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拉維共和國國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拉維國旗

中文名稱:馬拉維國旗

外文名稱:

所屬國家:馬拉維共和國

產生: 1964年7月6日

長寬之比:3:2

正式形成時間:2012年5月28日

馬拉維共和國國旗,旗面呈長方形。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紅、綠三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黑色部分中間是放射31道光芒的太陽。[1]

國旗簡介

馬拉維國旗是一面三色旗,自上而下由黑、紅、綠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構成,旗面上方中間為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放射31道光芒。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獨立而戰鬥的烈士鮮血黑色象徵非洲人綠色代表馬拉維的美麗國土和綠色大自然。現行國旗採用於1964年7月6日,2010年7月29日廢除,2012年5月28日恢復。[2]

舊國旗

(2010-2012)

國旗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黑、綠、白四色組成。旗幟中間放射45道陽光的白色太陽圖案象徵非洲人民爭取自由的希望,也象徵馬拉維人民自獨立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此版國旗於2012年被廢除。

國旗歷史

2009年5月19日,馬拉維舉行總統及國會大選。穆塔里卡(Bingu wa Mutharika)總統連任成功,他所屬的馬拉維民主進步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也贏得國會過半席次,之後便提出了新國旗方案。

2010年7月29日,莫泰加總統批准新國旗,8月7日正式公布。

前執政黨聯合民主陣線黨(United Democratic Front)反對新國旗,已提出訴訟。

非洲國家馬拉維更換了自1964 年國家獨立以來一直使用的舊國旗。新國旗沿用了舊國旗黑紅綠的主色調,但是把原來國旗上一輪升起一半的紅色旭日替換成了一個光芒四射的白色大太陽。

馬拉維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是近年來,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馬拉維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該國在玉米和煙草種植領域取得的成就,已經多次得到了聯合國以及南共體的表彰。在這種情況下,馬拉維人開始考慮改變該國舊有的形象。

舊的馬拉維國旗誕生於1964年,從上至下有三個顏色:黑色代表黑人;紅色代表為爭取自由獨立而戰鬥犧牲的烈士的鮮血;綠色代表馬拉維美麗的自然環境,而位於黑色區域的半輪紅色的太陽則象徵了非洲人民爭取自由的希望。

馬拉維總統穆塔里卡表示,1964年的獨立意味着馬拉維的黎明,現在,整整46年過去了,國家不應該仍停留在黎明的時刻。用一輪完整的太陽取代過去的半輪紅日,"很好地反應了國家這些年來發展取得的成就"。他希望馬拉維人民能夠接受新國旗,並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2012年,穆塔里卡病逝,新總統喬伊斯·班達相應多數議員的呼籲,於當年5月投票決定恢復1964版國旗[3]

國徽

馬拉維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分三部分:上部藍白相間的波紋象徵馬拉維湖,中間的獅子圖案表示該國在歷史上與英國的聯繫,下部的太陽圖案來自1924年尼亞薩蘭的徽記。盾徽上端是雄鷹、太陽、銀盔、花冠圖案,兩側有獅子和豹,下端的山峰圖案象徵該國南部的姆蘭傑山,綬帶上用英文寫着"團結和自由"。

馬拉維共和國簡介

馬拉維全稱:馬拉維共和國(齊切瓦語:Dziko la Malaŵi;英語:Republic of Malawi),位於非洲東南部,是個內陸國家,被坦桑尼亞、莫桑比克、贊比亞三國包圍其中,國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1511.8萬。馬拉維得名於境內的馬拉維湖,這個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積3萬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達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獨一無二的淡水魚種類。

馬拉維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國際援助。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經濟作物包括:煙草、咖啡、茶葉、棉花、甘蔗。其中煙草是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煙草相關行業吸收了全國70%的勞動力就業,同時煙草也是馬拉維第一大外匯來源,占全國外匯收入的60%,主要銷往歐洲。

馬拉維曾為英國殖民地,獨立後仍留在英聯邦內,受英國影響很深,行政、司法、教育等都採取英國模式,至今英國仍是其最重要的援助國。全國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裔商人經濟實力雄厚,在很多經濟領域占有優勢地位。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馬拉維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紀班圖人的一支進入下剛果基薩萊湖地區定居並建立了盧巴王國。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契瓦人、尼揚扎賈人、曼甘賈人、恩頓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進入馬拉維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數最多。他們在這裡建立了 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維王國。19世紀初,班圖人另兩支堯族和恩戈尼人分別從東部和南部進入馬拉維境內定居。[4]

殖民者的入侵

德國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隨後德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1883年德國政府向馬拉維派遣領事。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尼亞薩蘭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同年德國殖民者C.J.羅得斯所創立的德國東非公司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德國人大量搶購土地,占地達尼亞薩蘭土地總面積的1/7。1890年德葡兩國達成邊境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1891年3月德國殖民政府宣布尼亞薩蘭為保護國,任命H.H.約翰斯頓為專員兼總領事。1904年德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馬拉維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倫布韋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許多尼亞薩蘭人被迫參戰。但殖民政府對戰死者家屬拒絕發給撫恤金。奇倫布韋領導非洲人請願抗議,於1915年1月23日組織群眾襲擊白人莊園,奪取軍械庫,不久,起義隊伍遭到鎮壓。奇倫布韋陣亡。

一戰後德國殖民地被瓜分。20世紀40年代起,英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以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尼亞薩蘭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強行組成的中非聯邦的鬥爭。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著名民族主義者H.K.班達給予該黨極大的支持與指導。但1953年英國政府不顧群眾的反對,成立了中非聯邦。

