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平鎮位於縣境東北,距縣城70公里,面積158.5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7341人(2017年)。亦曾叫"高坪"。現仍有許多鄉人,習慣寫成"高坪"。位於隆回東北部的她,東臨新邵,北連新化,東望邵陽。[1]
鎮情概況
高平鎮位於縣境東北,距縣城70公里,面積158.5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7341人(2017年),鎮政府駐永固街。有4條公路貫穿鎮境。高平區位於隆回縣東北邊陲。東連新邵縣,南接灘頭區,西界六都寨區和國營望雲山林場,北抵金石橋區和新化縣。區公所駐大橋邊,南距縣城70公里。其中水田56656畝,旱土9928畝,林地196370畝,荒山2800畝,水面29456畝,其他34307畝。轄4個公社,71個大隊,659個生產隊,529個自然村。共67341人(2017年),回族2人,余系漢族。高平鎮農業以種植水稻、柑橘、茶葉為主。鄉鎮企業有皮鞋、農機、金屬鋅、榨油等廠。所產皮鞋、竹蓆、斗笠久負盛名。小坳村古縣系三國吳高平縣城舊址。
自然地理
境內屬丘陵山區混合地帶。有四山環抱:高鳳山崛起於東,金鳳山逶迤於南,望雲山聳立於西,桐鳳山飛峙於北。邊高中低。形成盆地,平均海拔400米以上。有三水分流:春溪河發源於望雲山東麓,由南而北流入新化洋溪;辰洲江發源於桐鳳山,自北向南流入石馬江;石馬江發源於望雲山南麓,自西向東流入新邵。境內屬花崗岩地質,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河床淤塞,危及農田。[2]
歷史沿革
高平開發較早。據清《寶慶府志》載:三國吳孫皓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今邵陽市、邵陽縣、邵東縣及新邵、隆回一部)置高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曰南高平。南陳省入邵陽。縣治故址在今大橋公社小坳大隊古縣場,仍有"堂下"、"迎官"、"馬落"等地名,系當時縣衙舉行典禮和行政聚會處所。高平之名沿用至今。另據民間傳說,南宋初,有觀風水者來此,登白泥坪(今顏公公社境內)一望,深感地形秀麗,贊曰:"東有高鳳朝陽,西有泥坪獻寶,美哉!"後人將兩名贊語各取一字,命名"高坪"。應以第一說為準。
解放前,高平屬新化縣永固鎮。1952年劃入隆回縣,建立第七區(羅洪)和第八區(大橋邊)。1956年撤區後建立大橋邊辦事處,轄5個大鄉,5萬人。1958年建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改大橋公社,1984年復設大橋鄉,1985年建高平鎮。
行政區劃
高平鎮轄大橋居委會和劉家坊、棗山、窩山、雪界、江未、東塘、雙田、紅花、茶山、金鳳山、堂下橋、富延、棋坪、小坳、石梅、大江、滿竹、石腳、杏升、回小、三星、大石、大田、鳳形、前寨、文長、上坪、茅坪、彭升、高鳳、上黃、嵋山、黃姓、中信、培興、新鮮、金楓、合興、西山洞、里湖、大水、龍山、梅花山、坳下、紅山、象山、白地、白泥坪、橫嶺、銅鐘、夏景51個村委會。[3]
經濟建設
經濟以農業為主。解放前,糧食畝產400斤左右。解放後,隨着生產條件的改善,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80年全區糧食總產4812.5萬斤,畝產979斤。向國家交售糧食836.3萬斤,人平113斤。生豬年飼養5.3萬頭,交售給國家1.12萬頭。為了適應本區特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七十年代以來,以羅洪公社為重點,充分利用四圍高山種茶4545畝,利用平地種荒山種蜜桔和其他果樹3160畝。1980年產茶葉1880餘擔,水果3160餘擔。
社隊企業有圈套發展,一些傳統手工業得到恢復和提高。較為著名的企業有:羅洪公社紅碎茶廠,年產干茶1000餘擔,產值30多萬元,質量曾名列全國前茅。羅洪瓷石可年產家用瓷15萬件。侯田公社竹蓆歷史悠久,1980年產竹蓆38650餘床,產值13.5萬元。大橋公社有社隊企業65個,其中皮件業,技藝頗佳,產品優良,銷售省內外;解放後興起的斗笠業,產品暢銷全縣。1980年全區社隊企業總產值166.9萬元,占農業總收入21%。
生態建設
從六十年代末開始,針對生態推動平衡,水土流失的弊害,全區掀起了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和興修水利的高潮。在坳江、梅嵋、羅孟3條山脈上造杉林67560畝,覆蓋率達27%,現已鬱閉成林,初步控制了流沙。又修建了小Ⅰ型水庫2座,小Ⅱ型水庫13座,減輕山洪暴發、沖毀農田的危害,增加蓄水灌溉的效益,生產條件有所改善。[4]
交通運輸
解放以來,區內相繼修築了4條公路,西通縣城,東通新邵、邵陽市,東南通灘頭,北通新化,社社通汽車,改變了交通閉塞局面。
教育事業
區內有社辦初中7所,小學72所,教職員工604人,學生14603人,各公社都有廣播站、電影放映隊,有放映機8部,定期巡迴下隊放映,並建有文化站。有區醫院1所,公社有衛生院,大隊有赤腳醫生。
文物古蹟
境內羅洪公社孟公大隊鳥雞山有袁吉六先生墓。袁系毛澤東同志在湖南一師讀書時國文教員,墓碑文系毛澤東同志親書(1954年)。
隆回高坪古城址
古城址在大橋鄉小坳村。為高平廢縣治遺址。據清道光《寶慶府志》、《新化縣誌》載,三國呈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建立高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稱南高平,後復為高平,至陳廢亡。現附近有迎官橋、馬落橋、堂下橋等村落,為昔日迎官、下馬、設公堂之地。
隆回高平小坳遺址小坳遺址位於高坪鎮小坳村"寨坳"山丘上,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距地表深度0.2米至1米。
採集的標本主要有陶片和石器,陶片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泥質陶有黑衣紅胎、黑衣灰胎諸色。夾砂陶有紅、黑、灰諸色,間有少量夾砂白陶。紋飾主要有繩紋、籃紋、網紋、刻劃紋、戳印紋、弦紋等。可辯認的器形有侈口罐、盤口壺、鼎、豆、釜、大口缸等。製作方法多數採用慢輪修整和泥條盤築,少數為手工捍制。火候低、易破碎。採集的石器有石斧、石奔、石杵、石刮、石矛、石鏃等生產、生活用具和兵器,皆通體磨光,製作精細。初步鑑定為龍山文化時期遺址,距今約4000~5000年。1990年9月公布為邵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
風景名勝
高平鎮"仙人石"位於高平鎮開發區,位於高平大橋沿河上行二百步左右。
"綠雲深處"處於高平鎮裡湖平, 學殿裡。
"湘西會戰抗戰烈士墓"隆回高平小坳遺址"1945年籌建,現簡稱:"高平抗戰遺址"。
羅洪公社境內,山勢挺拔,湍流直下,風景秀麗,最著者有八,曰"羅洪八景"。
天龍庵峭壁。