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鼎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9年9月2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2日) |
陶鼎來 | |
---|---|
| |
出生 |
1920年10月20日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湖北黃岡縣 |
母校 | 西南聯合大學 |
職業 | 農業工程學家、社會活動家 |
研究領域 | 農業工程類綜合學科和事業 |
陶鼎來,農業工程學家、社會活動家,他致力於我國農業工程類綜合學科和事業的發展,參與倡導和組建農業機械化、農業工程的科學研究機構;倡導並主持運籌學、區域規劃、系統工程在農業上應用的科學研究,進行了開拓性工作,爭取並主持了世界銀行支持的我國第一個大型農業區域開發建設項目,取得卓越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個人簡歷
陶鼎來,農業工程學家。湖北新洲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7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業工程碩士學位。曾任江蘇省農林局農場管理局工程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所長。1962年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主持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研究。後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兼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中國農機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是第三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倡導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於中國農業。曾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開展系統工程方法應用於農業建設規劃的研究。撰有《我國農具和農業機械的歷史發展和現狀》、《試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途徑和步驟》等論文。
人物生平
陶鼎來,1920年10月22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陶勝六鄉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末撥貢,父親陶述曾,是北洋大學土木系畢業的工程師,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陶鼎來自幼隨父親生活於煤礦、鐵路、水利工程現場,生活雖然艱苦,但受到父輩工程師們的影響和薰陶,對工程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3年隨父到河南省開封,初中畢業後,考取河南省水利專科學校,未及畢業就爆發了抗日戰爭。後又隨父到了廣西,1938年畢業於桂林高級中學,以廣西全區高中學生會考第一的成績,被保送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選定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受到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許多名教授特別是劉仙洲的教導和薰陶,對日後選擇人生的道路及所從事的事業都有很大影響。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在綦江電化冶煉廠和昆明中央機器廠從事基層技術工作,直接與工人接觸,受到實事求是和艱苦樸素品質的影響。1945 年參加國民政府教育部公費留學的考試被錄取,1945年5月赴美入明尼蘇達大學農業工程系,攻讀兩年研究生,1947年獲農業工程碩士學位後,又在美國的農場、工廠實習一年。在美學習期間,深感美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一個農民一年間生產的糧食棉花、肉類是中國農民的數百倍,這是他們國力之所在,也是他們人民得以富足的根本原因。而中國當時只知道美國有飛機和小臥車,不知道有強大的農業機械,更不知道美國的農業工程師們對農業作出了多大貢獻,作為留美的農業工程學者應當把這種情況告知國人,並以建設中國的現代化農業為己任,當時即與同學們共同擬訂了回國後的工作計劃,有人願到大學,發展農業工程教育;有人願到工廠,從事農業機械的設計製造;陶鼎來則願到農場,從事現代化農業的生產實踐。於是在美國驅車跑了幾十個州,考察了美國的農業和聞名世界的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工程,於1948年6月回國。
成就及榮譽
推動農業機械化建設
陶鼎來從美國學成歸來就從事了有關農業機械的工作,解放後在華東農林水利部的棉墾訓練班擔任農業機械教師。1950年初華東農林水利部決定在江蘇、山東、安徽建立大型機械化國營農場,他自願到江蘇,經過現場考察,4月份就在灌雲縣地方小農場的基礎上,建立了國營東辛機械化農場,率領棉墾訓練班部分學員和僅有的一小批農業機械,搶在雨季前開墾出大片土地。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根據機械化農業和改良鹽鹼地的要求,對農場進行了規劃,修建了規格化的灌溉排水溝渠。這是我國在華東建設的第一批機械化農場,當年就播種了小麥,第二年便獲得豐收,影響很好。1956年,農業部在北京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陶鼎來在參加赴蘇聯農業技術考察團,考察了蘇聯國營農場、拖拉機站、集體農莊和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機構後,即調到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任農業機械運用修理研究室主任。同年國家制訂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他應邀參加,具體負責農業機械化部分,包括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組織管理等工作。1957年底,參加了由王震將軍率領的赴日本農業技術考察團,重點考察了農業機械的製造和使用情況。當時我國主要學習蘇聯經驗,從蘇聯引進成批大中型農業機械。陶鼎來以為,日本的小型機械更適應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要求,曾向領導部門提出應予重視。