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荷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雪荷載是天氣學一個名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雪荷載 (snow load )建築學術語,指作用在建築物或構築物頂面上計算用的雪壓。 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屋面上的雪荷載,是由積雪形成的,是自發性的氣象荷載。雪載值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依據氣象資料而得的各地區降雪量、屋蓋形式、建築物的幾何尺寸以及建築物的正常使用情況等。
我國原荷載規範《荷載背後規範》 (規結1—58)中《全國最大雪深分區圖》是根據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雪深資料繪成的,站點少,資料年限短,因而可靠性較差。同時由歷(各)年最大雪深的平均值乘以全國統一的平均積雪密度200kg/m³來確定,是不太合理的。因為各年的積雪重量差別很大,往往影響建築結構安全的是某一次極端最大積雪重量,並不是各年最大積雪重量的平均值,根據實測資料,我國各地區的積雪密度也不相同,採用全國統一積雪密度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荷載規範》(TJ 9-74)在修訂時調查了全國17個省(市、區)的積雪情況,使用1951~1972年統計數據,對有積雪密度觀測資料的地點,直接用每年的最大積雪重量作為統計樣本,按皮爾遜Ⅲ型曲線進行計算,求得30年一遇的最大積雪重量,在缺乏積雪密度資料的地點,仍統計30年一遇的最大雪深,然後乘以地區平均積雪密度,作為基本雪壓值。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在溫帶,一般地區降雪期不到4個月。主要在東北、內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地區,冬季嚴寒時間長,積雪厚,由於氣溫低,積雪後可能整個冬天不化,老雪復以新雪,使之雪壓增加,如新疆阿爾泰山區,雪壓值在lkN/m2以上。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冬季嚴寒時間較長,溫度亦低,但水氣不足,降雪量並不大。但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冬季嚴寒時間雖不長,有時一冬無積雪,如果遇到寒潮南下,溫度較低,水氣充足時可降很大的雪,例如,1955年元旦,江淮一帶大雪,江蘇南京積雪深達51cm,安徽正陽關雪深52cm。華南、西南地區,冬季很短,降雪很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無雪地區;因此雪荷載的確定,應從各個地區實際的氣象條件出發,合理取值。
雪載值,一般占整個屋蓋結構自重的10%--30%,這樣大的雪載,往往使得各種屋蓋結構產生較大的變形,尤其在嚴寒多雪地區,大雪之後,屋蓋結構不僅產生較大的殘餘變形,有時還遭致結構破壞。而在屋面低凹處更為嚴重,由於雪的堆積而形成局部地區很大的超載,且一般屋蓋結構安全度偏低,因此在進行結構設計時,應慎重對待,妥善處理雪載取值。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