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甘韭 |
青甘韭(學名:Allium przewalskianum Regel)是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數枚聚生,有時基部被以共同的網狀鱗莖外皮,狹卵狀圓柱形;鱗莖外皮紅色,破裂成纖維狀,常緊密地包圍鱗莖。葉片半圓柱狀至圓柱狀,具縱棱,花葶圓柱狀,高可達40厘米,單側開裂,具常與裂片等長的喙,宿存;傘形花序球狀或半球狀,具多而稍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花被片基部無小苞片,稀具很少的小苞片;內輪的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外輪的卵形或狹卵形,略短;花絲等長,有時兩齒彎曲,互相交接,外輪的錐形;子房球狀,花後期伸出,而近與花絲等長。6-9月開花結果。青甘韭廣布於印度、尼泊爾,在中國的西北、西南地區、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雲南、四川、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地。青甘韭生境變化較大。多生於海拔1800-4800米的乾燥山坡、石縫、灌叢下或草坡上。青甘韭春、秋兩季適口性很好,各類家畜喜食,夏季,馬、驢幾不採食,牛、羊少量採食,夏季馬、驢如採食過量,則出現體溫升高、排尿困難,乳牛採食後,乳汁常帶有難聞的蔥味。
基本內容
界:植物界
目:百合目
科: 百合科
屬: 蔥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鱗莖數枚聚生,有時基部被以共同的網狀鱗莖外皮,狹卵狀圓柱形;鱗莖外皮紅色,較少為淡褐色,破裂成纖維狀,呈明顯的網狀,常緊密地包圍鱗莖。葉半圓柱狀至圓柱狀,具4-5縱棱,短於或略長於花葶,粗0.5-1.5毫米。花葶圓柱狀,高10-40厘米,下部被葉鞘;總苞與傘形花序近等長或較短,單側開裂,具常與裂片等長的喙,宿存;傘形花序球狀或半球狀,具多而稍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3倍,基部無小苞片,稀具很少的小苞片;花淡紅色至深紫紅色;花被片長(3-)4-6.5毫米,寬1.5-2.7毫米,先端微鈍,內輪的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外輪的卵形或狹卵形,略短;花絲等長,為花被片長的1.5-2倍,在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蕾期花絲反折,剛開放時內輪的先伸直,隨後外輪的伸直,內輪花絲基部擴大成矩圓形,擴大部分為花絲長度的1/3-1/2,每側各具1齒,有時兩齒彎曲,互相交接,外輪的錐形;子房球狀,基部無凹陷的蜜穴;花柱在花剛開放時被包圍在3枚內輪花絲擴大部分所組成的三角錐體中,花後期伸出,而近與花絲等長。花果期6-9月。
分布範圍
青甘韭廣布於印度、尼泊爾,在中國的西北、西南地區、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雲南、四川、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地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青甘韭生境變化較大。 多生於海拔1800(2500)-4500(4800)米的乾燥山坡、石縫、灌叢下或草坡上。青甘韭是一種旱生低矮蔥類牧草,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場的亞建群種,山地荒漠草原的主要伴生種、山地荒漠草場和山地草原草場的偶見種。喜暖季炎熱乾旱少雨、冷季寒冷無積雪山地荒漠氣候,並稍具耐寒特性。適應於土層薄、粗骨質成分多、肥力貧瘠的土壤條件,砂礫質及礫質基質。土壤類型為棕漠土、淡棕鈣土。在崑崙山海拔2600-3000米的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場,它以亞建群種成分參與全部草場型的草群組成,建群種有琵琶柴、粉花蒿、崑崙針茅。伴生短花針茅、崑崙早熟禾、合頭草、線葉黃芪等,草層高近25厘米,蓋度30-50%。在這一地區它還以伴生種成分較廣泛地出現在海拔2400-3100米的山地荒漠草場中,有時也散生於海拔3200米的山地草原草場;在極端乾旱的阿爾金山,其東段安南壩至拉配泉一帶,海拔2700-3000米的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場,青甘韭常處於亞建群種地位與白蓮蒿、駝絨藜等共同組成草場型,伴生植物有沙生針茅、蒿葉豬毛菜等,草本層高15厘米,半灌木層高25厘米,總蓋度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