建議被農業部採納,並吸取陶鼎來參與引進日本小型農業機械的決策活動,對以後我國小型農業機械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962年,依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同在一個大院內的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與機械工業部的農業機械研究所合併,組建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陶鼎來擔任了副院長,主管農業機械化方面的幾個研究室。在兩所合併時周恩來總理號召從事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要立志於此」,陶鼎來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立志畢生為中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服務。他一直認為中國的農業機械化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因地制宜,並主張要在研究總結並繼承中國傳統農具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農業機械。為此他結合當時在全國開展的工具改革運動,研究了我國農具的發展,並深入華北、東北、西北、南方等不同地區,研究農業機械化問題。經過長期的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於1960年由農業出版社出版了《我國農具和農業機械的歷史發展和現狀》一書,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我國傳統農具的經驗和發展歷史及現狀。1964年在《紅旗》雜誌發表《試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途徑和步驟》。文章集中體現了他關於我國農業機械化系統的學術思想和觀點。論述了農業機械化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及經濟條件;論述了我國的工業基礎和對農業的支援能力,並着重提出:我國農業機械化,必須繼承精耕細作的傳統經驗,有利於提高產量;必須因地制宜,注意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可行性;必須與整個生產水平相適應,只能逐步提高;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必須大、中、小型相結合,要繼承我國的農具遺產,同時引進國外機具進行試驗,走「選、改、創」的道路;還必須根據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步驟:從所有制上看,國營農場先於人民公社;從地區上看,大城市郊區,人多地少的商品糧地區和重要的經濟作物區先於一般地區;在一般地區和人民公社,只能首先着手解決一些關鍵作業的機械化。此文的發表對端正當時對我國農業機械化問題的認識,起了一定的作用。此文還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屍ヅ屍農業》1964年7、8期上發表。
推動農業工程學科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學習蘇聯經驗,我國在70年代前,着重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化,而忽視了作為為農業服務的更為廣義的農業工程,在教學的學科設置上和在工、農業的科研與生產部門,都缺少農業工程這一綜合概念。陶鼎來和其他在國外學習農業工程的學者,在長期實踐中,發現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化固然重要,卻並不是農業工程的全部。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所需要的工程技術,並不單是機械化與水利化所能囊括的,而缺乏農業工程的學科設置,和沒有人從事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教學,不能建立起各種農業工程事業和培養農業工程人才,將對國家農業現代化產生長期不利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這個問題就更突出地擺在國人面前。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前夕,部分參加會議籌備的學者向國家領導人作了反映。當時主持科技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同志採納了意見,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農業工程學的研究和應用。」陶鼎來當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兼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參加了大會,會後邀請有關專家對世界農業工程科技發展情況和趨勢進行調研,結合我國具體條件,起草了農業工程學科發展規劃,建議國家成立農業工程的研究設計機構,並即決定在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內設立農業工程研究室,開展對農村能源和農業環境工程問題的研究。1979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農業部在北京成立了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陶鼎來任院長;當年11月國家科委成立了農業工程學科組,他任副組長;同時成立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他被選為副理事長。此後10年,我國農業工程的科學研究和業務建設從無到有,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共承擔了130 多項研究課題,取得了110項研究成果,其中有70多項成果獲得80多次獎勵;還在全國各地設計了100多個大型畜禽飼養場等農業工程建設項目,其中有一批屬國內先進水平。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已發展為一級學會並成為國際農業工程師學會的團體會員,廣泛開展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對我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推動我國農業發展
