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太鞍部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太鞍休閒農業區
圖片來自TAIWAN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馬太鞍部落阿美語Fata'an,或作vata'an),是台灣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山腳下的一個阿美族原住民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現今以大馬太鞍(大同、大馬、大平、大華村)為部落的中心。[1]。「馬太鞍」由來為馬太鞍族人的祖先輾轉遷來此地,發現長滿「樹豆」(阿美語:Fata'an),當地的樹豆成為族人的主食。樹豆可以常保不壞,又容易生長,成為馬太鞍人的最愛,常常帶在身上,到處種植,使得附近遍布樹豆,因此就通稱此地為馬太鞍。[1]

部落由來傳說

據傳在遙遠的天際住著日神月神兩夫妻及他們的兒子奇奇(Cihcih)和女兒蕊西兒(Di'sil),一家人在天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被汪洋大海中一顆如明珠般的美麗小島吸引。日神和月神經受不住奇奇及狄西兒的百般要求,只好同意他們下凡來到這個小島。奇奇與狄西兒下凡後發現,這個小島不但風景秀麗,而且遍地都是隨手可得的食物,因此他們便決定定居在這裡。

歷經數代後,由於子孫繁衍、人口持續增加,形成現有耕地不足,間接使得生活變得非常困難。經過部落族人開會討論後,便開始另外尋找較適合的居住地。經過漫長的尋找過程,最終決定在加拉拉(阿美語:Kalala,現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北回歸線紀念塔之東)定居下來。

在部落中住著一位絕世美人提雅瑪贊(Tiyamacan),在一次與同伴於河邊嬉戲時不小心被海神發現;從此海神陷入愛的漩渦,每天都想著她。海神要求部落族人將提雅瑪坎嫁給他。部落族人為了不讓海神找到提雅瑪坎,便把她藏了起來。海神遍尋不著,興起了一陣大海嘯。就在一瞬間,淹沒整個部落,僅剩男子嘎費·嘎烙(Kafid Kalaw)及女子瑪洛吉洛克(Marokirok)幸運地乘坐「魯郎」(阿美語:dodang,似獨木舟的臼)四處漂流。歷經過無數個晝夜,終於在一座雄偉的山頂扎足拉安(阿美語:Cacora'an,鳳林鎮南方的鳳林山)順利靠岸,卡費德·卡洛與瑪洛吉洛克定居下來。不久後,卡費德·卡洛與瑪洛吉洛克結為夫婦,生下男孩馬耀·斐裔(Mayaw Fi'ik)及女孩瑪賴·斐裔(Malay Fi'ik)。

部落族人於扎足拉安(阿美語:Cacora'an)歷經數代生活下來,漸漸地發覺此地缺乏耕地、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於是部落領袖召集了大家並提議再去尋找更適合的居住地。部落領袖帶領著族人來到馬太鞍溪阿美語:Satefo)畔遼闊的平原後,發現成群的梅花鹿正在平原上奔馳,認定這裡是個吉祥之地,因此決定居下來,這就是現今阿美族馬太鞍族人的祖先。早期是一群阿美族人生活在馬太鞍溪與烏卡蓋溪(現今南清水溪)形成的一塊沖積扇地形,後來因鹽水港製糖廠(現今花蓮糖廠)的設立,在原來靠北的土地上廣植蔗糖原料-甘蔗,而使得當地的阿美族人不得不往南遷移[2]

近年來有將光復鄉正名為馬太鄉之議。[3]

巴拉告生態捕魚

馬太鞍濕地位於馬錫山山腳下,是一處天然的沼澤濕地,清澈的芙登溪由南向北蜿蜒流過整個濕地,營造出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 世居在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傳承與自然共存的傳統智慧,在不竭澤而漁的原則下,設計出一套捕魚蝦的陷阱網,在阿美族語中稱為「巴拉告」(Palakaw),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 巴拉告採用自然素材,幫魚蓋三層「公寓」,供牠們棲息繁衍。通常最底層鋪設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才是溪魚的住處;最後水面要覆蓋檳榔葉,擋住部分陽光,讓魚蝦住得安心。每個池塘都與主要溪流芙登溪有進出水口相通,可以讓魚蝦自由出入及棲息。巴拉告放在這個水池中,一段時間後,阿美族漁夫移開九芎就可以網撈漁獲,阿美族人捕魚的原則是要吃多少才捉多少,因此只要一次的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有吃不完的魚。[4]

參考文獻

  1. 1.0 1.1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部落介紹. www.tipp.org.tw. [2017-11-24]. 
  2. 馬太鞍的由來.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2970042/. [2017-11-24]. 
  3. 黃邦平、花孟璟、林子翔、佟振國、陳信仁、張瑞楨. 拒復興仁愛 山川部落爭「原」 味. 自由時報. 2014-10-25. 
  4. 到欣綠農園體驗巴拉告生態捕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1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