1953年8月,班達離開英國赴黃金海岸(今加納)領導尼亞薩蘭的民族主義運動。1958年 7月班達被選為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他走遍全國,鼓動人民起來反對中非聯邦。1959年 3月班達和黨的重要骨幹被捕入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被禁止活動。同年 9月,該黨改名為馬拉維大會黨,繼續進行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參加民族主義運動的還有基督教民主黨、國民大會解放黨等。1960年4月班達出獄後,被選為馬拉維大會黨主席,9月又被選為終身主席。

獨立後的馬拉維

班達領導的馬拉維大會黨力主通過非暴力的合法鬥爭迫使德國殖民政府讓步。1961年5月尼亞薩蘭舉行第一次大選,馬拉維大會黨獲勝,班達出任德國殖民地政府的部長。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並加入英聯邦,班達就任總統。1971年起任終身總統。馬拉維獨立後,對外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

現代

馬拉維政府腐敗嚴重,即將卸任的賓故總統希望自己的直系親屬接任總統一職,隨着年紀增長,這位原先有着很多經濟頭銜的總統開始逐步的昏聵,在繼位人選問題上,與主要援助國英國,歐盟關係極為緊張,甚至驅逐英國大使出境,更為滑稽的是,總統頒發一條法令,禁止在公眾場合放屁。失去援助的馬拉維,一時陷入了動盪與混亂之中,2011年6月至8月間,該國主要反對黨派取得了公民集會遊行的權益,走上街頭呼籲政府停止腐敗,但是卻被一家地方法院臨時判為非法集會,隨即引發騷亂,在此過程中,首都利隆圭,商業重鎮布蘭太爾大量印度人,中國人的店鋪,倉庫遭到哄搶,軍警開槍鎮壓,約16人在騷亂中喪生。

位置境域

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地形狹長,處於南緯9.8至17.5°,東經33至36°之間。北與坦桑尼亞接壤,東、南與莫桑比克交界,西與贊比亞為鄰。馬拉維國土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氣候

馬拉維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C左右。分三個季節:5-8月為涼乾季節。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5-18°C,裂谷地區平均氣溫為20-24.5°C,最冷月份是7月,最高氣溫為22.2°C,最低氣溫為7°C。雨季從11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為90%發生在這一季節。在雨季,馬拉維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區降雨量超過1525毫米,特別是姆蘭傑山冬眠迎風坡降雨量高達2150毫米。

地形

馬拉維具有多樣化的地形特徵,全境分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脈四個自然地理區。其最大特色是馬拉維湖的槽谷及其兩側的高原。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境內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東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從區域上看,馬拉維地形主要有三種:北部區域多山,最高峰超過3000米,並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態各異的維非亞高原;中部區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區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數是低地,但位於南部姆蘭傑的薩皮圖瓦山海拔3013米,為全國最高峰。[5]

自然資源

礦藏有煤、鋁礬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鈾、鐵礦等。2005年礦產收入增長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儲量為11600噸的高品質鈾礦。馬拉維屬於礦產極不豐富的非洲國家之一,分布不均勻,由於國內交通不便,增大了開採難度。

森林面積約73萬公頃。

水利資源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別是希雷河與馬拉維湖。馬拉維湖是僅次於維多利亞湖和坦葛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長550公里,寬30至75公里,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希雷河流經馬拉維內部,是馬拉維湖流出的唯一的一條河流,全長450公里,往南繞過希雷高地進入莫桑比克,與贊比西河匯合,向東流入印度洋。希雷河不但為馬拉維提供豐富漁業和電力資源,而且也是馬拉維航運通道

風俗

服飾

一般馬拉維男子的頭髮不容許超過頸背,也不許穿上窄下寬的喇叭褲。女士則不可穿暴露的衣物。在宴會等正式場合應備有黑色或白色的西服。

飲食

馬拉維人每天大多食用玉米糊;生活條件好的人,用玉米面加上牛奶烙成大餅,同時用西紅柿、牛肉煮成紅湯一道吃。馬拉維人有食白蟻的習慣,特別是在春季白蟻繁殖季節非常盛行。

起居

在馬拉維尤其是在鄉村,人們大多居住在圓形茅屋內。它是用樹枝編織抹泥做牆壁,用香蕉葉和茅草蓋屋頂。一般一個村落有三四十座圓形茅屋,分為大房屋和小房屋。大房屋較為寬敞,多由老人或家長居住,裡面備有日常生活用品;小房屋比較狹窄,多有年輕人或孩子居住,裡面除了睡覺用的一張蓆子外,別無他物。另外,馬拉維人習慣於早起早睡,故大部分人在晚上9:00左右就寢。

禮儀

馬拉維人熱情好客,同他們交往時,要注意禮節,誠懇相待,馬拉維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強,在談話時,不可有意無意地使用有損他們民族感情的話語、暗示或比喻等,否則會引起不快。另外,在與馬拉維人交往時,不可輕易詢問對方年齡,打聽對方財產情況等。馬拉維忌諱談論總統健康和計劃生育等問題。

同中國的關係

2007年12月28日馬拉維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斷絕了與台灣保持了41年的"外交關係"。馬拉維中國兩國關係發展良好,雙邊貿易關係得到長足發展,雙邊貿易額在不斷攀升。

2014年6月2日,馬拉維新當選總統彼得·穆塔里卡在就職儀式上表示,他將在自己任期內發展中國和俄羅斯等"新朋友"的關係。

參考資料

  1. 馬拉維 The Republic of Malawi,2345實用查詢
  2. 馬拉維國旗,搜狗網
  3. 馬拉維國旗,360網
  4. 馬拉維國家概況,外交部,2019年12月
  5. 馬拉維國家概況,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