陶鼎來雖然熱愛和獻身於國家的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工程事業,但反對「為機械化而機械化」的思想和作法,認為機械化也好,農業工程也好,只應有一個目的,就是解決國家面臨的農業問題,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現代化。隨着他親身參加國家農業建設的實踐,日益發現國家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水利化方向投入很多而效果不佳,關鍵是缺乏明確為農業服務的目的和實行了各部門各自為政互不配套的作法。對於因此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上的浪費,他非常痛心,思索着解決辦法。他認為農業工程是為了建設農業的,而農業建設就應當使一個地區,採用多種不同的科學技術,經過優化設計,取得綜合效益,這正是典型的農業工程任務。1980年前後,他利用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多次組織農業區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的學術討論會,並呼籲把農業區域的治理、開發、建設作為系統工程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1985年5月20日向國家有關領導機關提出了「關於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和開發」的報告,建議我國參考美國的經驗進行農業區域建設。黨和國家領導人萬里、李鵬、錢正英等作了重要指示,建議在三峽、淮河的治理開發中參考。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席位,陶鼎來不顧一些部門的疑慮和反對,積極參與爭取了世界銀行的優惠農業貸款,並從1982年起,主持了我國第一個大型農業區域治理開發項目《華北平原農業項目》,包括山東、河南、安徽三省的9個縣範圍,以300萬畝鹽鹼地綜合治理開發為重點內容,包括農田規劃,開挖排水系統,打井修渠,架設高、低壓電網,平整土地,購買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植樹造林,增施磷肥,改良土壤等多方面相互配套的工程,總投資1.77億美元,其中利用世界銀行貸款0.6億美元,國內配套資金0.39億美元,農民勞務投資0.78億美元。同時他還主持了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支持的《河北省農業發展項目》,包括兩個縣、60萬畝土地的綜合治理開發。經過5年的施工,兩個項目的工程建設任務均已完成,取得成果,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這是他在農業工程和農業區域綜合治理開發上的一次大規模實踐,為我國農業建設積累了經驗,作出了貢獻。
人物簡歷
- 1920年10月20日 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陶勝六鄉。
- 1938年 畢業於廣西省桂林高級中學。
- 1942年 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
- 1945年 考取公費留學美國,1947年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業工程系,獲農業工程學碩士學位。
- 1948年 由美回國,在上海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事業委員會機械農墾管理處工作,從事農業機械配件管理。
- 1949年 上海解放後,在華東農林水利部華東棉墾訓練班任農業機械教師。
- 1950年 任江蘇省國營東辛機械化農場技術副場長,被評為蘇北行署勞動模範和被選為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1954年 任江蘇省農林廳農墾管理局工程師。
- 1956-1962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方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農業機械應用修理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 1962-1978年 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 1978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兼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
- 1979-1986年 任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國家科委農業工程學科組副組長、中國華北平原農業項目辦公室主任及協調員。
- 1963年開始 任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一、二屆副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三、四屆副理事長。
主要論著
- 1 陶鼎來.我國農業和農業機械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 2 陶鼎來.試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途徑和步驟.紅旗,1964(7、8)50-60.
- 3 陶鼎來,華圓柱,屠頤規.人民公社農田作業機器配備方法的研究.農業機械學報,1964(7卷3期)161-177.
- 4 陶鼎來.農業機械化的科學問題.文匯報,1965年2月21日.
- 5 陶鼎來.農業現代化的機械化問題.農業機械學報,1980(11卷1期)116-123.
- 6 陶鼎來,徐錫純.農業工程區劃的理論與實踐.農業工程學報,1985 年(1)19-28.
- 7 陶鼎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農民日報,1986年10月9日.
- 8 陶鼎來.我國農業的技術改造問題.農民日報,1987年3月23日.
- 9 陶鼎來.農業的項目建設與區域建設——兼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方針.農業機械化學報,1987(1)5-10.
- 10 陶鼎來.按照工程項目建設草原,北方草原畜牧工程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5.
- 11 陶鼎來.加強農業建設,開發農業資源.求是,1989(9)35-36.
- 12 陶鼎來.推進農業機械化和工程化.建設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陳俊生主編:建設高等優質高效農業.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44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