972年任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員。1973年,因為當局的壓力,被調動職務,並自此潛心研究老莊思想,陸續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老莊相關研究叢書;1974年被台大不續聘。1978年後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哲學。
陳鼓應在被台大不續聘一段時間,投入"黨外"運動;之後陳鼓應又與陳婉真分別參與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發表《告中國國民黨宣言》,而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79年在台灣創辦《鼓聲》雜誌,任發行人。之後,陳鼓應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擔任研究員,1984年前往北京大學擔任哲學系教授,講授老莊哲學。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陳鼓應回到台大任教。退休後亦在台大哲學系及文化大學兼課。2003年起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講《道家思想研究》科目。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文化大學專任教授。從2010年起至今在北京大學教授研究生課程。
是保釣人士和中國統一促進人士。
1949年隨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後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1973年,因參與台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表時論,被當局解聘,引發了長達兩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學系事件"。1979年離台赴美,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研究員,1984年到北京大學任職。1997年,台灣大學為其平反,他再次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後亦在台大哲學系及文化大學兼課。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
學歷:
台中二中 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 (未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 (未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
主講課程
2003年起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講《道家思想研究》科目。
主要貢獻
他撰寫的《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餘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
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幹說",影響日益廣泛。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著有:《道家的人文精神》《悲劇哲學家尼采》《存在主義》《尼采新論》《莊子哲學》《老子註譯及評介》《老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詮釋》《耶穌畫像》及《周易注釋與研究》(與趙建偉合著)、《道家易學建構》《管子四篇詮釋》等。
同時,陳鼓應對台灣詩人余光中的批判性評論文章有《陳鼓應三評余光中》,亦藉此系列文章聲名大振。
獲獎記錄
《道家的人文精神》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子部學獎"[2]。
視頻
陳鼓應:道家文化的多元化不能以自我為中心2016年5月14日發布
周師至善堂。陳鼓應 2017年3月14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要聞】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陳鼓應一行到陽平鎮調研 ,搜狐, 2019-06-17
- ↑ 陳鼓應:與經典對話的時代意義 ,百度, 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