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饒正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饒正錫(1911年5月14日-1998年6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生平概況

饒正錫,早年在湖北大冶縣普愛醫學學醫。一九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五軍醫院醫生、院長,紅三軍團衛生部醫務主任、衛生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衛生部醫務主任,軍委衛生部副部長兼衛生學校政治委員,軍委衛生部政治委員兼中國醫科大學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六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十二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共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委書記、市長,中共新疆分局組織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總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

大事年表

1911年5月14日生於湖北省鍾祥縣塘港鎮一個小商人家庭。兒時曾入私塾一年,後免費就讀於基督教會在鍾祥縣城開辦的三育小學堂,小學未畢業父母相繼病故,生活陷入困境,被迫輟學。

1924年隨長兄一家遷居漢口,1926年初,經原三育小學校長介紹入武昌博文書院讀書。在此他除受到國文、數學教育外,還較紮實地學習了英語,成為爾後革命隊伍中少有的具有英語能力的領導幹部。1927年因其長兄經濟發生困難,被迫離開博文書院,轉入大冶普愛醫院半工半讀學醫。

1930年6月,紅軍第3軍團轉戰鄂東南占領大冶,他毅然參加紅軍,到紅3軍團總醫院當醫生,接着參加了紅軍兩次攻打長沙的戰場救護工作,後任紅3軍團第5軍醫院院長。193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改任軍團衛生部醫務主任。在反「圍剿」作戰中,他雖然職務發生了變化,但始終堅持履行醫生的職責,奮鬥在救治傷病員的第一線,曾以高超的醫術解除了大批危重傷病員的痛苦。因其醫術和工作成績突出,1933年8月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1934年10月,升任紅3軍團衛生部部長。

長徵到陝北後,調任軍委後方辦事處衛生部醫務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重回軍委後方衛生部工作。後任軍委後勤部衛生部部長兼衛生學校政治委員、衛生部政治委員兼中國醫科大學政治委員,參與領導陝甘寧邊區部隊的衛生工作和培養醫務工作幹部,曾在延安主持創辦製藥廠,編印出版《抗戰新藥集》和《國防衛生》等刊物,為推動和提高解放區的醫療和衛生水平做出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改行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先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軍第6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保衛延安和解放西北諸戰役及進軍新疆

新中國成立後,任第22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共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委書記、市長。1953年起調赴北京,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部長、部長兼政治委員、總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總後勤部顧問。1977年12月復任總後勤部副部長。1980年12月~1987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2]。著有《坎坷的路》、《風雨年華》、《論軍隊衛生工作》等。

視頻

饒正錫 相關視頻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微課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