頰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頰肌 |
頰肌位於頰部深層,為一薄而扁平的長方形肌肉,雖然將其歸入表情肌,但是其功能主要與咀嚼相關。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頰肌
- 神經支配: 面神經的頰支
- 血供: 分支和上頜動脈的分支
- 功能: 牽引口角向外後
目錄
1 頰肌的形態特點
2 血液供應
▪ 動脈
▪ 靜脈
3 神經
▪ 運動神經
▪ 感覺神經
頰肌的形態特點
頰肌位於口輪匝肌的外側和深面,在咬肌、頰脂墊和頰筋膜的深層,在頰肌的外面、頰筋膜的深面,有一層疏鬆結締組織,這一層次的存在使手術分離容易進行。頰肌上界附着於上頜骨,下界附着於下頜骨,向後至於下頜縫,在前與口輪匝肌纏繞,位於顴大肌和降口角肌的深面。腮腺導管開口正對於上頜經二磨牙,在頰肌中央的稍上方。
血液供應
動脈
面動脈繞過頜下緣發出咬肌支後向上行走,在下頜骨下緣與上緣之間恆定地發出一分支,沿咬肌前緣上行,越過下頜骨上緣到達頰肌後部的表面,本文稱其為後頰支。它與來自上頜動脈的頰動脈相互吻合,兩者共同發出分支進入頰肌後半的表面。血管起始處的外徑在0.78~1.36mm之間。面動脈在行至下頜骨上緣時發出1~3支進入頰肌的下界,血管外徑在0.3~1.0mm之間,本文稱其為下頰支。面動脈在發出頦支、下唇動脈後,面動脈上行到口角水平,在距口角外側1.0~1.6cm處,發出3~5支進入頰肌前部,血管外徑0.4~0.6mm,本文稱其為前頰支。面動脈向前上行走於笑肌、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的深面和提口角肌、提上唇鼻翼肌外側束的淺面到達鼻翼旁,在口角上方發出上唇動脈,在鼻翼上緣發出鼻外側動脈,然後移行為角動脈。
頰動脈起自上頜動脈,在翼外肌的下方向前下方行走,到達頰肌後半的表面,與面動脈的後頰支相互吻合。頰動脈與面動脈的後頰支存在着以下4種關係:①頰動脈的外徑比後頰支粗,占60%(12側);②頰動脈的外徑與後頰支均衡,占30%(6側);③頰動脈很細小,由後頰支增粗來代償,占5%(1側);④頰動脈不到達頰肌,由下牙槽動脈在下頜管內發出一分支,穿過骨性下頜支前緣進入頰肌的後部,後頰支也增粗代償,兩者互相吻合,占5%(1側)。
發自上頜動脈的上齒槽後動脈發出2條小分支,分別在腮腺導管的前後進入頰肌上界的後部;眶下動脈也發出數條小分支進入頰肌上界的前部,本文稱這些動脈為上頰支。進入頰肌的所有這些血管分支在頰肌的表面和肌纖維內部相互吻合,形成豐富的血管網。 靜脈
頰肌的靜脈很豐富,翼叢位於頰肌的後上方的淺面,通過面深靜脈引流面深部的血液,包括頰肌的上部。在腮腺導管的上方,在顴大肌與咬肌交界處,面深靜脈注入面靜脈。頰肌的靜脈伴行其表面的動脈網,在頰肌後部表面形成頰靜脈叢,分2~4支注入面靜脈。頰靜脈起源於頰靜脈叢,分二支伴隨頰動脈向後上方注入翼叢或上頜靜脈。頰靜脈叢通過頰靜脈與翼叢相交通,頰靜脈通過頰靜脈叢注入面靜脈。面靜脈起於角靜脈,經顴大肌、顴小肌、笑肌、頸闊肌的深面,正好在頰肌的後部、咬肌的前緣,面靜脈在行程中接受角靜脈、鼻外側靜脈、面深靜脈、上、下唇靜脈和頰部的靜脈。在內眥、下頜緣處面靜脈與面動脈相距很近,在口角水平、鼻翼下方兩者相距較遠。 神經
運動神經
頰肌的運動神經為面神經的頰支,由頸面干或顳面、頸面二干發出,從腮腺前緣穿出行向口角,位於咬肌筋膜的淺面,上頰支位於腮腺導管的上方,下頰支則在下方。上頰支一般較粗,位置恆定。在頰脂墊周圍,上下頰支發出細小分支形成一密集的神經網(頰從),約4~5支,從頰脂墊深面分布於頰肌。面神經頰支的這種分布方式,保證了在提起部分頰肌後,剩餘部分無去神經現象的出現。
感覺神經
頰長神經起於下頜神經前干,在翼外肌外側上頜動脈淺面,正好在上頜動脈進入翼外肌兩頭之間以前發出,神經行向下前方,斜行地跨過翼內肌,位於頰動脈後方,並保持與其平行,在頰肌的後上部到達頰肌,發出分支呈扇形進入頰肌,並與面神經的頰支相伴與吻合。供應頰肌後半部的血管神經在頰肌後界的前方、距後界約1cm處,從後外側進入頰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