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周法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周法尚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周法尚,字德邁,汝南安成人也。法尚少果勁有風概,好讀兵書。

高祖受禪,拜巴州刺史,破三叛蠻於鐵山,復從柱國王誼擊走陳寇。遷衡州總管四州諸軍事,改封譙郡公,邑二千戶。後上幸洛陽,召之,及引見,賜金鈿酒鍾一雙,彩五百段,良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給鼓吹一部。法尚固辭,上曰: 「公有大功於國,特給鼓吹者,欲令公鄉人知朕之寵公也。」固與之。歲餘,轉黃州總管。上降密詔,使經略江南,伺候動靜。及伐陳之役,以行軍總管隸秦孝王,率舟師三萬出於樊口。陳城州刺史熊門超出師拒戰,擊破之,擒超於陣。轉鄂州刺史,尋遷永州總管,安集嶺南,賜縑五百段,良馬五匹,仍給黃州兵三千五百人為帳內。陳定州刺史呂子廓據山洞反,法尚引兵逾嶺,子廓兵眾日散,與千餘人走保岩險,其左右斬之而降。

煬帝嗣位,轉雲州刺史。後三歲,轉定襄太守,進位金紫光祿大夫。明年,黔安夷向思多反,殺將軍鹿願,圍太守蕭造,法尚與將軍李景分路討之。法尚擊思多於清江破之斬首三千級還從討吐谷渾法尚別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於青海遼東之役,以舟師指朝鮮道,會楊玄感反,與將軍宇文述,來護兄等破之。以功進右光祿大夫,賜物九百段。時有齊郡人王薄、孟讓等舉兵為盜,眾十餘萬,保長白山。頻戰,每挫其銳。明年,復臨滄海,在軍疾甚,謂長史崔君肅曰: 「吾再臨滄海,未能利涉,時不我與,將辭人世。立志不果,命也如何!」言畢而終,時年五十九。贈武衛大將軍,諡曰僖。 (節選自《隋書·周法尚傳》 )

譯文

周法尚字德邁,汝南安成人。周法尚小時就果敢勇毅,有氣概,好讀兵書。

高祖受北周禪讓後,授法尚巴州刺史,在鐵山擊破三酶叛蠻,又隨柱國王誼打走陳國的進犯。他升任衡州總管、四州諸軍事,改封為譙郡公,食邑二千戶。後來皇上巡幸洛陽,召他,到引見皇上時,皇上賜他金鈿酒鍾一雙,彩縑五百段,良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給鼓吹一部。法尚堅決推辭,皇上說:「你對國家有大功,特別給你一部鼓吹,是想讓你的鄉親們知道我很寵愛你。」一定要給他。過了一年多,轉任黃州總管。皇上降下密詔,派他籌劃治理江南,守候觀望的動靜。到了伐陳戰爭打響,他以行軍總管身份,隸屬於秦孝王,率水軍三萬出於樊口。陳國城州刺史熊門超出兵拒戰。法尚打敗他們,在陣前活捉了熊門超。轉任鄂州刺史,不久升任永州總管,安撫嶺南。賜他彩縑五百段,良馬五匹,仍給黃州兵三千五百人為其帳內近侍。陳國的定州刺史呂子廓占據山洞謀反,法尚率兵到嶺南,呂子廓的兵眾一天天散去,只和一千多人逃走守險,其左右殺了他而投降。

煬帝繼位後,法尚轉任雲州刺史。三年後,轉任定襄太守,升任金紫光祿大夫。次年,黔安夷向思多造反,殺了將軍鹿願,包圍了太守蕭造。法尚與將軍李景分路討敵。法尚在清江打破向思多軍,斬首三千多級。還京後,跟從隋煬帝征討吐谷渾。法尚另出松州道,追捕逃亡者,一直追到青海。隋征討遼東的戰爭爆發後,他率水軍直指朝鮮道。正遇上楊玄感造反,法尚與將軍宇文述、來護兒等打敗叛軍。他因功升任右光祿大夫,賜物九百段。當時,齊郡人王薄、孟讓等舉兵為盜,有十幾萬人,依保長白山。法尚屢與其戰,屢挫其銳。次年,再臨滄海,在軍中病重,對長史崔君肅說: 「我再次來到滄海,不能完成渡海征戰的願望,上天不給我時間,我將辭別人世了。我的大志未能實現,這是我的命,我又能怎麼辦啊!」言畢而終,時年五十九歲。追贈他為武衛大將軍,諡號叫「僖」。 [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