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裡雨里徽杭路(萬七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裡雨里徽杭路》是中國當代作家萬七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裡雨里徽杭路
一條路,歷經歲月的洗禮,成為4A級風景區,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足以可見這條路的地位和價值何等重要。
這條路,連接安徽績溪縣伏嶺鎮和浙江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全長20餘千米。這是徽州人當時為縮短去滬、杭的路程,付出巨大的代價修了一條類似於今天的高速公路——徽杭古道。
從鋪設的每一塊石板的外貌,從每一塊石板鋪設的狀態,可以看出徽州人的踏實和㓞性以及大無畏的精神。
鋪設古道的麻石板又長又寬又厚,它們一塊塊深嵌於懸崖峭壁上,許多麻石條板一大截安插在石縫裡,另一小半凌空而懸,如空中棧道一般。這麼厚重的石板一塊塊要插入堅硬的石壁里,難度有多大啊,真不可以想象,也許真的不亞於今天的高速公路。這些有無數人行走的石板,歷經幾個朝代,如泰山石般,穩穩地立足於原地,在風裡雨里閃着油油的光。
徽杭古道從績溪出發,一路曲曲折折向前向高處延伸,從海拔200多米漸漸攀升至1000多米。我們一行50多人,身穿雨衣,腳穿雨靴,頭戴雨傘,冒雨前行。路在雨霧中若隱若現,曲折起伏;人在雨霧中或快或慢。由於一路風雨交加,行走困難,隊伍拉的很長,有三五結隊的,有踽踽而行的。許多人在風雨中腳濕了,身上濕了,仍一路說笑。此情此景,不禁油然而生悲壯之感。在越過一山又一山的古道上,在雨霧繚繞的烘托下,我突然間覺得,我們大家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成了自己眼中仗劍天涯的英雄。五顏六色的雨衣,五彩斑斕的雨傘,在古道上移動,在雨霧裡行走,它們成了風雨中的一道令人肅然起敬的風景。這道風景,讓人想起汪國真著名的詩句: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很巧,今天的天氣,造就我們走進汪國真詩的境界,讓我們一路背負着汪國真豪邁而灑脫的詩句勇往直前。從出發開始,雨下着,風吹着,霧繞着。這樣的行程,對每一個人都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歷練,更是一次洗禮。我想起了徽州績溪人,明朝兵部尚書胡憲宗曾經從古道上堅毅走過的情景。我想起了徽州傳奇商人胡雪岩少年時代跟隨父輩一次次在古道上風雨兼程寒來暑往的情景,更想起了徽州人和浙江人為了生存和希望,手拉肩扛背馱負重前行的情景。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句家喻戶曉的話,道出了徽州人生活與命運的艱難。為了生計,小小年紀,必須離家千里。為了將來,山高水遙,必須踩在腳下。徽州大地上一條條向遠方延伸的古道,是徽州人的綿延不絕的希望和夢想。所以徽州人竭盡所能修好每一條通向大山外面的道路,用心用力呵護每一條承載他們想望的古道。
風雨中,走在前人腳印疊加的徽杭古道上,撲面而來的是莽莽群山,盈耳而來的是如雷的水聲。這樣的背景,會在心裡不斷醞釀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和《生命交響曲》那激越奔突的旋律,腳下似有千萬種力量沿着血脈抵達靈魂深處。我在內心不斷呼喚着「徽商」二字。它成了「不怕千難萬險,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萬千」精神的代名詞,這就是人們有口皆碑的「徽商精神」。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這是詩人汪國真《熱愛生命》一詩中的詩句,寫出了追尋理想和目標的那份執着、堅毅和果敢,也是對徽州人,尤其是徽商的真實寫照。今天,我們行走徽杭古道,體驗了一場風雨兼程的磨礪,也譜寫了一曲留給千山萬水以背影的英雄讚歌。
重走徽杭古道,看不盡水流匯於澗底成江河之勢,聽春水浩蕩呈奔騰之聲,回首向來路,風裡雨里知歸處。[1]
作者簡介
萬七順,江西浮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